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2.

              生命的三分之一

              邓 拓

              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要想成为有成就的人,就应当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⑥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⑦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

              ⑧“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⑨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⑩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

              “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轻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 3.

              孤独的人养着一只精神的孔雀

              (1)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写过一本书——《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他在写这本书时还是一位年轻的贵族军官,因为年少气盛去私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虽然可以禁锢身体的移动,却无法禁止心灵的旅行。他把这段日子看作是一次美妙的旅行,在为期42天的禁足生活里,他写下了42篇随感。在小小的房间里,凡目所能及便心有所动,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心灵旅行,他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那些在孤独中产生的智慧,被记录成文字后,竟弥足珍贵。这次小小的旅行,让他原本麻木的思想变得敏锐,让原本狂妄自大的他变得谦卑自抑,让原本郁闷不堪的禁足,脱胎成了一场轻松而富有哲理的心灵探索。

              (2)由此可见,人都有一个更好的“自我”,那个“自我”要在独处时才能被自己窥见,才能被自己寻找回来。对于有时机发现“自我”的人,在孤独中行走,在孤独中思索将是人生中非常美妙的一种体验。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孤独,十有八九都会感到烦躁不安,一心想逃离出去。其实倘若能换种心情去对待,像萨米耶·德梅斯特一样,能渐渐习惯孤独,安心在里面读书、思考、写作或者借用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来驱赶寂寞烦闷,可能最后也会像他们一样在孤独中品出一份诗意和禅意来。其实细细想来,有时孤独寂寞不一定是坏事,极有可能是创造另一种全新生活的契机,会让你静下心去思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3)蒙田、梭罗、法顶禅师……古今中外,一个个思想巨匠,哪一个不是把孤独当作亲密伴侣? 

              (4)近日闲读《丰子恺文集》,文集里收集了他大量的日记书信,有一段文字读后久久萦绕心间: 

              (5)“上午有课,下午无事。与三儿到圩买冬笋煮之,复加以蛋,甚美。饮酒二杯,吃饭三碗。”

              (6)大概可算文集里最短的一篇。虽短,但我喜欢这一篇。私下猜想,那日丰子恺先生心情一定甚好,只冬笋,加些蛋,便成美食。有美食,添酒小酌,酒后,饭三碗。虽已无法追寻当年他因何事而欣喜,但能料想彼时的他心境纯美,超然万物,兴许那日并无闲事挂心头,亦无病痛缠于身吧! 

              (7)日记书信里有诸多细碎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等记录,从中可窥见丰子恺那几年的生活并不轻松。那几年刚好遇战事频发,工作忙碌,加之足病牙病、感冒肺病屡屡光顾于他,妻子儿女又多病多灾,再加经济窘迫,需时常向友人借钱聊以度日……如若跟我们这个和平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实不能相提并论。 

              (8)在那样的烽火年代,尽管物质匮乏、身体欠佳,可丰子恺先生终日能达观面对,几乎日日不忘记录生活点滴,工作之余还坚持看书、画画、写散文,想来,已是相当不易。他在《病中作》一诗中记到:“岁晚命运恶,病肺又病足。日夜卧病榻,食面或食粥。切勿诉苦闷,寂寞便是福。”在他眼里,寂寞是上天赐予人的清福,若是一个人能守得住寂寞,寂寞便会开花,这是寂寞予人最大的回报。

              (9)雪小禅说:“更多时候,孤独的人都养着一只精神的孔雀,独自在自己的精神花园里散步。”那些身陷孤独而不感寂寞和无聊的人,他们一定有着强大的精神在支撑着自己,他们向往在孤独中完成一次涅槃,变成那只最美的孔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4.

