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酵母菌是重要的模式生物,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__________。 

              (2) 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3) 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 __________。 

              (4) 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 2.

              Ⅰ.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NAA(萘乙酸)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下表为实验结果(“+”表示生根,“-”表示不生根)如下。请据表回答:

              NAA浓度(g.L-1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第2天

              -

              -

              -

              -

              +

              +

              +

              -

              -

              -

              第3天

              -

              -

              +

              +

              +

              +

              +

              +

              +

              +

              第4天

              -

              +

              +

              +

              +

              +

              +

              +

              +

              +

              (1)据表分析,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                  g.L-1,理由是                   

              (2)如果要了解NAA对红薯插条的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则该实验还必须增设一组,其NAA浓度应为              g.L-1

              Ⅱ.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观察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下表中的数据是实验中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组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组

              0.8

              0.4

              0.1

              0

              0

              0

              0

              0

              实验研究的条件如下:

              A:培养液10mL,加入干酵母液0.1mL,环境温度28°℃。

              B:无菌水10mL,加入干酵母液0.lmL,环境温度28°℃。

              ② 请写出该实验的课题名称                    

              ②本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从锥形瓶中取样的正确操作是                 

            • 3. 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为材料开展的相关实验研究装置,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选用A、B、C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①若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装置组合的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②若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式,应选用                 装置进行组装,但需要对其中的装置进行改装,说出改装的方法和理由:                  

              (2)选用D装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①用D装置培养酵母菌时,通常将橡皮塞换为棉花塞,目的是                

                 ②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和温度不影响K值的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锥形瓶中酵母数量的动态变化

              C.用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③在培养后期对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25×16式)计数,统计其中的五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120个。同时兴趣小组同学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多次镜检获得结果如下(只有死细胞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未染色酵母菌

              20

              17

              23

              蓝色酵母菌

              4

              3

              5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毫升。

            • 4.

              太湖水质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为高效实现“养鱼抑藻”这一目标,科研部门作了多项相关研究。请就提供的科研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1) 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藻,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


              ① 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 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价值。 

              ③ 将湖水培养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三类藻细胞分布如图(图示25个中格),则培养液中微囊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个·mL-1。 

              (2) 研究表明,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为了使太湖渔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应根据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增加湖泊中的生物种类,调整食物链(网)结构。 

              (3) 科研人员针对太湖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椭圆萝卜螺的能量收支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如下表。

              动物名称

              能量/kJ·m-2·a-1

              摄入食物中所

              含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

              失的能量

              粪便中

              的能量

              椭圆萝卜螺

              516

              15

              231

              270

              ① 椭圆萝卜螺同化的能量为____kJ·m-2·a-1。 

              ② 椭圆萝卜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中包含了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引起的热能散失。科研人员在测定这部分能量时,首先将实验螺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48 h的饥饿处理,然后取相同的棕色瓶分别标号,进行如表所示处理,密闭后置于光下。(“+”代表放入,“-”表示不放入)为了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包括____(选填表中实验处理的序号)。实验3 h,待A瓶中的螺饱食后再测定各瓶溶氧量,可得椭圆萝卜螺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然后科研人员除去A瓶中的水生植物,给A、B瓶更换预处理湖水,每隔3 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椭圆萝卜螺的代谢率____时终止。通过计算得出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 5.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图1表示酵母菌的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与甲图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获取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主要计数工具是显微镜和 ___________________板。

              (2)决定酵母菌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t2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制约

              (3)图2中的a1、a2分别对应于甲图中的_____________时间点。

              (4) 若上图表示的是池塘中某种鱼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捕获该种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填“早于t1”或“t1”或“t1—t2”或“t2”)。

            • 6.
              酵母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材料,某校学生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中产生CO2的具体场所是 ______ .某兴趣小组想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a~d)所示: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 ______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 ______ 代替,其颜色变化为 ______ .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呈 ______ 型增长,决定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 ______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可采用 ______ 的方法.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用无菌水进行适当的稀释,但酵母菌却不会吸水胀破,原因是 ______ .
              (3)在用血细胞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______ 个.
            • 7.
              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 ______ 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 ______ ,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 ______ ;图中 ______ 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 ______ 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 .
            • 8.
              某学生做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
              (1)该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过程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过程②:每天定时定量加入新鲜培养液
              过程③:每天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并录入数据表
              请判断该同学上述实验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过程① ______ ;
              过程② ______ ;
              过程③ ______ ;
              (2)若该同学计划实验为七天,每天制作三个装片进行观察、计数,并算出平均值.请为该同学设计一个数据记录表格.
              ______ .
            • 9.
              酵母菌是重要的模式生物,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 ______ .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______ 、 ______ .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______ 、 ______ .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 ______ 、 ______ 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 10.
              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r•min-1>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在干酵母中加入适量的 ______ 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接种量为1.5mL、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6h后数量逐渐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 .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接种量1.0mL、转速230r•min-1和 ______ .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所示观察到的图象.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______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 ______ 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______ 个中方格,其容积是 ______ .
              ④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 ______ 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