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2.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 3.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2月15日期)
              (1)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    的现象,提出了    的观点.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及条件优劣,不急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3)从论证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    ,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是    
              (4)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5)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坐简述.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1)写出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
              (3)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的中国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艰难困苦中总有青春的力量
                ①青年--国家的中坚,民族的希望.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千千万万爱国青年挺身而出,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今天,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在地球之巅抗震救灾中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艰难困苦中再一次凸显青春的力量.
                ②“70后”回族兄弟陕国林、陕国雄徒手救出3名藏族邻居、向数以千计的受灾群众免费发放了价值30万元的饮用水和方便食品;地震夺走了“80后”特岗教师旦周才仁的7位亲人,无暇顾家的旦周才仁却从废墟中救出了7名学生;“90后”武警战士陶兴东年仅19岁,入伍不到5个月,在与废墟徒手较量中,10个指头指甲全部脱落…
                ③青春无悔,为了祖国和人民!这就是新世纪共和国的青年.他们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着人性的光辉,弘扬着生命的尊严.
                ④从两年前的巴蜀大地到今天的青海高原,抗震救灾队伍中,无论职业、身份,冲锋在前的都是青年,每一个年轻的面孔都透出感人的表情,每一双年轻的手都传递着爱的力量.
                ⑤将青春融入时代大潮,方能收获充实与进步;认知人性的关怀,更知晓家国大义、民族情怀.从汶川到玉树,在两次强震灾害面前,千千万万共和国青年刻骨铭心地领悟家国大义.舍自己为他人,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热血和果敢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⑥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⑦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艰苦.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这样的时刻,更加激发了青年人担负起青春使命的决心.
                ⑧艰苦中快速成长,风雨后迎来彩虹.灾难带来毁灭、造成创伤,灾难更凝聚力量、孕育希望.抗震救灾中唱响的青春之歌,彰显了共和国新一代昂扬奋进、勇挑重担的坚强意志和时代风采,必将更加坚定全体国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艰难困苦,玉汝以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灾难才能凝聚力量,孕育希望.
              B.文中“共和国青年”是指所有能够用生命书写着人性的光辉,弘扬着生命的尊严的人.
              C.“从汶川到玉树”与“从两年前的巴蜀大地到今天的青海高原”相对应.
              D.列举“70后”“80后”“90后”三个年代的人,是为了把抗震救灾的各类英雄包含其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家国大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6.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就是阅世
                ①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难以言说.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岁了,通常还幼稚率薄.听说狄更斯们可以为一个街区的拐角写去几千字,就问:写一些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思?还有,像罗曼•罗兰这样,让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列相向而开的火车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戏,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创意的安排呀.
              ③其实,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交谈.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重要的时候.
                ④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孩子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常是快读速读),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但孩子们只拿书作消遣;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但他们把与书交谈的时光变成了游戏的时光.于是,这些现象所表明的认知的肤浅,已经造成这个时代思想的贫薄与文化的匮乏,而这种贫薄与匮乏,又必定会延缓和阻碍一个民族的心智成熟.
                ⑤但我们也不失去希望.应该相信,总有一个时刻,人们得安静下来,为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⑥契合着个人的经历,最近曾再读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说:“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许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过迷失,借助于种种外力的帮助,最终都走了出来.但在我,读《神曲》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
                ⑦很朴素的道理,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作者汪涌豪,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有一句话具体解说了“阅读就是阅世”,请把这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作者开篇举自己年轻时阅读的事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4)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结合“读书可以改变人”这句话,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任选一句)
              ①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
              ②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我理解(    )句:    
              (5)作者说“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请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细节)”或“一个人物”,叙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情感或认识的变化).(不少于80字)
            • 7. 阅读《“道德血液”不应缺失》,完成下列各题.
              “道德血液”不应缺失 
                                                何  勇
                ①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一个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②经济和道德,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前者依附于后者.作为企业家,守不住社会道德这条底线,就谈不上利润,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③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④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自古以来即强调商家的道德修为,追求“儒商”,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儒商”,则把儒家追求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⑤企业家的性格,决定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寿命.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实践,产生了一大批负责任、担道义、求创新、创品牌的民族企业家.汶川大地震后,无数企业家的义举,已说明这一点.
                ⑥但也有一些企业家,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利益、安危于不顾,追求昧心的利润.最近的三鹿劣质奶粉,以及此前的“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都是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 
                ⑦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从来就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些知名企业、百年老店,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得到社会信任,就是因为除了遵纪守法外,还将道德,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反观那些曾红火一时的短命企业,多是只顾及蝇头小利、缺乏长远眼光之辈. 
                ⑧当然,除了企业自律,政府、社会对企业的他律约束是必须的,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是必要的,但监管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有漏洞.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家的道德意识. 
                ⑨除了追求利润这个天然基因,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担当起一个社会法人的责任,最基本的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要承担起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公众,对环境应负的责任;有作为、有追求的企业家,还应肩负起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责任--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担负起的义务.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写出第⑦段的中心句.
              (3)分别写出文中采用的正、反事实论据.
              正面论据:    
              反面论据:    
              (4)文章开头和结尾论述真正企业家标准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5)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家的道德意识.(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 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    
              (2)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5)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 9.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  
                                                  芮成钢
              [1]从哪里寻找自信
              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长城,也有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
              [2]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我刚到耶鲁大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绍自己时,讲解得特别详细:“我的名字(Vincent 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有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差异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3]中国人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四大发明怎么样,有四百大发明又怎么样?请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因为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选自《青年文摘》2009.4,有改动)
              (1)甲、医两文都谈到“中国人的自信”问题,但论证的重点不同.两文的论点分别是:
              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2)联系原文,辨析甲、乙两文句子中的“中国人”所指的对象.
              甲文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指的是:    
              乙文中“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指的是:    
              (3)由于时代背景和协作对象不同,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乙文第(2)部分列举了两个例子(自菲律宾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宏志班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5)联系乙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6)读了乙文,请你对那些因为生活不如别人,或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的同学说几句鼓励的话.
            • 10.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对于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但对于孩子来说,因为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有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
                ②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样的浅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阅读者合上书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不留痕迹.
                ③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④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依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不仅仅来自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还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任何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⑤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⑥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
              (1)针对当前中国孩子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
              (2)阅读全文概括回答,深阅读有什么特点.(至少概括三点)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说明其作用.
              论证方法是:    
              作用是:    
              (4)请联系自己的课内外阅读经历,举例说明深阅读带给你的快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