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秋虫为伴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 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了。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悄没声儿地在 花草灌木之间飞过来爬过去,不时地制造一点声响,这园子里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夏天它们累坏了,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午间的大合唱好 像就没有停播过。演出结束以后它们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 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圃旁边细致 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就被它们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 见了,一切景物都虚了、化了……想想,曲子近乎天籁,它们确实与我同在一个纷乱 的世界吗?或许它们的藏身处是恰如其分的盲点,便超脱了凡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 的方位,轻轻拨开一簇满天星,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个演员。
                  ④那时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 响它的工作。要么就是我认定的方位谬之千里。这样的话,我的行径在人家看来就非 常可爱了。
                  ⑤我听出,曲子里似乎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
                  ⑥蚂蚁是沉默的,它们轻快的脚步也被其他声响淹没了。
                  ⑦我蹲在一块方整的菊花圃旁边观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一只正急匆匆地在 高大的菊树之间奔跑,一块巨石从天而降拦住去路。它惊呆了,停了片刻。我以为它 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巨石,它花费了很长时间,因 为有一段石头的外表光滑如镜,它几次失败。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花圃旁边有个无 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它只记得那件着急的事情要办:在花圃的那 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屑,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一个伙伴被滚过的轮 子轧伤了,要找帮手来抬它回家养身体……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 麻烦。
                  ⑧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了,赶紧把它从光滑的石块上面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 奔而去了。是的,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艰难和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 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把这当做这段旅行必须攀登的一个险峰吧--没什么,爬过 去就是了。
                  ⑨蚂蚁在一棵菊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天敌的 窥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 等待它。
                  ⑩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蹲在我旁边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西边那片薄云的后面 吧?这样想了,精神上便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 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那是别人的事情。
              ⑪生命与生命,不管是卑微还是高贵,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当它让你看见它的 颜色和姿态,或者释放出一缕味道出来,就是暗示你了,你的心思它知道了。
              ⑫那么就可以互相慰藉了。
              (1)文章描写了哪些虫子制造了什么样的声响?
              (2)第⑧段中加点词“捏”换成“抓”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3)文章主要写虫子的声响,为什么第①段要写风滑过枝叶的声音呢?
              (4)细读第⑥-⑩段,说说蚂蚁的哪些精神品质触动了你?并结合内容作简要分 析。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书籍带给你幸福 伍美珍

                  ①我很喜欢书,这种喜欢,似乎是天生的。
                  ②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书是比较匮乏的物质。第一次被书里的故事打动,大约 是在 5 岁的时候,家里有一本《小布头奇遇记》,书中有很多风格稚拙而动人的插画,我因为被这些插画所迷恋,进而读懂了这个故事。(至于那时完全是个文盲的我,如 何读懂了这个故事,至今还是个谜)。
                  ③这个富有想象力和爱心的故事,令我激动不已、难以忘怀。我的世界,似乎被 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④现在想来,我是被文学的魅力所打动了!
                  ⑤从此,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这个故事。后来读了安徒生、安房直子,以及更多更 好看的童话,但小布头在我的心目中,却无法被其它的童话形象所替代。
                  ⑥在我的成长岁月里,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关切的文字和声音,那时, 读书的感受  像登山,登上不同的高度,就可以眺望到不同的风景。
                  ⑦文静的我,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书。
                  ⑧上中学后,每次在同学家和死党聚会,大家都在摇头晃脑地学唱流行歌曲,我 只要在哪个角落里发现一本书或是杂志,就会心满意足地坐下来一看到底。
                  ⑨那时,对书似乎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⑩是书,使我顺利地成长。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我是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这 使得我的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充满了阳光。
              ⑪我相信,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书籍是必不可少的熏陶和营养。
              ⑫后来,我喜欢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我很奢侈地买了几大本横格的信纸,贫困 的日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像搜集露珠、鸟鸣、花瓣、星光那样,我虔诚地、小心翼翼地把优美的句子堆放在本子里,并且在写作时引用了一些绚丽多彩的句子,慢慢地,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⑬书读得多了,自己也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是我由来已久的梦想。梦想得以实 现,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幸运还不是幸福。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快乐。
              ⑭在我的周围,读书的风气似乎越来越浓了,书店里摆满了书,挤满了人,书籍 也不再是匮乏之物。
              ⑮读书是一件耗时的事情,而现代人的时间是越来越紧了,所以,很多人带着具 体的目的性去读书,大人看股票书,以及如何把子女培养成哈佛学子的书;学生看考 试辅导书,以及如何提高智商的书。
              ⑯这是件好事,但也不完全是件好事。因为,最好的书,是不可以带着功利性去 读的。最大的收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的。
              ⑰书籍给你的,是潜移默化的营养。有了这营养,你就可以得到快乐,有了快乐 你便得到了幸福。
              (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读书在不同的阶段带给作者怎样的幸福感受?
