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好乘汗马击剑                云归岩穴暝

              B.此一夫用                    甚矣,汝不惠

              C.使各言志                    真无马邪

              D.将奈何                      吴广都尉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赏必行,罚必信

              (3) 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女有         

              归:

              ______

              ②鳏、寡、、独、废疾者

              孤:

              ______

              制礼义以分之

              故:

              ______

              养人之欲

              以:

              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答:                                                             。

              ②争则乱,乱则穷。

              答:                                                              。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二)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③彼,跑④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⑤,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致:使。③趋:快走,这里是“跑向”的意思。④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⑤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1)一狼其中  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去     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甲已两文都写了狼,但描写的角度完全不同。对甲文中的狼,你有什么看法?对已文中的狼,你有什么看法?


              (4)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 4.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1)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1)顾亭林居家恒布衣         服:_________

              (2)《诗本音》卷二稿再鼠啮    为:_________

              (3)略无色 愠: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说明顾亭林生活上追求________________;“鼠啮我稿,实勉我也”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 5.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 解释下列加线词

              (1)有仙则 (   )
              (2)无案牍之 形(   )
              (3)不 产业 (  )

              (4)欢守志固(   )

              (2)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3)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 【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 6.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马         卷卷有爷

              B.求其能千里也             知鱼之乐

              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九十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2)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才美不外:_______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

              (3)曾柱干之固守于四境:___________   (4)无求:_____________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   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②啮:咬。    ③贾(ɡǔ)人:商人。    

              ④遽:急速,快速。⑤戒:通“诫”,告诫。  

              (1)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

              (1)诘仆 因:________        (2)汝贵臣  为: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短文,你认为陈谏议具有怎样的品格?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甲文:愚公移山(略)

              乙文: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画线的词

              甚矣,汝之不(           )

              我之死(        )

              虎亦去        (           )  

              威无所以施欤( )

              (2) 用”|”划分句子节奏

              而 浣 衣 于 水 者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儿 戏 沙 上 自 若

              (3) 翻译下列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淤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被齐威王任为大夫。②比:连续,接连。③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④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一食 尽粟一石:________  

              (2)才美不外:________

              (3)苏代为燕齐: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高冠瀛言:有人宅后空屋住一狐,不见其形,而能对面与人语。其家小康,或以为狐所助也。有信其说者,因此人以求交于狐,狐亦与款洽。一日,欲设筵飨狐,狐言老而饕餮,乃多设酒肴以待。比至日暮,有数狐醉倒现形,始知其呼朋引类来也,如是数四,疲于供给,衣物典质一空,乃微露求助意。狐大笑曰:“吾惟无钱供酒食,故数就君也。 使我多财,我当自醉自饱,何所取 而与君友乎?②”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款洽:亲切。②飨:用酒食招待客人。③饕餮: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贪婪的神秘怪物。此处指食量大。④比:等,等到。⑤典质:以物为抵押换钱,可在限期内赎回。⑥取:选择。


              (1) 甲文出自课文《   ① 》,甲、乙两篇文言文的作者都是清代文学家 ②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如是再               (2)知其一      

              (3)如数四               (4)数就君也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句①

              句②

              (4) 写出甲文中有关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 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