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2013年江苏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内容

              项目

              城乡

              行业

              地区

              城镇

              农村

              垄断行业

              一般性行业

              苏南

              苏中

              苏北

              数值(元)

              20552

              8004

              54605

              18703

              7623

              5836

              3606

              增长(%)

              10.5

              9.4

              12.7

              10.5

              8.9

              11.7

              12.7

              注:2013年,江苏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材料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

              (1)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2)简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6分)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8 分)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 2.

              (28分)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一 读书开启民智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12分)

              材料二 书法陶冶情操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同学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2)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8分)

              材料三  财政助力文化

              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3)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8分)

               

            • 3.

              (34分)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材料一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材料,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8分)

              材料二  拥挤的车厢、高额的补贴……在当前地铁供需条件下,票价的合理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某校学生围绕“北京地铁票价涨不涨、怎么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采访乘客的过程中,了解到如下一些看法。

              乘客甲:“两块钱票价真便宜,涨价就不那么挤了。不过我每次就坐两站,总不该和坐几十站的人花一样多的钱呀。”

              乘客乙:“我通常在高峰期挤地铁上班,真是人进去,相片出来啊。其实,非高峰期就没这么多人。”

              乘客丙:“地铁便捷、污染少,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

              (2)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8分)

              注意事项

              理由

              应依法公示本次听证会的具体程序和各方遵守的规则

              参加代表应具有一定的广泛行,各方比例应合理,要给各方充分表达的机会

              应设置记者席,允许新闻媒体采访

              (3)地铁票价调整关系民生,召开地铁票价听证会,是保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使票价调整方案更加科学合理的有效方式。为使听证会获得预期效果,应注意表中事项。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注意这些事项的理由。(10分)

              材料三  破解北京地铁的供需矛盾,不仅需要解决地铁票价的合理性问题,更在于任何加大地铁的建设力度。地铁4号线采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建设。在该模式下,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某公司负责4号线的一部分投资和后期运营。这种模式为加大地铁建设力度提供了新思路,既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也使政府从地铁投资者和间接经营者变为部分投资者和监管者。

              (4)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传统上由政府财政投资兴建地铁,现在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8分)

               

            • 4.

              材料一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①发达国家因为参加世贸组织谈判削减了农业补贴;②日本、巴西、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率提高; ③以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 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力加速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给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材料二 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饲料粮和油料作物需求量增加,使得粮食供应出现了偏紧的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导致工业化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因此,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粮食安全 ”放到首要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刺激国际粮价上涨且影响机制相同的因素有哪些? (请选出序号)试在图5中平行移动供给曲线 S或需求曲线 D 以表示这种变化。(作图时请用 2B 铅笔,并画清楚)(6 分)

              (2)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 (6 分)

               

            • 5.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据来源:根据张新照《重庆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研究》2010年版整理)

              表一 2009年重庆市农村耕地流转情况

               

              全市

              一小时经济圈

              渝东北

              渝东南

              流转数量(万亩)

              518.1

              274.7

              181.8

              61.7

              占农村承包地总面积百分比(%)

              35

              53.1

              35.1

              18.5

              注:2009年重庆市土地流转率居全国第四位

              表二  2009年全市农村耕地主要流转形式流转情况表

              形式

              转包

              出租

              转让

              互换

              入股

              面积(万亩)

              208.8

              148.71

              90.42

              55.85

              14.37

              占比(%)

              40.3

              28.7

              17.45

              10.78

              2.77

              注:入股是按照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进行土地流转,是土地流转中更容易获得最大效益的形式。

              (1)根据表一、表二概述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特点。(6分)

              材料: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我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障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2) 结合材料,运用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有序流转? ( 12 分)

              (3)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市政府怎样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10分)

               

            • 6.

              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R&D经费支出(亿元)

              4616

              5802

              7063

              8687

              10240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314405

              340903

              401513

              473104

              519322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1.47

              1.70

              1.76

              1.84

              1.97

              注: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的平均水平为3%

              材料二  九三学社中央在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名为《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提案》(全国政协1号提案)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科技投入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步显现。如,一方面,“有形之手”常常越过“无形之手”去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结果事与愿违;另一方面,在“市场失灵”的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有形之手”的力量尤显不足,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到R&D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

              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仅为27.6%。我国高校、非高校研发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3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5位,较2012年的34名下滑一名。

              全国政协1号提案指出:增强科技创新活力,要推进技术市场建设,明确产权关系,促进产权交易;尽快推广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要加快构建跨部门的、共建共享的国家科技信息系统,实现国家科技项目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要对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和前沿性的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应由政府直接投入,而具体实施可交由第三方负责。要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一些特殊的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政策。

              全品教学网, 用后离不了!(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10分)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在“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中如何建设有限政府。(12分) 

               

            • 7.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材料二  养老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养老服务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在吸纳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政策得当,处理得好,可以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政策措施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在养老问题上“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4分)

               

            • 8.

              材料一、重庆区域文化(黔秀文化、巴渝文化、山城文化等)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学术、戏曲和信仰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又相互借鉴,融合与趋同。这幅“重庆文化地图”,有助于传承、弘扬重庆地域文化;也成为宣传重庆、推介重庆、闪耀重庆、发展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材料二、《科学发展·重庆篇》——生动描绘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气魄的重庆人书写“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重庆”的新篇章。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把握发展机遇;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加速推进两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坚持将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

              (1)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重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12分)

               

            • 9.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目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与世界比较情况

               

              占GDP比重

              中国

              40%左右

              发达国家

              80%左右

              世界平均水平

              60%左右

              注:目前中国的储蓄率高居世界首位,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的可持续性尤为关键。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的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第一,让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的问题。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15分)

               

            • 10.

              (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三农”问题,绕不开土地。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的局面。在此背景下,S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土地“细碎化”经营的老路,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900元一1200元的出让费。农民在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后,可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再取得一份收入。但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了“非农非粮化”经营的现象,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这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S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并为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16分)

              材料二  S市政府因发展经济需要流转一整片土地,但少数村民不答应流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委市政府依托“代表委员”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征集意见和协商,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座谈会(代表委员、村干部、农业大户、村民代表和市、镇有关负责人一起恳谈协商),设立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途径,广泛听取和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创新式地探索了“互换并地、换地并整”的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周边地区划出面积大小、土地肥沃程度等条件相当的土地与其置换,有效地解决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现象,让老百姓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S市的做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  (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