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图,图乙为图甲所示生物的能量流动金字塔简图,图丙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有 ______ 个营养级;若A生物与C生物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而去猎捕或躲避,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______ 的功能。
              (2)若图乙中的“W”代表能量值,则W1表示 ______ 。形成图乙所示“塔型”的原因是 ______ 。
              (3)图丙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 ______ 。
              (4)图丙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 ; ______ (填序号)包含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 2.
              图1为生态工作者对东北某生态系统中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乔木的树龄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50年生)以及成熟、过熟林(5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图2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A-D所占区域的大小代表丙中不同生物的物质同化量)。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工作者调査时应采用的是 ______ 法。
              (2)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7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 ______ 不足,导致多数幼龄林生长受阻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______ 型。综合上述分析, ______ 的又耐荫能力强,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白桦和水曲柳应属于图2中的 ______ 部分,图2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______ 。
              (4)图2中的过程③是 ______ ,图示碳循环缺少的环节是 ______ 。
            • 3.
              如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表示连年检测的某种食草昆虫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图3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是 ______ ,鹰分别处于第 ______ 营养级。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甲所示外,还包括 ______ 。
              (2)据图2分析,该种食昆虫的种群密度在 ______ 时达到K值。调查该昆虫卵的密度常采用 ______ 。
              (3)图3中的A代表图1的 ______ 摄入量,A流向E的能量J/(cm2•a)是图1中 ______ 同化的能量,C的含义是 ______ 。
            • 4. 请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
              (1)流入某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 ______ .假设该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草鱼→乌鳢,草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 ______
              (2)草鱼在幼鱼阶段,主要取食小型浮游动物和昆虫幼虫,体长10cm后,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主,稻田中常见的杂草,多数是其天然饵料.从种间关系分析,稻田养鱼可以 ______ ,从而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
              (3)某生态学研究小组在一片大面积且没有鼠类及其天敌的试验田的两端分别放养了若干只雄性和未受孕的雌性老鼠,进入繁殖期后,雌、雄老鼠都能顺利寻找到对方并成功交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的功能.
            • 5.

              下图是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鹰是________级消费者。

              (2)鹰和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三在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___。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4)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图中所示生物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_______________。

            • 6. 如图是对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单位:cal/cm2•a)

              (1)该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各层中生物分布有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 结构.其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 ______ 层.
              (2)据图中的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数据关系看,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 ______ cal/cm2•a.能量流动具有 ______ 的特点.
              (3)如果在该湖泊中养殖了一些鲢鱼和鳙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需要定期投入饲料的原因是 ______ .因为养殖导致湖泊中原有的一些鱼类被取代,这种情况属于 ______ 演替.
            • 7.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图所示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部分过程
              B.CO2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图中④过程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D.乙与丙的存在,能够加快碳的物质循环
            • 8. (6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为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B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C是      , B中的a种群在食物链中处于第    营养级。碳在A、B、C之间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2)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生物c的灭绝,其他生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其基础是        调节。
              (3)B中的 a与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除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外,还有       等方式。
            • 9. 生态护坡就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形成由植被或工程植被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下图为某种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据图分析:

              (1)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像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 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 ______
              (3)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获得的能量值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 ______ .若字母代表能量值,则b~e中能确定大小的是 ______ ,图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4)研究人员向此坡地引入沙棘种植在海挡林带和灌草丛带,结果沙棘在灌草丛带的长势明显好于海挡林带,经分析两地带中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如表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海挡林带 0.595 0.015 7.0
              灌草从带 0.202 0.003 15.0
              某研究者提出“土壤含水量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 ______ ,结果A组长势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列举生态护坡的优点: ______
            • 10.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分析与相关原理不符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