               弯下腰,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节选)

                                          ◆〔美〕米歇尔·奥巴马

                ①我之所以选择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做成为第一夫人后的首次毕业典礼演讲,完全是因为你们感染和感动了我。你们的这种乐观和积极进取不仅代表着这里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也代表了默塞德的品格和历史。这是一个由来自全世界的劳动者和移民建成的城镇:在淘金热中来到这里的拓荒者盖起了留存至今的教堂、公司和学校;从南方逃离至此的非裔美国人修起铁路;墨西哥裔美国人从北方来到这里的农场工作,并成为我们农业生产的支柱;亚裔美国人来到旧金山,并逐渐发展为圣华金山谷社区的一部分。

                ②默塞德的外表也许在过去的岁月中已经改变,但它的价值观始终未变─一代又一代各种族的男人和女人希望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为此在烈日下长久地辛勤劳作;勤劳的人们相信获得好的教育将是他们通往更光明的未来的阶梯。

                ③我就成长在拥有这种价值观的社区。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每个人都在为这里的孩子们能获得良好教育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致力于改善我们社区的职业并非总是光鲜夺目,却是非常必需的。我希望你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把在这里继承来的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④当你们迈入更大更宽广的世界,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生时,你们也会遇到困难、产生疑虑:我是否足够聪明?我属不属于这里?我能不辜负每个人对我的期望吗?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条清晰直接的道路可以通向你憧憬的未来。也许有时你还会怀疑这些付出究竟值不值得,也许有时你只想放弃。

                ⑤当这些不可避免的时刻到来时,我希望你们想想今天,看看周围,成千上万的勤劳的、每天为你们祈祷的人们一直帮助你们走到这里。我希望你们想想那些         再想想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却仍为你的成功做出投入的朋友们。最重要的是,想想这世界成百上千的从来没有机会和你们一样上大学的孩子们;被迫在血汗工厂中劳作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你们自己社区的孩子甚至也从未遇到一个人告诉他们,他们足够优秀和聪明,可以实现一切梦想;还有那些失去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极度渴望能找到一些人或事物去依附。他们渴望从你们身上看到希望。

                ⑥所以,当你们想放弃的时候,请想想所有这些人,记住你们都是被赐福的。记住要换来这些幸福,必须回报什么。你们必须回去拉别人一把。你必须弯下腰,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光明的未来。

              (本文译自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09年5月16日在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 5.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仅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

              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致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 6.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北宋名相富弼,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身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之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就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一顿老子,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能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的,其空间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一次,这个学生来时恰逢周作人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疑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的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因此,有时候,我们还要化丑为美。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

                                                               (选自《今日文摘》)

            • 7.

              万事皆“蓝瘦”  青春岂能“香菇”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周围都是男孩子,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如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般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 8.

              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分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 9.

              阅读《戾气少些,志气多些》,回答问题。


              戾气少些,志气多些

              ①最近得到两则信息:一则是老家一大学生寒窗苦读了20年,毕业后工作连连受挫,身心不堪重负选择轻生,幸而被及时发现;一则是一年轻人因感情受挫,遂心生恶念,致对方及家人于死地,也彻底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②两则消息让人扼腕叹息,更让人忧虑的是类似新闻频现于报端、网络。或学业、或就业、或情感,大到人生抉择失误,小到喜欢之物未得,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不顺会不期而至、不可回避。人生不会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转个弯、画个圈是常有的事。

              ③如何面对挫折,是人生必修课。有的人得高分——坦然面对、吸取教训,增加人生的厚度,为将来提升人生高度打基础;有人不及格——稍有不顺便自怨自艾,乃至萎靡不振,生生把个小挫折熬成了大障碍。有人慨叹,现在的人挫折承受能力直线下滑,挫折后的反应激烈程度却是急速上升。

              ④戾气便由此产生。翻检新闻,随处可见“冲冠一怒”:年轻求职者受骗,当街怒杀中介;因飞机延误而冲进机场,怒拦飞机;更别说迁怒于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案例……其实生活中的戾气也随处可见:稍有不顺,就恶语相加;小有挫折,就暴力相向。很多人习惯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发泄心里的种种不满和委屈,应有的冷静、耐心却是越来越少,最后往往落得个伤人、害己的结局。

              ⑤戾气上升有多层面的社会因素,教育缺失和价值偏差不可不察。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偏差,无端溺爱中造了一个温室,孩子自小不能有丝毫不爽,心灵和体魄一样不够强壮;学校教育又重智轻情,分高一切都好,人格养成长期被忽视;同时,社会风气影响也不可小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渴望一战成名、一蹴而就,浮躁让年轻人变得脆弱,容不得失败与挫折,一遇到事儿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⑥清代一位名臣曾有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也。”一语道破如何面对挫折。其实,挫折恰恰是成长的契机,迷失心智、颓废不堪只会输给生活;砥砺心志、增长本事才能成为强者。一个知青曾讲到当年的经历:国家推荐知青上大学,以他的成绩应该没有问题,却突遭变故,大学没上成、回城泡汤,在当时绝对算重大挫折。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发愤学习,终于在恢复高考时,考上心仪的大学,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当时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极端,结果只会自己喝下苦酒。

              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正是在各种际遇中丰富起来的,挫折便是其中一种。一帆风顺是风景,层峦叠嶂更壮观。年轻人血热,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顺境不放任,逆境不放弃,方能走到人生壮美处。


            • 10.

