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为相关实验过程或所得结果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为使用花生子叶进行脂肪鉴定实验所制作的临时装片(已用苏丹Ⅲ染液染色),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到      色颗粒。

              (2)某同学将图2细胞置于清水中,发现该细胞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可能的原因有     ,(答两点)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3)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经正确取材、制片等规范操作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3所示的一个视野。在该视野中他始终没有能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他接着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内的酵母菌,若该同学观察到每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平均数量如图4所示(已知菌液被稀释了100倍),则1mL酵母菌原液中含酵母菌      个。

              (5)图5是利用菠菜叶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若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但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除了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干燥处理外,最可能的原因还有      。若欲探究不同植物新鲜叶片中色素种类与含量的差异,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 2.

              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B.若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一般情况,气候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 3.

              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 4.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 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A.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都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相同
            • 5.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每天在同一时间取样进行计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取样前试管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得计数更准确
              B.计数操作时,先往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C.计数时只需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边线上的不用计数
              D.该实验自变量是时间,前后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
            • 6.

              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溶液的pH,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2)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            个。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千个/mL,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4)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是                       

            • 7.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可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从培养瓶中吸出等量的培养液进行目测计数
              B.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必要时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 8.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取A、B两个锥形瓶,分别放入适量的等体积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A瓶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B瓶不做处理,再将A、B瓶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分析回答:

              (1)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_______________。

              (2)每天定时取样,用浊度仪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可以推知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中设置B瓶作为对照组的作用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有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填字母)。

              a.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

              b.活酵母菌可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

              c.先向计数室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

              (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A瓶的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酵母菌数量(万个/mL)

              32

              762

              824

              819

              821

              820

              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万个/mL。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 9. 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一实验条件下分别在甲、乙、丙、丁四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并每隔一定时间抽样统计一次细菌数目,发现各试管内细菌数目先持续增加,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细菌数(×103个) 10 10 5 5
              (1)对研究过程获得的甲~丁试管的数据进行处理,以 ______ 为横坐标, ______ 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呈 ______ 型增长曲线.
              (2)“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日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这里的“数量”是指 ______ .试管甲和试管丙相比, ______ (试管甲/试管丙)内的种群先达到该“数量”.试管丙和试管丁相比,试管丙内的该“数量”值相对更 ______ (大/小),原因是 ______
              (3)某人持续给试管丙提供充足的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其内的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小时后,该试管中细菌数量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______
            • 10.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