              童年时代: ______     上中学时: ______     后来: 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3)制作读书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请细读第三部分,将你认为有 用的读书方法和感悟进行归纳(至少三点),并写在下面的卡片上。
            • 3.
              阅读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呵护心灵》,完成各题 
              呵护心灵
              毕淑敏
                  那一年我17岁,在西藏雪域的高原部队当卫生兵,具体工作是做化验员。
                  雪山上的条件很差,没有电,许多医学仪器都不能用。化验血的时候,只有凭着眼睛和手做试验,既辛苦,也不易准确。
                  一天,一个小战士拿了一张化验单找我,要求做一项很特别的检查。医生怀疑他得了一种很古怪的病,这个试验可以最后确诊。
                  试验的做法是:先把病人的血抽出来,快速分离出血清。然后在56摄氏度的情形下,加温30分钟。再用这种血清做试验,就可以得出结果来了。
                  我去找开化验单的医生,说,这个试验我做不了。
                  医生问:为什么?
                  我说,你想啊,整整半个小时,要求56摄氏度分毫不差。要是有电暖箱,当然简单了。机器的指针旋钮一应俱全,把温度和时间定死,一按电钮,就开始加温。时间到,红色指示灯就亮了,大功告成。但是没有电,你就抓瞎没办法。我又不能像个老母鸡似的把血标本揣在身上加温。就算我乐意干,人的体温也不到56摄氏度啊。
                  医生说,化验员,想想办法吧。要是没有这个化验的结果,一切治疗都是盲人摸象。
                  我是一个好心加耳朵软的女孩。听了医生的话,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仔细琢磨了半天,想出一个笨法子,就答应了医生的请求。
                  那个战士的胳膊比红蓝铅笔粗不了多少,抽血的时候面色惨白,好像是把他的骨髓吸出来了。
                  前面的步骤都很顺利,我开始对血清加热。
                  我点燃一盏古老的印度油灯,青烟缭绕如丝,好像有童话从雪亮的玻璃罩子里飘出。柔和的茄蓝色火焰吐出稀薄的热度,将高原严寒的空气炙出些微的温暖。我特意做了一个铁架子,支在油灯的上方。架子上安放一只盛水的烧杯,杯里斜插一根水温计,红色的汞柱好像一条冬眠的小蛇,随着水温的渐渐升高而舒展身躯。
                  当烧杯水温到达56摄氏度的时候,我手疾眼快地把盛着血清的试管放入水中,然后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温度计。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就把油灯向铁架子的边缘移动。当水温略有下降的趋势,就把火焰向烧杯的中心移去,像一个烘烤面包的大师傅,精心保持着血清温度的恒定……
                  说实话,这个活儿真是乏味透顶。凝然不动的玻璃器皿,枯燥单调的搬移油灯,好像和一个3岁小孩下棋,你既不能赢又不能输,只能像木偶一样机械动作……
                  时间艰难地在油灯的移动中前进,大约到了第28分钟的时间,一个好朋友推门进了化验室。她看我目光炯炯的样子,大叫了一声说:你不是在闹鬼吧,大白天点了一盏油灯!