              ①前几天好几条新闻看起来让人很不是滋味,沉重,压抑,甚至心碎。

              ②10月26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家园门口,一位年轻姑娘走下台阶来到路口,人行道绿灯亮起,所有车都停下等候,姑娘也趁此时穿过马路。突然,一辆奥迪车从后方高速冲出,没有任何减速迹象,瞬间撞毁了前方多辆车,并压住了这位过路的姑娘。

              ③还有北京通州出租车惨案。北京的哥李师傅按照交通规则停在停车线内等待红灯转绿,此时一辆装满石料的大货车为了避让另一辆忽然压实线并线的小轿车向右急转弯,结果发生侧翻,货车连同成吨的巨石正好压在李师傅的车上,在距家仅10分钟车程的地方,李师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④有网友说:几起车祸有个共性,不守规矩的活着,守规矩的却死了。很多人惊呼,还有没有天理,这让守规则的人情何以堪?法律为什么保护不了守规矩的人?这让我们这些守规矩的人如何有规则自信?

              ⑤不守规矩的活着,守规矩的却死了。——这是一个搅乱人心颠倒是非的错误命题,真正的矛头指向应该是那些违反规则的人,因为自己的不守规则,制造了惨烈的车祸。正确的反思姿态应该是:你们看,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在制造着多少罪恶和悲剧,牵连了多少无辜者。车祸跟“守规矩”没有关系,不是“守规矩”导致了死亡,而是别人的“不守规矩”。

              ⑥不要被那些因果错乱的坏逻辑所误导,不要被“守规则的人死了”这样的坏命题所污染,而去怀疑和动摇自己的规则信仰,变成那种“守规矩会吃亏”歪理的信徒。

              ⑦产生“守规则的人死了”这样的坏议题,不仅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更说明很多人骨子里对规则缺乏坚定信仰,并没有把规则当成一种内心认同的律令,而是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去看待规则。规则对自己有好处,那就遵守;没有好处的时候,那就不遵守。今天有好处,就是一个规则支持者;明天没好处了,就完全抛到脑后。

              ⑧在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下,人会处于摇摆之中,随时被一些小恩小惠所改变,随时被一些新闻中呈现的个案所干扰。看到有新闻说有人扶摔倒的老太太后被冤枉,就立刻惊呼和撒娇“以后谁还敢做好人”,而不会把“做好人”当成一个做人原则。看到有新闻说“守规矩的人被车撞死了”,就感慨说“以后谁还敢守规矩啊”,你看,不守规矩的却活下来了。看到有新闻说某个海难中“听老师话的学生被淹死了”,而不听话的却活了,就反思“以后还要不要听老师话了”。或者是一种“比烂”的心态,我守规则,他却不守,我不是吃很大的亏了。

              ⑨其实,即使从“好处”的角度看,遵守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遵守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绝大多数时候能让自己更安全,也让别人安全,但不排除在极少数情况下,当有人不守规则时,你遵守规则却遭无妄之灾了——一方面,这只是个案,不能因个案统计而怀疑规则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问题不是因为守规则带来的,恰恰相反。但容易被个案干扰的规则实用主义者,看不到这些方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害怕吃亏”心态,对那些“守规则吃亏”的新闻格外敏感。

              ⑩遵守规则,需要一种信仰。所谓信仰,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证明、不需要条件的认同,是不随个案和利益干扰而摇摆的坚信。无论别人讲不讲规则,无论规则会不会有好处,都会选择相信规则的力量。你要做的,是信仰规则;法律要做的,是让违反规则者付出沉重代价。即使有违反规则者偶然逃脱惩罚了,也不能干扰你对规则的坚信。

              (摘自《中国青年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