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4年9月19,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测绘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文化基础”对我们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请你就“社会参与”,谈谈我们应具备哪些政治素养?

            • 2.

              材料一:面对贫困生,有人雪上加霜,有人雪中送炭。2016年8月26日,山东省临沂市18岁大学新生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9900元学费,导致呼吸心脏骤停死亡。2014年宿迁市“沭阳好人”刘国宗老师30多年来用有限的工资为过百名贫困生垫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作为富裕生,有人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有人沉溺于吃喝玩乐。2016年10月9日,广西一大学生网上赌博输光160多万借债后自杀身亡。

                 材料二:当前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颓废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将导致欲壑难填,索取无限,享乐至上,人性异化,漠视生命,极端自我,危害社会。只有遏制不正之风,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社会风清气正,让理想、奉献、崇高依然成为社会应该唱响的主旋律。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材料一给我们哪些启示?




              (2)结合材料二,请从价值观角度说明怎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理想、奉献、崇高依然成为社会应该唱响的主旋律。

            • 3.

              2016年9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满1000天,依照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跟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改革不断释放的红利,正悄然影响着你我的生活。

              材料一 截至今年8月,全国31省份均在公立医院开展了医药价格改革,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而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一系列医改举措正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年5月,贵州省排调镇排晒村村民李安彬13岁的儿子患上了“肾病综合征”。9月,帮扶干部杨再华主动联系李安彬,带领他进行大病救助的报销,住院总金总金额为76291元,救助后个人支付金额仅为8466元,救助比例80%。李安彬的经历是经济发展溢出效应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从每个人身上都能读出一个真实的民生状况,都能读出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

              材料二 我们正在享受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一大波红利。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简政放权“含金量”十足。2016年,简政放权的力度比往年更是只增不减。政府转型离不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有了行政许可,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有了公职人员“变质”的可能。通过减少审批事项,不仅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在制约政府的权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建立公信力等方面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1)结合材料一,从“劳动者、分配、财政”的角度简要分析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全覆盖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转型离不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的依据。

              (3)“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跟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简要分析这一要求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只答出三点依据)

            •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1998年四次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制定始终未能完成。从2016年6月下旬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先后召开了四场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代表对立法的建议意见,并深入农村、社区进行调研。在一年内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每次审议后,都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上进行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它的通过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结合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从启动到通过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出台过程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道理。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装修从业人员必须在指定协会办理诚信档案,但前提条件是要获得已被国务院取消的资格认定”某地这一荒唐做法经过媒体曝光迅速在全国引起热议,坊间用“国务院取消的认定在某市复活”这样的标题来表达不满。为了避免改革走不到末梢,为了防止基层老百姓“听得到改革的声音、见不到改革的样子”,最关键的是要避免改革“中梗阻”。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实现改革的决心和压力层层传导,实现改革方案的上下对称,更需要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真正从人民的需求出发,自觉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1)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地方政府应如何才能避免改革“中梗阻”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2)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更需要真正从人民的需求出发的哲学意义。

            • 6.

              材料一 80年前的长征是战略转移之路,也是坚定理想信仰、救国为民之路。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之本;人民,是理想之根信念之源。走在新长征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仰,继续前进!

              材料二 漫漫长征路,悠悠民族情。长征使我们党找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开启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征程。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1)结合材料一,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结合材料二,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 7.

              材料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际局势动荡,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理念,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一主张超越了一己之私,一国之利,用高瞻远瞩的视野,开阔宽容的胸襟,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同。中国也积极践行这一特色外交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唯物史观角度,阐述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




              (2)请从下表中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选项,从国际关系决定性因素的角度,说明我国在这一外交实践中是如何践行“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原则的。

              A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的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成员,人民币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B

              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宣布未来一段时期中非合作的重要举措,着力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C

              在“猎狐2015”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积极拓展国际执法合作渠道,向境外派出50多个工作组,从6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抓获各类外逃人员857名

            • 8. 中国是一个故事大国,56个民族都很爱讲故事、听故事。民间故事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传统故事是先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深刻的农耕社会痕迹,但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耕社会产生的这些故事,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环境和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无暇听故事,也不太愿意讲故事,甚至不会讲故事了。过去,民间故事的传承是靠口头语言,比如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讲故事,但现在很多年轻父母不愿意让长辈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他们担心长辈讲的家乡方言会使孩子变“土”,因此许多中国传统故事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西方的《白雪公主》《丑小鸭》之类的童话故事被编成了书籍,有的还借助于现代科技实现了电子化,并依托影视传媒传播开来,不但在中国流传,也在全世界流传。
              (1)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是什么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故事。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如何打捞先人留下的故事。

            • 9.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忽视家风建设有很大关系。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某校高三(12)班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甲同学: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风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风的浸润中,受到教育训导和打磨熏陶。要把家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乙同学: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家风不正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本身。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廉洁修身,树立“底线意识”,常想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同时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正确行使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

              丙同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关系作风,作风影响党风政风,领导干部应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甲、丙同学观点的认识。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论证乙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3)从辩证法角度,请简要说明丙同学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真的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一位青年学子的追问值得深思。如今,虽然少了生与死的命运抉择、血与火的种种考验,但成就人生梦想、攻克发展难关、破解改革难题,哪一项不需要意志的支撑,哪一个不需要精神的指引?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相比于80多年前的那场远征,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程更长、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实干才能兴邦,劳动铸就中国梦,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长征精神。高擎长征的精神火炬,传承长征的精神基因,我们才能一往无前,走好这一代的长征路。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长征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长征精神的客观必然性。

              (3)结合材料,就如何弘扬和践行长征精神提出两点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