                  我瞪了她一眼说,我是在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正像孵小鸡一样地给血清加温呢!
                  她说,什么血清?血清在哪里?
                  我说,血清就在烧杯里啊。
                  我用目光引导着她去看我的发明创造。当我注视到水银计的时候,看到红线已经膨胀到70摄氏度的范畴,劈手捞出血清试管。就在我说这一句话的工夫,原本像澄清茶水一般流动的血清,已经在热力的作用下,凝固得像一块古旧的琥珀。
                  完了!血清已像鸡蛋一样被我煮熟,标本作废,再也无法完成试验。
                  我恨不得将油灯打得粉碎。但是油灯粉身碎骨也于事无补,我不该在关键的时刻信马由缰。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办?空白化验单像一张问询的苦脸,我不知填上怎样的答案。
                  最好的办法是找病人再抽上一管鲜血,一切让我们重新开始。但是病人惜血如命,我如何向他解释理由?就说我的工作失误了吗?那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情!人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化验员,这不是自己抹黑吗?
                  想啊想,我终于设计出了如何对病人说。
                  我把那个小个子兵叫来,由于对疾病的恐惧,他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
                  我不看他的脸,压抑着自己的心跳,用一个17岁女孩可以装出的最大严肃对他说:我已经检查了你的血,可能……
                  他的脸刷地变成霜地,颤抖着嗓音问,我的血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得了重病?
                  等待检查结果的病人都如履薄冰。我虽然年轻,也很懂得利用这种心理。
                  这个……你知道像这样的检查,应该是很慎重的,单凭一次结果很难下最后的结论……
                  说完这句话,我故意长时间地沉吟着,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让他在恐惧的炭火中慢慢煎熬。直到相信自己已罹患重疾。
                  他瘦弱的头颅点得像啄木鸟,说,我给您添了麻烦,可是得了这样的病,没办法……
                  我说,我不怕麻烦,只是本着对你负责,对你的病负责,还要为你复查一遍,结果才更可靠。
                  他苍白的脸立刻充满血液,眼里闪出星星点点的水斑。他说,化验员,真是太谢谢啦,想不到你这样年轻,心地这样好,想得这么周到。
                  小个子兵说着,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撸起袖子,露出细细的臂膀,让我再次抽他的血。
                  我心里窃笑着,脸上还作出不情愿的样子,很矜持地用针头扎进他的血管。这一回,为了保险,我特意抽了满满的两大管鲜血,以防万一。
                  古老的油灯又一次青烟缭绕,我自始至终都不敢大意,终于取得了结果。
                  他的血清呈阴性反应。也就是说--他没有病。
                  再次见到小个子兵的时候,他对我千恩万谢。他说,化验员啊,你可真是认真啊。那一次通知我复查,我想一定是我有病,吓死我了。这几天,我思前想后,把一辈子的事想过了一遍。幸亏又查了两次,证明我没病。你为病人真是不怕辛苦啊!
