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
              一点绿色,
              一点声音,
              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4)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
            • 2. 阅读殷健灵的《豆腐之美》,完成下列各题.
                ①东京的高楼并不比上海的多,繁华的都市里,每一寸空间都被有效利用,依然保留着有滋有味的僻静巷道,地铁里人流如织.可是,喧闹呢,喧闹去了哪里?有人以为只有发出声音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东京人却以安静与谦恭证明着文明的教养和细节的魅力.
                ②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总是调到最小,习惯了喧哗的人,如果不凝神静听,或许会忽略它们的声音.那幽微的铃声,在一片宁静里文雅地触碰你的耳膜,从不会粗鲁地惊吓到你,更不会侵扰你平静的心绪.其实,只有放低音量,才能真正引起他人的注意,在一片喧哗里提高音量,无非是增加噪音的分贝而已.这正如在一堆绚烂的颜色里,唯有素朴的颜色才能让人心仪一般.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喧哗中,又与多少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了呢?
                ③蒙台梭利说:物质世界的秩序,可以使心灵优雅宁静.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处处井井有条、同时又是快节奏的东京,为什么依然可以在行色匆匆里保留一份难得的安宁.因为,和干净比邻的,是安静.
                ④唯有安静了,才能专注地用心.让人感受到这份用心的,还有位于东京塔下的东京芝豆腐屋,据说这是最好的日本料理.
                ⑤料理店本身就是一处绝好的日式庭院.弹丸之地,曲折萦回,水榭亭台,花鸟园艺,每一处都是一幅精妙的画.令人叫绝的还不是景致,而是这里的“灵魂”--豆腐.
                ⑥无论是餐前冷盘,还是肴煎豆腐,抑或豆浆煮豆腐,那些盛在精美器皿里的嫩白之物,几乎令你忘记这就是我们平日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豆腐.它们保持了豆腐的原味,又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凝脂一般,入口绵长而清醇,甘香沁鼻.在这里品尝豆腐,你会感觉这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庭院里出售豆腐屋出品的各类豆制品,意犹未尽的食客临走时,都不忘提走一袋.
                ⑦这样的豆腐料理,我在国内是没有见过的.豆腐在我们的菜系里,朴素、家常、充满烟火气.因其清淡,往往需要浓郁的肉汁和海鲜来调味,于是,豆腐的本味被忽略了,而制作豆腐的工艺似乎也失去了精益求精的必要.
                ⑧豆腐源自中国,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时,才带去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历经千年,日本将中国的豆腐文化发扬光大,还保持了“高贵”的格调,以致西方误以为日本才是豆腐的故乡.何以至此?我想还是因为那份用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开头三段的描写表现了东京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具体展现了日本豆腐文化哪些方面的美?
              (3)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第④段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对东京芝豆腐屋的描写.
              B.东京人把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调到最小,目的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C.与中国豆腐比较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将豆腐做到了极致,并保持了豆腐“高贵”的格调.
              D.本文写豆腐之美的同时,又借豆腐展现日本文化精致、优雅、注重细节的一面.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郑州日报》2010年8月25日,有删改)
              (1)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文章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
              乡人夏日乘凉   乡亲鱼棚闲话    
              (2)“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4)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 4. 阅读《回家去问妈妈》,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
              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
              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
              (2)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5)读了本文后,请你联想一次“问”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不超出所给字格)
            • 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和自己竞争,与别人合作
                                                     李丹崖
                ①小时候,我曾在墙角的空地上种过一棵玉米,从它冒出嫩黄嫩黄的玉米芽儿开始,我就给它浇水、施肥,许多人都说,单棵的玉米是长不高的,就像孩子吃饭,没有别的孩子和他争着吃,饭是不香的.我不信,依然坚持给它浇水施肥.
                ②一个月后,一条凌霄的藤蔓,水蛇一般攀上了玉米棵,不久就和玉米一样高了.再过一个月,玉米长得比我高出了半头,还开花了,懂农事的大人们又说,还是赶紧拔掉这棵玉米吧,单独的一棵,不能授粉,就不能结玉米,只能当柴烧.
                ③我还是坚持把玉米留了下来,几天后,凌霄开花了,整棵玉米如穿上了火红的裙子,非常喜人,破天荒地将蜂蝶招到了墙角,嘤嘤嗡嗡地飞舞其间
                ④那个秋天,玉米棵上结出了四个大个头的玉米棒子,个个籽粒饱满,玉米棵上的凌霄也开了整整两个多月,成了墙角的动人风景.
