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颜值》,完成下列各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概括②段的事例论据,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    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    ,然后又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人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 a 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 b  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  c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1)请依次将下列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融化    化解    包容
              a.          b.        c.    
              (2)简略说说作者在论证“互敬”“互爱”的具体内容时,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请简述本段的论述思路。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阅读②④两段,注意划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
              论据证明观点论证方法论据特点论证作用
              《菜根谭》名言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具有权威性    
              木匠儿子找手表    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 5.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分析论述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论证方法:    
              得出结论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6段“这个故事”的内容.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5)选文第1段和第8段分别有什么什么作用?
              (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 6. 辨析较真
                                             (文/王朝明)
                ①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悄悄挂上了些贬义色彩.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
                ②然而,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试问,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真”,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经见的.
                ③可见,辨析、评价“较真”,关键不在于是否“较真”,而在于因何“较真”、为谁“较真”.在一些琐事、小节上过于“较真”,容易生疏、隔阂感情,甚至闹僵关系,影响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这样的“较真”者,当不足取.但出于岗位职责、公民意识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弘扬“真、善、美”,为捍卫祖国声誉、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尊严,敢于直面“险”,矢志挑战“难”,不畏叫板“恶”,这样的“较真”者和“较真”作为,值得褒扬,应予鼓呼.
                ④在很多时候,“较真”不仅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更考验人们的立场和意志.在有的部门、单位,相对于“老好人”、“和事佬”,一些坚持原则、责任心强、干事认真的“较真”者,因为不好“说话”、不够“活络”、不会“通融”,反倒面临得罪人、“吃不开”甚至被“边缘化”的尴尬;还有一些人,不乏在危难、风险和压力下“较真”的勇气,但在“亲情”、“人情”、“面子”前败下阵来,“随大流”、“装糊涂”,做出一些丧失原则、有违规纪的事情,甚是可惜,须作警醒.
                ⑤是“较真”,还是放弃,需要每个人作出正确的辨判与抉择.在一定意义上,“较真”的过程,就是激浊扬清、拨乱反正、惩恶扬善的过程,就是明是非、判真假的过程,就是选方向、定路子的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7月2日)
              (1)本文第④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正证明了    的观点.
              (2)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请根据第③段作者对“较真”辨析的结论--“较真”有时不足取,有时应鼓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较真”?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2)②~⑧段中,作者是采用由        、由        、由        的顺序来逐层论证的.
              (3)选取《名人传》中三个名人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4)“不完满才是人生”,那么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 8.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下列各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论友谊
                                                    西塞罗
              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 事,你也不要做.所以,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 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 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 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天天.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 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 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 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一个人的羌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 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     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2)第②段中画线的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
              (4)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
              (5)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 10.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    ,更需要    
              (1)根据文章内容,将“智慧”和“胆识”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第5段相应的横线上.
              (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
              (3)请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
              (4)有人认为西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5)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