                  我抿着嘴不吭声。
                  后来领导和同志们知道了这件事,都夸我工作认真并谦虚谨慎。
                  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为自己当时的灵动机智而得意。
                 我的年纪渐长,青春离我远去。机体像奔跑过久的拖拉机,开始穿越病魔布下的沼泽。有一天,当我也面临 重病的笼罩,我对最后的化验结果望穿秋水的时候,我才懂得了自己当年的残忍。我对医生的一颦一笑察言观色,我千百次地咀嚼护士无意的话语。我明白了当人们忐忑在生死的边缘时,心灵是多么的脆弱。
                  为了掩盖自己一个小小的过失,不惜粗暴地弹拨病人弓弦般紧张的神经,我感到深深的懊悔。
                  假如今天我出了这样的疏忽,我会充满歉意地对小个子兵说,对不起,因为我的粗心,那个试验做坏了。现在我来重新做。
                  我想他也许会发脾气的,斥责我的不负责任。按照四川人的火爆脾气,大骂几句也有可能。我会安静地倾听他的愤怒,直到他心平气和的那一瞬。我相信他还会撸起袖子,让我从他比红蓝铅笔粗不了多少的胳膊上抽血……也许他会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蹩脚的化验员,我会微笑着不做任何解释。
                  我们可以吓唬别人,但不可吓唬病人。当我们患病的时候,精神是一片深秋的旷野。无论多么轻微的寒风,都会引起萧萧黄叶的凋零。
                  让我们像呵护水晶一样呵护病人的心灵。
              (1)作者从为小战士做化验的事件中获得了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这其中作者所经历的过程。每条陈述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
              (2)文章结尾语句写得比较含蓄,“当我们患病的时候,精神是一片深秋的旷野。无论多么轻微的寒风,都会引起萧萧黄叶的凋零。”请你解说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从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概括一个典型人物的事迹谈谈你对“呵护心灵”的认识。
              答:①含义: ______
              ②认识: ______
              (3)作者选择西藏雪域高原军旅生活中的一件事表达主旨,既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如果你有机会与作家毕淑敏探讨关于本文思想内容或表达艺术的问题,你会提什么具体问题,请结合本文内容陈述理由。
              答:问题: ______
              理由: ______
            •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大地的声音
              向迅
                  ①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②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③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断地传诵出。
                  ④--唧--唧--啾--啾--
                  ⑤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⑥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 但倘若把眼睛闭起,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⑦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⑧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⑨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一啾--一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⑩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
              --是大地的声音。
              ⑪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⑫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⑬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⑭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1)请概括1-4段虫鸣声有何特点?
              (2)围绕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画线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分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5)文章多处描写虫鸣之声,能否把标题改为“虫鸣之声”?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关公借钱    ①小时候在乡下看庙戏,总是外公或长工阿荣伯牵着我去。起先是规规矩矩坐在外公身 边,猛啃甘蔗与茡荠,啃够了,就站在条凳上,踮起脚尖来看,又嫌被人挡住看不见,就要 阿荣伯抱我挤到戏台边,把台上的戏囡儿看得清清楚楚(我的家乡称演员为“戏囡儿”,大概 认为他们是逗人快乐的囡囡吧).我最喜欢那个演貂蝉的花旦,手托亮晃晃的钢盘,转得好利 落。我还喜欢红脸关公和花脸张飞,他们一出来,我就会合掌拜一拜,把他们当神佛一般。 我尤其喜欢看张飞发脾气时,跺着脚“哇呀哇呀”地大叫,回家就学给妈妈看,妈妈笑骂:“姑娘家这样多粗野,多难看呀!”
                  ②他们唱完戏,都会到我家的大宅院来游花园。我就紧跟在他们后面,一个个分辨,哪 一个是扮关公的,哪一个是扮张飞的,有的连脸上的油彩都没洗干净呢。母亲认出那个扮小 丑的,笑着对他说:“你这个白鼻头儿,在戏里是个害人精,看你人倒是忠忠厚厚的嘛!”他 说:“太太,我若是在戏里不会当害人精,就没饭吃喽!”外公坐在柴仓边的竹椅里,只是摸 着胡子笑。
                  ③外公悄悄告诉我:“你妈妈最喜欢扮蓝袍青天大人的那个戏囡儿,也就是你最喜欢的红 脸关公。昨天他推牌九,把一荷包的钱输得光光的,连买馄饨的铜板都没有,向我借,我就 借了他一块银洋钱。”
                  ④“一块银洋钱呀!”我眼睛睁得大大的。
                  ⑤“哦,他们都好穷啊!挣一个,花一个,也没有积蓄。你不要告诉你妈哟,她会心疼 的,又要埋怨我乱花钱了。”
                  ⑥“他还会还你吗?”我也很心疼那块白花花的银洋钱呢。
                  ⑦“还什么呀?他们今天到东,明天到西,也不知今生今世会不会再碰头呢!”外公轻轻 叹了一口气。我愣愣地,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
                  ⑧几天以后,老师要我写日记,写篇“看戏的感想”,我原只想写“我最敬仰的关公”。 因为我听小叔讲过《三国演义》,心里浮起的形象,是舞台上的关公,右手捧着一卷书,左手捋着长须,挑灯夜读《春秋》的威严,多么令人敬仰!可是一想到扮关公的戏囡儿是个吆五 喝六、赌钱赌得满头大汗的人,就怎么也写不下去了。我咬着笔杆发呆,外公说:“你就写‘关 公借钱’,不是很有趣吗?”我连连摇头说:“不要,我不要把心里的关公变成那个样儿。”
                  ⑨那篇日记,没写好,稀里糊涂凑了几笔就交给先生。先生看了很生气地说:“心太散漫,以后不许看戏了。”我心里只想哭,觉得以后也真的不想看戏了,看了戏,人究竟是好是坏都 分不清了。
              (选自《琦君散文选》)(1)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写妈妈跟扮小丑的聊天,有什么用意?
