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3.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 4.

              品读精妙美文,感知真情意趣

              四十二粒芝麻

              ⑴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到视野之中。

              ⑵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了晃并不粗壮的胳膊,嘿嘿笑道,我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吃了三十多年饭,有的是力气,你就让我去吧!

              ⑶去平顶山拉煤是最累的活了。想想看吧,来回要走1000多里路,1000多斤重的煤车,全凭两条肉腿拖回来,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累掉几斤肉。队长不解地问父亲,队里的人都怕拉煤,就你不怕,你到底图啥?父亲实话实说,图的是多挣点工分,为家里省点粮食。三个像狼崽一样的孩子,越来越能吃了,我不忍心让他们饿着肚子啊。

              ⑷队长指了指打麦场里的大青石说,去拉煤不是去享福,得有力气才行,你能挪走那块大青石我就让你去。

              ⑸这块大青石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置于打麦场中岿然不动。父亲就是父亲,他找了根木棍,找了块砖头,把木棍放在砖头上,轻轻松松地撬走了大青石。队长笑道,你力气虽小,却会使巧劲,我同意你去拉煤了。

              ⑹在我焦灼万分的渴盼中,我终于望见了生产队拉煤的架子车像爬虫一样慢慢蠕动着。

              ⑺我耐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了父亲。父亲两手架着车把,车缰绳深深地勒在肩膀上,身子弯得像弓一样,双眼盯着凸凹不平的土路。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⑻父亲抬头擦汗的时候看到了我,脸上顿时露出了阳光般明媚的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回家告诉你娘,就说我胜利回来了。

              ⑼我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大步流星地回来了。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只是十多天,父亲的脸就瘦得像刀削一般,苍白的脸上嵌着一道道煤灰。母亲嗔怪道,人身不是铁打的,你呀,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⑽父亲刚在板凳上坐稳,就把我抱到他腿上,又喊来两个弟弟,从怀里掏出一个烧饼,一脸自豪地说,走到漯河车站,队长大发慈悲,买了十多个烧饼,一人分一个。我把它分成四份,你们一人一份。

              ⑾看到我们兄弟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⑿母亲把她的那份分成两份,逼着让父亲吃掉一份。父亲狡黠地说,你吃了我再吃。母亲坚持道,咱们一块吃。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母亲吃了烧饼,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手里,赫然躺着他那块烧饼。

              ⒀你咋没吃?你咋没吃?母亲不满地质问道。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嗫嚅道,怎么没有吃?我吃了,整整吃了七天。

              ⒁看母亲愕然得圆瞪了眼,父亲讷讷地说,我真该死,几十岁了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将烧饼上的芝麻全吃光了,不多不少,42粒!

              ⒂房间里极静,我那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⒃光阴荏苒,如今父亲已经作古,我也早做了父亲。当我饿着肚子,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饱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体味到了父亲当年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像父亲一样被幸福和喜悦涨得满满的。

              ⒄天下做父亲的,一定都是这样吧!

              (1) 结合文章⑼-⒂段,完成下表。

              父亲的行为

              母亲的感情

              A.嗔怪

              ②父亲舍不得吃那块烧饼

              B.

              ③父亲诉说他吃了整整七天的烧饼

              C.

              D.感动


              (2) 文中②-⑤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 请运用描写的相关知识赏析第⑿的划线句。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说说标题“四十二粒芝麻”的妙处。
            • 5.

              课堂的温情

               邰 霞

              这是一堂比赛课,时间对每一位选手来说都很重要。可是,我们不能忘了一种推己及人的温情。

              ②这是一个正在讲授“组织行为学”的大学课堂。讲课的是一位穿着黑色T恤、牛仔裤,戴着眼镜的67岁的老教授。听课者年龄层次不一,有很多已经走上社会的人也来学习。就在大家听得入神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哭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孩子的妈妈很是尴尬,正准备抱着孩子离开。老教授一边继续讲课一边走到她的身边,很自然地抱过了正在啼哭的孩子。那是一个几个月大的穿着蓝底白星星连体衣的可爱男孩。老教授轻轻摇晃着孩子,说也奇怪,臂弯里的孩子不哭了,一只小手放在老教授的胸口上,一只小手垂在教授的左肩上,温顺地伏在教授的怀里,一双大眼睛好奇地跟着教授转动。

              ③画面,在此定格。

              ④传到网上,竟有世界各地超过100万网友点赞。

              ⑤为什么一张照片会感动如此多的人?

