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12分)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10分)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4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9月,罗尔通过网络卖文救女,筹集了大量善款,最终却被发现他有三套房产尚有能力救治孩子。“罗尔事件”经由网络火速传播,引起了网友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热议。

               网友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佛家、道家都对慈善有过精辟的阐述。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法立足国情,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入法治的理念,发展了中国慈善伦理,这无疑都能助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网友乙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网络募捐、微慈善等民间慈善迅速发展,同时出现了诸多影响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负能量”事件。“罗尔事件”就是对民间慈善的一次沉重打击。网络诈捐、骗捐是民意的被愚弄和慈善的被利用,极大削弱了慈善参与者的积极性,导致了民众对民间慈善的不信任,这将极大影响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1)有人说:慈善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对传统中国慈善文化的再现。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网友甲的论述,请你对这个观点进行评析。



              (2)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针对网友乙的担忧,结合民间慈善事业存在问题,谈谈该如何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


              (3)设计一次“我为抗日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请写明这次班会的设计目的和主题思想,以体现你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每项内容控制在10至20个字之间)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16年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掀起又一波传统文化浪潮。该节目用古典情怀塑造现代综艺,以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获得了满堂彩。有评论认为,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人们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成为了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最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心”。而那些在节目中表现出色而“走红”的人更让我们感到了人文教育厚积薄发的特征,折射出人文教育要重视“诗教”。

              近年来,戏曲、武术、书法、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文化进校园活动,极大的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生根发芽。但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重形式轻内容和简单复古的问题,甚至有功利化的倾向。因此,只有正确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2017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实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国诗词大会》从这项浩大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能唤起“诗心”的原因,并说明重视“诗教”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解决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存在的问题。

              (3)请从辩证法角度,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文化魅力、所折射出的智慧精华、所传承的项天立地的思想力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不仅赓续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且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在2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在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中不断发展更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关系。

              (3)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请就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培育乡贤文化,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1)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先进文化的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




              (3)结合实际,请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朗朗上口),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其哲学依据(两条“依据”不能重复)。

            • 7.

              材料 在近期热播电影《百鸟朝凤》中,主人公唢呐匠游天鸣历经千辛,凭借无比坚韧的毅力及对唢呐匠德行的坚守,最终继承了师父的衣钵,但却无法挽回唢呐日渐被人遗忘的衰败之势。

                 一曲《百鸟朝凤》,背后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崛起对传统手工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传统“道”和民族“根”的消逝。今天,如何使传统技艺在回应现代挑战中涅槃,如何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以重塑现代中国文明,这一命题已非常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有关知识,分析解决材料中命题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为解答材料中的命题提出合理建议。

              (3)影片《百鸟朝凤》的结局虽然让人留有遗憾,但主人公的选择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结合材料和有关哲学道理,试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