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分别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加入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____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________和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 2.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对T2噬菌体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这种抗性的产生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关。下图简要示意处理的方法:

              ①在紫外线作用下,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如何将图中的抗T2噬菌体菌株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来?

            • 3.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HIV相比,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特有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和_______。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_________。

              (2)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在过程c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以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________,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3)T2噬菌体和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甲组为35S标记的T2噬菌体,乙组为32P标记的T2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

              A.甲组-上淸液-①            B.乙组-上淸液-②

              C.甲组-沉淀物-③            D.乙组-沉淀物-④

            • 4.

              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能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标记上32P,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_______;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后,放射性物质较高的部位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依次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在甲、乙两个培养皿中放入T2噬菌体,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被____________________标记和被____________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图。

            • 6.

              标记技术在生物学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请根据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进行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2)1958年科学家用含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  

              (3)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     ;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是           

              (4)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   后,与细菌混合、搅拌、离心,最终检测到         (沉淀物、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

            • 7.

              下面两幅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左图可知,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期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组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3)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     (场所)中。

              (4)分析右图可知,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的是       

              (5)右图所示实验证明了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但仍有科学家提出质疑,被质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历程中,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其中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遗传物质的本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甲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3)本实验中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如图乙),离心后前者的放射性主要分布在       中,后者放射性主要分布在         中,这一现象说明了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一步观察实验发现,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一结果又说明了              

            • 9.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首先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上述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再用得到的T2噬菌体分别去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经过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步骤进一步开展实验。其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实验步骤中的序号表示)。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寄生于细菌细胞内,所以其DNA复制所需原料由____________提供,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_。

              (5)噬菌体的DNA连续复制n次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应占总数的__________。若亲代噬菌体同时被35S和32P标记,则在普通的大肠杆菌培养液(32S和31P)中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______________元素。

              (6)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回答下列问题:

              DNA是生物主要的            ;基因是有            的DNA片段;真核细胞核中DNA与           紧密结合;原核细胞和DNA病毒的DNA则          存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DNA自动与          发生分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