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记录。请回答:


              实验操作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向试管中加入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②向试管中加入可溶性的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③控制温度

              0℃

              37℃

              80℃

              ④将唾液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振荡后分别保温5min

              ⑤向试管中滴加碘液

              1滴

              1滴

              1滴

              ⑥观察实验现象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1)在该实验中,温度属于_______变量,PH属于_______变量。

              (2)若实验结束后,甲组的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0℃低温下,唾液淀粉酶_______,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丙组的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80℃时,唾液淀粉酶_______,淀粉没有被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

              (3)15min后,在乙试管中,淀粉酶的质量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唾液淀粉酶作用于一定量的可溶性的淀粉溶液,保持温度、pH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若增加唾液淀粉酶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原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示意曲线。



            • 2. 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中如何设置对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应该保持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判断不同温度下果胶酶活性的高低,除利用果汁的体积作为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4)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在图中绘出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大致曲线图。

               

            • 3.

              下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请据表回答。注:()表示先处理 

              试管号

              处理

              实验现象

              1

              1ml H2O2+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少

              2

              1ml H2O2+2滴FeCl3溶液

              产生气泡较多

              3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

              产生气泡很多

              4

              1ml H2O2+2滴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

              基本同1

              5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2滴5%HCl)

              基本同1

              6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2滴5%HaOH)

              基本同1

              7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多

              8

              1ml H2O2+2滴唾液

              基本同1

              (1)比较分析1、2、3号试管中的三组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是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酶具有这一特性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3号与8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对照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温度是这组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发现3号试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不再产生气泡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若再加入少量H2O2,则会继续产生大量气泡。

              (4)4号试管产生很少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分析5号、6号、7号试管的三组实验,应该控制适宜且相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你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出现峰值,则需要扩大范围继续实验,直至出现峰值。

            • 4.

              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两大类呈香物质。结合态呈香物质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本身没有香气,但在糖苷酶的作用下能分解释放出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呈香物质。若香梨在贮藏期间上述转变过程迅速,会导致部分香气成分丧失,影响果实的风味和品质。科研人员对一批成熟状态和大小相同的香梨在甲、乙、丙、丁四种贮藏条件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糖苷酶含量的影响。

              (2)本实验的检测原理:


              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PG)对硝基苯酚

              由于不同实验条件下香梨中的_________含量不同,所以对硝基苯酚含量不同。以上反应完成后,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的吸光值,与事先配制好的对硝基苯酚标准溶液的________进行比较,确定对硝基苯酚含量,然后可推算出不同实验条件下糖苷酶含量。

              (3)实验步骤

              提取样液:定期称取不同贮藏条件下的香梨样品,制成糖苷酶粗提取液,保存备用。

              检测样液:将酶粗提取液和糖苷混合均匀,在pH 6.0、37℃条件下反应一定时间,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

              ①为了保持糖苷酶的活性,制备酶粗提取液过程最好在_______(低温/常温/高温)条件下进行。

              ②检测样液时,酶促反应箱控制在pH 6.0、37℃条件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在贮藏期间四种不同条件下的香梨中游离态呈香物质均在贮藏_________天左右时相对较多。

              ②在________(甲/乙/丙/丁)条件下贮藏时,香梨的风味和品质最佳。

            • 5.

              如图中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分别加入2个试管,然后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水浴环境中持续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多次实验,记录在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






              (1)解释以下两种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①将装置A中的混合物加温至40℃,乳汁凝固时间如何变化_______,原因是_______。
              ②将装置F中的混合物冷却至40℃,乳汁凝固时间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若将酶和乳汁先混合再进行F组实验,实验结果会不准确,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简要写出探究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鲫鱼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杂食性淡水鱼。若鲫鱼生活的水体被金属离子严重污染,会严重危害其生长和繁殖。科研人员从鲫鱼内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叫酸性磷酸酶(简称ACP)的化学物质,它是生物体内调控磷代谢的重要酶类。为了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该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下列探究实验,所有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6个月,期间测定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健康且大小、生长发育状况等一致的鲫鱼,从其内脏中分离、纯化得到ACP,并将其置于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保存备用。

              (2)取相同试管若干,并________,向每一支试管中均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向不同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Cd、Mg、Ca以及等量的ACP,另取一支试管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4)在最适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测定该酶的活力。得到如图1、图2曲线:

              ① 从图1、2曲线中可以得出的结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酶的本质属性分析,铅(Pb)、镉(Cd)处理后酶的活性降低是重金属盐影响了酶的______所致。

            • 7.

              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4)纠正实验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地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表示蓝色程度)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_之间。某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为缩短反应时间,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

            • 8.

              为研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问题:

              (1)本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_______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实验中编号为_______的滤纸片起到空白对照的作用。步骤②中,将贴有滤纸片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保温的目的是_______。

              (3)上述实验表明,该种淀粉酶在_______环境中活性较高。

              (4)向E组滤纸片补加稀Na2CO3,再完成步骤②~④。若实验结果是不变蓝,则说明未补加稀Na2CO3前,E组实验结果是由于淀粉酶活性_______造成的。

            • 9.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则其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__倍,放大是物体的_______________。

              (2)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时,可用__________染液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________色。

              (3)脂肪检测中,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0.3g/mL蔗糖溶液浸润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产生了质壁分离现象,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的是_____________。

              (5)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酶活性属于____________(填“自变量”、“因变量”或“无关变量”)。

              (6)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20分)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鱼类体表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运动能够引起鱼类体色的改变,研究中通常采用不同的色素细胞指数等级来表示色素颗粒扩散的程度。
              (1)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的眼和松果体作为  接受这一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  ,经分析综合最终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  ,使体表颜色加深。由此可以看出:鱼的体色受  的调节。
              (2)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10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显微镜、载玻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肾上腺素,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作为对照 。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  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  
              第四步:再取另一条鲫鱼,用其体表同一部位的鳞片制成多个  ,分别用适宜浓度的上述物质进行处理,10分钟后显微镜下观察鳞片内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运动的情况,记录各组鳞片的  ,从而定量分析相关物质对鱼体色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