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云南的歌会》
              (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
                      →(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2)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
            • 2.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 红豆啦 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有删改)
              (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2)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①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②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
              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
            • 3. 雨中听花语
                ①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②那天的雨下得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③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因此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④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诗歌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凌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⑤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地晃动着.【A】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入心痛.批注:运用比喻,把雨中凌霄花比作“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凌霄花在雨中柔弱、无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⑥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⑦【B】雨停了,花儿们慢慢地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⑧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一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⑨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出别样的光辉!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⑩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地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⑪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发芽、生长.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谦卑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⑫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⑬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后,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像的高度.
              ⑭我站在树下,仰望着开在风雨中的花儿,仿佛是站在人海里,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花儿用无声的花语阐释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阐释自己?
              ⑮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选自新浪博客,有改动)
              (1)标题分析.文章题目“雨中听花语”有哪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写法分析.有人认为文章第③④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我的看法:    
              (3)语句赏析.参考文中第⑤段【A】句的批注,给第⑦段画横线的【B】句写批注.
              我的批注:    
              (4)作品感悟.曾经有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文字的味道.”读完本文,结合文章第⑩⑪⑫⑬段,谈谈你从雨中的凌霄花中领悟到哪些“精神味道”.(至少谈两点)
              我的领悟:    
            •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三种诸葛亮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5.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个深秋,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支教.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但是,事实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双目游离,明显是在走神.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除了不认真听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始终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他昂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晃,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孩子们一哄而散,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问他为什么挨打. 他看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觉得心里很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未,我到他家走访.一进门,鼻子就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着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⑪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⑫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伤.
              ⑬原来,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便回了家.
              ⑭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⑮走到院子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你一滴眼泪都没有?”
              ⑯李想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⑰母亲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⑱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多悲伤!所谓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⑲第二天语文课上,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⑳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㉑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摘自《博爱》)
              (1)本文的题目“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2)文章第②段“头疼”的意思是    ,李想让作者头疼的事情是指        
              (3)第⑦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
              (5)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下面一段关于本文主旨点评的文字.
                李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形象,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导致    严重缺失,使他心理变得    ,而一旦这种缺失得到弥补,他便很快恢复儿童    的天性,就像花蕾得到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养,瞬间便可以绽放它美丽.文章启示我们:    
            •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郑州日报》2010年8月25日,有删改)
              (1)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文章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
              乡人夏日乘凉   乡亲鱼棚闲话    
              (2)“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4)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 7. 省当世之弊,觅清欢之境.
                                                       
              ◆林清玄
                ①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②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③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⑤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⑥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杂乱.
                ⑧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⑨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⑩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1)请从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或句子为本文命题.
              (2)请参照前面的句子,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3)请将下边句子中空缺的名词各归原位.
              备选名词:A.身    B.鼻     C.耳    D.舌
              句    子: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    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     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    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    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4)请用“清”组成三个不同的双音节词,来分别解释作者在第⑤⑥⑦段中所向往的“清欢”具体指什么.“清欢”在第⑤段中具体指    ,在第⑥段中具体指    ,在第⑦段中具体指    
              (5)清朝画家盛大士说: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难道说“机智”和“高雅”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的吗?请你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6)积累链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最后两句以飞旋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 8.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
                                                                                  (《散文•海外版》)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文章自然朴实,感情真挚.请以第段的词句为例简要分析.
              (3)“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划线部分哪两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使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 9.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
              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    
              (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两个方面.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②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宅的命运
                                                 吴志轩
                ①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古宅似乎也是如此.
                ②如今在江西婺(wù)源,老宅不下千座,其命运不外如下几种:善之善者,挂上某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名人故居的牌子,一般都由政府花钱修缮,富丽堂皇,傲然屹立;次者,后人将古宅修旧如新或如旧,改造成客栈,一年也有不错的收益;又次者,如今尚有后人居住,因时间久远,人口繁衍,一栋宅子里住七八户人家,古宅显出破败景象,可败的东西也基本都败光了;更次者,主人搬进新家,任由老宅荒废,或是将可卖的卖掉,只留下门头和围墙,内中破败不堪,甚至夷为平地.在这些老宅当中,前两者是幸运的,后两者则只能慨叹命途多舛了.
                ③这些宅子的价值在哪里?毫无疑问,建筑美学是重要的,包括结构、材料、雕刻乃至风水等.因此很多外地人将古宅买了去,另择地址复原,以此装点门庭.但我却对此感到一种悲哀.
                ④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在婺源感觉最舒服、最充实的就是坐在老宅里,听主人讲家族的故事、老宅的历史,那时你会觉得这个宅子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是可以和人交流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沧桑、厚重、智慧、豁达、宁静、和谐等诸多情感.所以,古宅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建筑美,更重要的是依附于人、依附于地方的人文之美!
                ⑤古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严谨、雅致、诗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古宅里,曾经有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淳朴生活;曾经有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融洽交往;曾经有过“              ”的雅集文会;曾经有过“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闲情逸致;也曾经有过“              ”的家国忧思…
                ⑥弄清楚了古宅的价值所在,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便容易思考了.倘有意于此,可将古宅或租或买,然后改造,维持其原有风貌,但在使用功能上要注重生活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感.除卧室外,大部分面积可以作为书房、茶室、禅室、棋室等,如有院落,还可建一座琴台,可以弹古琴,阅金经,也是一处好所在.
                ⑦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延请古宅的主人,对客人讲讲这座宅子和这个家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足迹.尽管这只是如恒河沙数的家族的一个,但却同样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⑧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古宅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从这个方面说,古宅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其契机便在于此.
                ⑨希望古宅不再背井离乡,更不要轰然坍塌.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更代表着那些迷茫焦虑无奈的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在第⑤段空格处,可以用刘禹锡《陋室铭》中“        ”来表现读书人雅集文会的特点;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来体现家国忧思的内涵.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请指明“此”的具体含义.
              (3)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
              (4)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作答.
              (5)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