              ⑥我想是因为照片让人看到了课堂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另一种温情吧!

              ⑦想到了我经历的一件事。

              ⑧那次,我在一个省级英语赛课中做评委,比赛的地点是某学校的阶梯教室。有位30岁出头的女老师,她上的是《How are you?》(你好吗?)一课,预设的情感目标中有一条是“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学会关心他人”。她的沉着、自信,流畅的课堂设计,让我对她的课很是期待。果然,她的课张弛有度、环环紧扣,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听得很入神。就在这时,会场的前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小学生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还说了一句话,好像是在找哪个老师。阶梯教室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上课的老师停了一下,看了他一眼,但只是几秒的停顿,她选择继续上课,把那个被瞬间安静怔住了的孩子晾在那 里。孩子回过神来,逃也似地跑开了。

              ⑨后来在评课的时候,我提到了这个细节。我说,我知道这是一堂比赛课,时间对每一位选手来说都很重要。可是,我们不能忘了课堂的人文性。所谓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温情。

              ⑩不是吗?现在设想一下,如果那位老师稍微停顿一下,忘了比赛,转而关注孩子,心疼他的尴尬、无助,走到他的身边,问一 句:“What’s the matter? Can I help you?”(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那么,这不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关心别人”的 绝妙情境吗?只是,很遗憾,我们错过了。


              (1) 通读全文,说说文中讲的老教授上课的故事,属于记叙中的哪种顺序?为什么要这样组织材料? (2) 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 第③段说“画面,在此定格”,请你为这幅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并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面有那么多人点赞? (4) 细读第①段和第⑨段的划线句子,说说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5) 读完全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推己及人”的意思。 (6) 第⑧段中,作者特意提到那位女教师“预设的情感目标中有一条是‘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学会关心他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7) 推己及人是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待人处事的最根本原则。这一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两句话:一句是己所不欲,           ;另一句是         ,己欲达而达人。
            • 6.

              皇帝的新装(节选)

              (1)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2)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3)“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4)“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5)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6)“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7)“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8)“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9)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10)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11)“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12)“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13)“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14)“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部分节选的内容。 (2) 第(2)段中,作者用“高贵的”来修饰骑士们,这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第(6)段中,“大家”指的是哪些人?大家说的话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4) 第(9)段中,详细写内臣们的动作,有什么作用? (5) 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6) 童话最后以一个小孩子说真话揭穿骗局来收尾,这给人们一个什么暗示?
            • 7.

              长河渐落晓星沉

              蔡欣

              ①科学家通过卫星观察地球,发现世界上好几个国家受到严重“光污染”,以致夜间完全看不见银河系。新加坡赫然名列其中。

              ②光污染,指密集的灯光造成之“污染”。除了新加坡外,报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受此污染影响。北美与西欧大部分地区皆不能幸免。问题是其他国家幅员辽阔,故影响不明显。以纽约、巴黎等大都会而言,即便入夜后一样无法仰望银河,但它们有的是腹地,只要远离市中心,便可在郊外“卧看牵牛织女星”。新加坡则不然,作为高度发展的迷你城市国家,就算你有齐天大圣的本领,也翻不出“光污染”的掌心。