              (3)批注是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请从对比的角度,批注其在第⑧段表达效果。
              (4)在文末,作者为什么说“看了戏,人究竟是好是坏都分不清了”?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①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 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 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②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 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 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选自鲁迅《五猖会》,有删减)
              (1)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发展  情感变化
               
               准备去看五猖会
               ①
               ②  忐忑,失望
               在大家等待中背书  ③
               ④  压抑,伤感
              (2)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3)请批注句①的表达效果的句②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句①: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句②: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5)童心,是最纯真也是最敏感的,会有失望,也会有遗憾。请写一件自己的童年憾事。(不 超过所给字格)
            • 7.
              摸 书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这句话,这“世上所有的一切”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2)如何理解“世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这句话?
              (3)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书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请简要回答。
              (4)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理解。
            • 8.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 天气暖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冷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近屋,又是一身热汗。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⑤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几次。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象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 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⑦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⑧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屏画在老舍先生家里挂的时间较久,是因为此画备受老舍先生的赞赏。
              B.从齐白石老人刚开始拒绝拿出得意画作以及用香烟罐头量米可以看出齐白石老人生活非常拮据。
              C.老舍先生经常把同人约到家里聚餐,叫大家尝地道的北京风味,可见他对家乡饮食的感情之深。
              D.汪曾祺写老舍先生,虽然没有感情上的大起大落,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对老舍的喜欢喝敬重。
              (2)①-⑤段有四件事表现了老舍先生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试根据示例拟出小标题。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收藏画作   ⑤ ______
              (3)仔细比较下面AB句,谈谈原文A句好在哪里?
              A.天气暖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冷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近屋,又是一身热汗。
              B.无论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把这些花抬进抬出,每次都出一身热汗。
