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8分)2014年1月6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在合肥召开,会上指出,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已编制完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驱动美好乡村

              科技创新是驱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撑。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为目标,作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土地流转,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在科技驱动下,美好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联动的载体、生态文明的窗口。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经济意义。(8分)

              保护传统村落安徽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化加快了安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安徽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安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慢慢被人遗忘,江南玉米之乡的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凝聚着安徽人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安徽精神,是安徽人精神坐标,也是维系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纽带。安徽各地在中心村建设上规划上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彰显多样的乡村自然文化特色。

              (2)结合材料说明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享受美好乡村

              美好安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安徽美,还要不断提升安徽人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安徽人是如何享受美好乡村提升审美素养的?(8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6分)

              (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2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上海人陆士嬛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

              (1)用意识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更好履行文化职能,请给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 4.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1)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9分)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汉字书写。(8分)

              材料二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词。刘盛兰老人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3)谈谈刘盛兰老人的事迹给你什么人生启示。(9分)

               

            •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加剧,环境承载不堪重负,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古人“天人合一”的主张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铸造着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段材料可以为下列观点提供支撑(  )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②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

              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 7.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浩如烟海
              D.异彩纷呈
            • 8.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问起“危机”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解释,有人说,在汉语里,危机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即危险意味着机会。肯尼迪听后拍案叫绝,说:“中华文化能把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融成一个东西,太伟大了。”肯尼迪对中华文化的感叹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 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固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 10.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