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_____。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__。
              (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由______组成。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离心的目的是______。
              (4)仅有图3的实验过程,_____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
            • 2.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上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3)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下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上图中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是用来培养        。若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         中;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         中。

            • 3.

              有人做了如下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中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__________(填“DNA”或“蛋白质”)。

              (2)步骤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为:放射性同位素32P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_中。

              (4)如果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5)赫尔希和蔡斯还设计了一组实验,作为______实验,该组实验是用______标记的噬菌体重复实验。

            • 4.

              为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科学家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实验材料的准备:首先用________(含有、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其培养噬菌体。为区别两组实验的结果,①和②应分别用_____________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2)实验过程:用带有放射性标记的①和②应分别侵染________(含有、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处理,测定放射性。

              (3)③所释放的子代噬菌体的DNA双链中,有放射性的单链为________条。离心后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情况为⑤______(大于、等于、小于)⑥。

            • 5.

              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一步表明________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数字表示)。

              (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______________(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5)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能导致实验误差?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如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乙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__。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若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中;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存在于______________中。

            • 7.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位置变化。

              (2)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未进入。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否则细胞外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