                ⑤大人们自己也觉得纳闷,这样的玉米怎么会结果呢?
              ⑥后来,他们悟出了道理,原来是凌霄和玉米互相帮助,孤零零的一棵玉米,本来是没有劲头往上长的,突然凌霄为它增加了重量,它若不往上长,势必会被凌霄缠死,于是,玉米为了免于灭亡,拼命地积聚能量使自己强大.玉米在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中,赢得了这场胜利.凌霄开花,又帮玉米招来了蜂蝶,那些蜂蝶有些来自田间的玉米丛里,尾部沾上了田间玉米的花粉,无意中竟给墙角的这棵玉米授了粉.
                ⑦跟自己较量,和别人共用能量,原来这就是玉米和凌霄实现共赢的奥秘啊!把这一道理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
                ⑧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擅长走别人很少走过的路,无边的孤寂摧垮不了他,漆黑的夜幕吓退不了他,他们永不停步地赶路,最终,他们成功了.你若问他,你是怎么扛过来的?他会说,我一直觉得路的前方,还有一个更光明的“我”在等着我,我要迎头赶上去.你若再问他,在追赶前面那个“我”的时候,就没有遇见一丁点儿“路障”吗?他会说,我在追赶自己的那个“我”的时候,别人也在追赶属于他们的“我”啊,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扫清了“路障”!
                ⑨和自己竞争,与别人合作,是生命道路上的两条铁轨,沿着它们,我们奔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选文有改动)
              (1)如果将第②段中加点的“懂农事的”删去,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2)文章①~④段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好处?
              (3)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4)请从结构上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5)本文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导读】: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
              (2)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
              ”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3)细读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②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
            • 7.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
                                                                                  (《散文•海外版》)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文章自然朴实,感情真挚.请以第段的词句为例简要分析.
              (3)“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划线部分哪两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使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 8. 精读下文,完成问题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 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4)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5)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 9.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
              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    
              (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两个方面.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②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宅的命运
                                                 吴志轩
                ①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古宅似乎也是如此.
                ②如今在江西婺(wù)源,老宅不下千座,其命运不外如下几种:善之善者,挂上某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名人故居的牌子,一般都由政府花钱修缮,富丽堂皇,傲然屹立;次者,后人将古宅修旧如新或如旧,改造成客栈,一年也有不错的收益;又次者,如今尚有后人居住,因时间久远,人口繁衍,一栋宅子里住七八户人家,古宅显出破败景象,可败的东西也基本都败光了;更次者,主人搬进新家,任由老宅荒废,或是将可卖的卖掉,只留下门头和围墙,内中破败不堪,甚至夷为平地.在这些老宅当中,前两者是幸运的,后两者则只能慨叹命途多舛了.
                ③这些宅子的价值在哪里?毫无疑问,建筑美学是重要的,包括结构、材料、雕刻乃至风水等.因此很多外地人将古宅买了去,另择地址复原,以此装点门庭.但我却对此感到一种悲哀.
                ④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在婺源感觉最舒服、最充实的就是坐在老宅里,听主人讲家族的故事、老宅的历史,那时你会觉得这个宅子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是可以和人交流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沧桑、厚重、智慧、豁达、宁静、和谐等诸多情感.所以,古宅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建筑美,更重要的是依附于人、依附于地方的人文之美!
                ⑤古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严谨、雅致、诗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古宅里,曾经有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淳朴生活;曾经有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融洽交往;曾经有过“              ”的雅集文会;曾经有过“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闲情逸致;也曾经有过“              ”的家国忧思…
                ⑥弄清楚了古宅的价值所在,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便容易思考了.倘有意于此,可将古宅或租或买,然后改造,维持其原有风貌,但在使用功能上要注重生活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感.除卧室外,大部分面积可以作为书房、茶室、禅室、棋室等,如有院落,还可建一座琴台,可以弹古琴,阅金经,也是一处好所在.
                ⑦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延请古宅的主人,对客人讲讲这座宅子和这个家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足迹.尽管这只是如恒河沙数的家族的一个,但却同样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⑧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古宅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从这个方面说,古宅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其契机便在于此.
                ⑨希望古宅不再背井离乡,更不要轰然坍塌.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更代表着那些迷茫焦虑无奈的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在第⑤段空格处,可以用刘禹锡《陋室铭》中“        ”来表现读书人雅集文会的特点;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来体现家国忧思的内涵.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请指明“此”的具体含义.
              (3)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
              (4)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作答.
              (5)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