              ③幸而科学家并没有具体说明这种污染对人类有多大危害,只曰某种蓝色灯光有害。已知最大的“害处”不过是:看不到银河系。

              ④还好。看不到银河系也就算了,(看不到银河系,日子还不是照过?)虽然细细一想,未免若有所失。

              ⑤记得童年时候,夜空是会出现银河系的——虽然那么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其时新加坡还未大兴土木,住在甘榜,四野根本没什么灯光。最初甚至无电力供应,家里照明,用的是汽灯、煤油灯或蜡烛。最有“情调”的是蜡烛。风雨之夜一盏烛光晃动不定,将摇摇曳曳的影子打在木板墙上,外头一棵棵长发披肩的椰子树随风狂舞,诡异气氛要说多聊斋,便有多聊斋。

              ⑥那年代,晴朗的晚上,在庭院里抬头一望,便可看见满天密密麻麻的星斗。银河系当然无须说。但小时不甚了了,只记得长辈对闪闪烁烁的星星指指点点,说,天河两边最亮的两颗星——那不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⑦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银河系和牛郎织女星,一夜间忽然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密密的高楼和密密的都市灯光。夜间仰望,能看见楼宇间一小块天空已属万幸,更别说“高不可攀”的银河。

              ⑧为了“看银河”,人类世界走回“甘榜老路”?未免太“反文明”。或者,努力挽救最后一小块蓝天吧。

              ⑨童年甘榜的“天象”早已远去。幸运的是,老来偶尔还能在另一块土地上清楚见到银河——那是在新西兰南岛。

              ⑩居住在小镇奥马鲁,晴朗的夜空,一般皆可“观星”,景象虽没有著名“观星圣地”蒂卡波湖那么迷人,但入夜时分,只要站在自家庭院前,抬望眼,呵满天闪闪亮晶晶……

              ⑪“银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不知怎么,忽然想起李义山《嫦娥》诗中这两句。东坡居士“银汉无声转玉盘”也好,秦少游“银汉迢迢暗度”也好,都只写静态银河,不若李义山“渐落”二字,带给我们“动画”的美感。“看”吧:是整带银河(直径十万光年的银河!)在渐渐落下,落下……千余年前,晚唐那位“象征派大诗人”竟能描绘出地球自转“间接呈献”的美景:如此大气,如此壮观,如此瑰丽。

              ⑫幸好诗人生当唐朝。又幸好其时长安没有光污染,否则诗人怕连“长河”也看不到,又焉能营造此动感意象,而我们又焉能读到如此优美的七言绝句?

              ⑬银河系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还有李义山的诗歌——不是么?

              (1) 下面句中加点的修饰语有什么作用?

              新加坡赫然名列其中。

                                                                                     

              (2) 文章第⑦段和下面一段话在内容、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内容:                                                                

              情感:                                                                 

              (3) 仔细阅读第⑪段,文中引用古诗有哪些作用?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A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B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

              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 文章叙述了作者与鹰有关的三次经历,并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触。请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填写下面的表格。

               

              与鹰有关的经历

              作者的感触

              第一次

              在长城上看到画家画的鹰

               

              第二次

               

              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第三次

              在动物展览团看到苍老的鹰和年轻的鹰

               

              (2) 面对小孩的突然袭击,动物展览团里的两只鹰的目光有何不同?导致它们目光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苍老的鹰的目光:                 ;产生的原因:                                  

              年轻的鹰的目光:                  ;产生的原因:                    。

              (3) 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有何用意? (4) 文中A、B两处的语句很有特色,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5) 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文题“祈求”的理解。
            • 9.

              雪山向日葵

                 ⑴ 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一群扑腾着金色羽毛的大鸟。 

                 ⑵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⑶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⑷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⑸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⑹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⑺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⑻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⑼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⑽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⑾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⑿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⒀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⒁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⒂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⒃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⒄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⒅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⒆ 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选自《散文鉴赏词典》,有改动。)

              (1)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一词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2) 作者在⑽-⒁段中,对雪山向日葵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想,删去这些内容行不行?为什么? (3) 认真揣摩⒃段,并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对雪山向日葵的描写颂扬了什么精神? (4) 作者发现了雪山向日葵的特性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再认识。作者“发现——反思”这一认识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5)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 10.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也/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②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③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④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⑤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