              (4)第⑥段老舍先生为什么“那天显得很兴奋”?请结合语境分析。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儿时的冬天
                   儿时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从未听说过“暖冬”这个词儿。当树叶随着呼呼的北风纷纷飘落一时,当孩子们兴奋得期盼着入冬第一场雪时,大人们更多发愁的是。该如何度过寒冬。
                  随着冬麦播种完毕,冬天愈未愈近了,家家户户首先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蔬菜。男人们要围着地窖忙碌一阵一于,或挖新的,或整旧的。一种像圆井似的深地窖,多在宅院门口,用来储藏红薯。另一种类似地下室,择一空地挖个两米多深的方坑,用横梁、橡、树枝和桔杆寻答顶,再用上盖严实,只留下一个出件就成了,多在宅院内,用来了储藏萝卜、白菜、大葱等,人也可殊里边御寒。
                  女人们要把一家人越冬的被褥、棉衣、林裤、棉鞋准备好。棉独穿得较费,入冬前要每人做一双新的。脏了的被褥拆洗一下,破了的棉衣裤缝补一下,然后拿大阳底下暴一晒,直把棉絮的芳香味儿洒出来。孩子们正长个子,去年还刚好的棉衣裤今年就穿不上了,家境好的再做套新的;而家境差些的只能接上一截儿凑合。
                   物质匮乏的年月,压根儿不知道空调、电暖气为何物,市场一色少有售卖专门取暖的设备。但乡下这些智慧的百姓却会变着法儿取暖,与严寒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年入冬后,母亲都要用白粗布缝制几个大袋子,装一满麦秸:后把口儿缝往,俗称“草铺底”。用架子车从打麦场拉回家,一床一个,躺在上边既暖和又舒服。现在想未,这就是母亲自造的席梦思床了。
                  冬季最怕冷的要数孩子和老人,我和年迈的奶奶也不例外。我常和奶奶睡,奶奶越冬的床牙民特别,是吸引我的一个巨大诱惑。转冷后,父亲就在室内一角,借现有的两面墙壁,另两面用末板围起来,填满秸秆便造出一个暖和的床。即便如此,每晚入睡前,母亲还要左室内点燃一堆麦秸,让姐姐帮忙拉着,将奶奶贴身的被褥放火一上烤热。还不放心,再从一村医家找两个空萄萄糖瓶,装满开水,用破布包裹好,放入被窝取暖。
                  漫长的冬季,田野变得空荡而静寂,看不到一个人影。无农活可做,勤劳的村民依然不愿闲着,女人们探在室内织布、忙家务。男人们躲在地窖里忙活,用麦桔秆做锅盖儿或其他手二品,啥自家用,多余的拿到市场上换钱。
                  雪花飞扬时,就到了最严寒的时候,对我们孩童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一一“冷”!反檐下常挂井长长冰凌,地面也常结冰,土学路上不小心会滑倒,惹得其他人哈哈大笑。尽管我们被稗衣裤包裹得严严实实,头上也扣着厚厚的棉帽,却依然遭遇冻耳朵、冻手的痛苦。
                  学校为给学生取暖,在教室后边垒个小谋灶,班主任老师早上把火打开,晚上再把火封住。尽管如此,还是觉得冷。负责而有爱心的老师就想办法驱寒,在课下组织孩子们玩挤尿床的游戏。男生女生挨着有阳光的墙壁一字排开,从两头儿使劲儿朝中间挤,被挤出的同学重回两头加入再挤,不觉中就暖和多了。
                  星期天,因为严寒,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很少出门。家家户户有用土坯和砖头砌成的大煤灶,一少,边有个平台,成了我的一好去处。即便写作业也把凳子搬到灶上,边取暖边写。作业写完了,还不愿下来,即便母亲做饭,也不愿下来。母亲嫌碍事,硬是把我拎了下来,娇惯的我会哭闹,疼我的奶奶就找来玉米芯点燃,哄我取暖。
                  冬日,对于乡下的孩子,大多是沉闷而枯燥的,除了下雪和过年。儿时的冬天常下雪,且很大,‘常把树枝压弯甚至压折,每一场雪都会让我们变得兴奋起来。上学时,会自觉带着铁锹、扫把等工具,说是为了扫雪,更大的兴趣是在校园内堆雪人。而过年则是最激动的时刻,意味着有好吃的美食,有新衣服穿,有一些不多的压岁钱,对于我们男孩子来说还有鞭炮可以玩耍。
                  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结束了,我们像经历了一场严酷的考验,长长地吁了口气,希望不会遥远,温暖很快就要到来了
                   岁月如梭,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如今的冬天感受太平淡,甚至会不觉中过去,但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却依然记忆犹新。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记忆犹新?(答出两点即可)
              (2)本文中智慧的百姓想出了哪些办法与严寒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3)赏析下面的句子。
              上学路上不小心会滑倒,惹的其他人哈哈大笑。
              (4)画线句“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结京了,我们像经历了一场严酷的考验,长长的吁了口气,希望不会遥远,温暖很快就要到来了。”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5)你儿时的冬天有哪些趣事?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10.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正确的选项是 ______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3)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