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物的称谓,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请你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先生”的意思.
              ①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女士们,
              们,大家好!”
            • 2.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失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晒,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我们了.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糊糊一片了,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当然,我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中词语的含义.
              ①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

              ②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

              (3)对于母亲的回忆,作者感到为温馨的事是什么?
              (4)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4. 阅读风中萧《一窗牵牛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十五岁的她,倔强,叛逆,经常逃学去网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她依然如故.
                ②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出去爬山玩,偏找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泉.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须躺在床上静养三十月,右腿不能乱动.
                ③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就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阵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浸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
                ④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只嚷嚷著难受,她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自己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秒都是煎熬.
                ⑤母亲耙掌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里搬回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⑥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都以为是棵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最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抹新绿格外引人注意.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么多快乐和幸福.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⑦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
              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⑧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这么高了.
                ⑨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一心,也就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她再也教不清牵牛花的蔓蛲了竹竿多少田,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⑩牵牛花开的时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⑪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着问:“怎么都是牵牛花啊?”她答道:“喜欢啊!”
              ⑫她忽然想起问:“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会长出牵牛花啊?”
              ⑬“我特意种上的.”母亲淡淡地说.
              ⑭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缠绕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有删改)
              【注】①君子兰: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叶子宽带形,花漏斗状,红黄色.喜湿润,过度浇水易致病.
              (1)文中的牵牛花,一路伴随着“她”的成长.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a掉伤住院时
              b回校读书时牵牛花和她一起绽放
              c长大独立后
              d得知真相后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说出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牵”的理解.
              ②简要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省略号中所隐含的意思.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章的第⑩段.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泰格特《窗》)
              本文中的第⑬段与链接材料中“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说出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图书馆里的空位
                                            宋耀良
                她又出现在研究生院的大门口,拎着竹篮和网袋,身后跟着小男孩.
                门卫认出她来.疲惫的面容,干涩的发丝,眼中蓄着深深的忧伤.
              “贵州又发大水了?“门卫同情地问了一句,就摆摆手让她进去.还告诉说领导在院部二楼开会.她却往左拐,上了这最高学府的图书馆的三楼.把东西放在前厅,让小孩自个玩耍,她推开弹簧门,迈着沉重而又坚定的步履,走了进去.
                她默默地数着.缓缓地移步到第八条桌子的第三个座位上,呆呆地站立许久,神情肃穆.猛然间,她又凄哀地颓坐在皮椅中,咝咝地喘着气,显出一种无法言状的疲惫.
                一年前,她的爱人,研究院的优等生,积劳成疾,就是在这个座位上突然去世的.
                当她抬起头来时,边上陪坐着一位银丝满头的老人.
              “孩子我让人领去吃饭了.在那里日子过得还好吗?”慈祥老人的关切中掩藏着怜悯,轻轻地叹着气.可眼前的她,双目中却掠过冷峻.“哦,馆长这个空位,我占定了!”她紧咬牙关,答非所问地说.随之,一双抖抖索索的手,展开一份录取通知书,上面盖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鲜红的印章.老馆长怔住了,“哦哦,还是他的这个专业,呵呵,好!”
                她却伏在桌面上,双肩禁不住颤抖,寂静的图书大厅里,响起了一阵抽泣.一年前,她在追悼会上,没有哭泣,没有流泪.今天,她这样回来了,却…
              “哭吧,把那些都哭出来.这泪中有悲,更有喜.”老馆长喑哑地在一边自言自语.
              (1)结尾一段中老馆长说:“哭吧,把那些都哭出来.”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推想,“那些”指的是什么?
              (2)小说多次描写了“她”的神情,请分析下列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作用.
              ①眼中蓄着深深的

              ②可眼前的她,双目中却掠过

              (3)随着情节的展开,老馆长对“她”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她”这个人物形象.
            • 6.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李云迪
                  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
              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
              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写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人生太淡然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自《读者》2011年第3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
              “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3)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有什么含义?
              (5)联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笨拙”的理解.
                  ①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
              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②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
              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6)选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 7. 阅读《孔乙己》一文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他对人说话,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
              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台阶》)
            • 8.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 9. 谈读书方法(节选)
                                                  胡维革
                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无论古今中外,大凡学有所成者,都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在当代学者中,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方法是“三真”:真情实感,真积日久,真知灼见;山东大学牟世金教授的方法是“三为”: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的方法是“三通”:纵向之通,横向之通,逐类贯通.这些方法是攀登的足迹,求索的记录,汗水的结晶,成功的途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借鉴这些方法,我觉得,就是要有“三心”.一是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在求知问学的征途上,困难与挫折,弯路与失败,总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拿出耐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二是专心.“飞瀑之下必有深潭”.飞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力量集中到一点.在读书生活中,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心不它骛,耳不旁闻,专它十年八年,必能闯出一条五彩缤纷的路.三是留心.面对知识的海洋,且不可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要有心留心,做到勤读勤学勤记,多疑多思多问,弄懂弄通弄精,集腋为裘,必成饱学之士.
              (1)文章开篇提出“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的观点,接着又列了举了大量事例来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可贵的是作者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以补充,其中不仅谈到了读书要有“三心”,还谈到读书要“三到”.请仿照文中“三心”的写法,对“三到”作点具体阐述.
              (2)课文《五柳先生》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本文也出现了“不求甚解”一词,两文中的“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回答并简要说明.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
              (2)从选文看,“敬业”的“敬”字具体含义是什么?
              (3)作者将“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作比较,是为了论述什么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