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实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欣然 :_________     ②月色入     户:___________

              日更定矣      是:_________      ④上下白 一:____________

            • 2.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⑴意将入  (      )   ⑵其一坐于前( )

              ⑶相数十步(      )   ⑷少顷,大狼至(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⑵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 3.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 解释下列加线词

              (1)有仙则 (   )
              (2)无案牍之 形(   )
              (3)不 产业 (  )

              (4)欢守志固(   )

              (2)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3)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 【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 4.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马         卷卷有爷

              B.求其能千里也             知鱼之乐

              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九十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2)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才美不外:_______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

              (3)曾柱干之固守于四境:___________   (4)无求:_____________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次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二)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⑤!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或:垂头丧气之貌)。④奉:捧。⑤微与:小事情啊。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往之家    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民之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请比较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区别。





              (4) 

              语段(二)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


            • 6.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  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

                  ③其母引刀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    ④以此之  诫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举例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   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②啮:咬。    ③贾(ɡǔ)人:商人。    

              ④遽:急速,快速。⑤戒:通“诫”,告诫。  

              (1)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

              (1)诘仆 因:________        (2)汝贵臣  为: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短文,你认为陈谏议具有怎样的品格?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淤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被齐威王任为大夫。②比:连续,接连。③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④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一食 尽粟一石:________  

              (2)才美不外:________

              (3)苏代为燕齐: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节选自《出师表》)

              【丙】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      ②固石洞:地名。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而去之 _________            

              (2)亲戚之 _______________

              (3)宜付有司论其赏_________      

              (4)能得人心 _____________

            • 10.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高冠瀛言:有人宅后空屋住一狐,不见其形,而能对面与人语。其家小康,或以为狐所助也。有信其说者,因此人以求交于狐,狐亦与款洽。一日,欲设筵飨狐,狐言老而饕餮,乃多设酒肴以待。比至日暮,有数狐醉倒现形,始知其呼朋引类来也,如是数四,疲于供给,衣物典质一空,乃微露求助意。狐大笑曰:“吾惟无钱供酒食,故数就君也。 使我多财,我当自醉自饱,何所取 而与君友乎?②”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款洽:亲切。②飨:用酒食招待客人。③饕餮: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贪婪的神秘怪物。此处指食量大。④比:等,等到。⑤典质:以物为抵押换钱,可在限期内赎回。⑥取:选择。


              (1) 甲文出自课文《   ① 》,甲、乙两篇文言文的作者都是清代文学家 ②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如是再               (2)知其一      

              (3)如数四               (4)数就君也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句①

              句②

              (4) 写出甲文中有关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 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