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自然之思
              [荷兰]林湄
                ①城市的物象大同小异,唯自然风光独特、真实、多彩、宽广.
                ②古人将自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道家认为自然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灵性意识;理学家觉得可借自然悟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强调人只有接近大自然才能恢复本源状态.以上审美观虽有差异,却均是由物象升华为形而上意识,使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获得灵性感悟.
                ③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接近大自然,只有饱暖富足的时候,才想到外出游玩,选择的对象多为名城名景,少有人将平凡的自然风景放在心里.我也不例外.少年时期的故乡,山、海、小河、原野、丘陵、花、鸟、树等样样有,却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视接触自然为生命的本然,视之为玩耍、生存需求、消磨时光的物象.直到移居欧洲后,才发觉邻居或友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是源于屋前屋后的平凡小景--路旁的树木、花卉、草地、禽鸟、河畔,荆棘里的野果,鸡鹤共处的泥潭.他们无论在外散步还是健身,都能与马、狗同欢同乐.或是于阳台、小花园内一面日光浴一面看书,脸上满是平静、安详、满足、喜乐的神态.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又是怎样看待自然的呢?
                ④我曾醉心文学追寻人生的真谛,也曾将灵魂送进教堂耕耘精神的家园,却很少关注身旁的野花小草、青枝枯叶,或散落在视野里的虫鸟兽禽;偶尔接近,也是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待,不过是一时的好奇进而产生感官的愉悦,却少有追寻的情思.
                ⑤久而久之,在品尝世间的生存滋味后,我自然会想到古时文人墨士为缓解生存苦痛投身山水的意愿.那么,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⑥为求答案,我决心用心灵和时间去感受、寻找“桃花源”.站在山水前,面对峡谷、黑森林、悬崖,或是小河流水、百花簇簇、青草碧树,灵魂内似乎多了几双眼睛.我有时视它们为一幅画,有时觉得它们如同一座剧院,还有时将它们看成一所疗养院…一离开喧闹的人群,不看人的脸色,在简单轻松的时空里展露自我本性,忘却平日想不通的人与事.我在尘世和大自然间不断往返,生命和自然日益和谐相融,互为依存.更有趣的是,原先梵高自画像里那双无神的眼睛,在我眼中竟然郁消闷散,炯炯有神.
                ⑦真是奇迹!
                ⑧随后我在观察自然的陶醉与忘我中,学习思考和叩问,由最初的愉悦渐渐进入想象.进而对其产生敬畏之心.在云朵的形状、色彩、虚实、动静、集散中,我体悟到人在宇宙里岂止是沙尘,简直是虚无,而人类却大言不惭地发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我又在试图解读感觉和虚幻、有限和无限,以及自然界中肉眼看不到的“大秘密”.记得那日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无意间看到玻璃窗外经严冬寒风磨砺的玉兰秃枝上,萌发出点点绿意,在温柔的霞光中安然仰立,我顿然无比欢欣.
                ⑨我又久久地凝望那路旁的花树或是小草,再看看小河边的孵禽、枝头上啁啾的小鸟以及绕着花朵飞翔的蝴蝶和蜜蜂,它们无人看管,竟然如此和谐、宁静和安逸,一如王维笔下“无心,无目的,无意识’’的境界.从前对自然之美之所以无动于哀,原来是因为还带着情绪,心不静、神不宁.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大发现,一次精神的洗礼
                ⑩自然不仅是我的挚友、师长.如今更是我的恋人了.我时时怀念之并时常对它倾诉,它给予的恩典和慈爱不但让我回到身心愉快、知足常采的日子,还令我再识生命的价值与真谛.我渐渐体悟并拥有了洋邻居那份简约、单纯的愉悦,哪怕是路旁的一朵小花,房顶缝隙里的一株小草,均让我慷慨有思,怦然心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05月10日,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的“自然之思”经历了四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真是奇迹!
                  
              ②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大发现,一次精神的洗礼.
                  
              (3)第⑤段画线句中“文人墨士’’让你联想到哪些故事?请写出两个相关的事例.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选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5)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和思考.
                  
            • 2. 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 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  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④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9日.
              (1)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
              (2)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
              的光泽.
              加点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3)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 3. 阅读《白梅无价》,完成下列各题.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3)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
            • 4. 文学作品阅读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

                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
              (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
              .(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
              ②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享受高考
                                                蒋子龙
                1994年夏天漫长而奇热,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
                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哪,社会就已经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了,学校召开家长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天天是高考、高考,开讲座,设专栏,将学生该怎样复习,怎样应考,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对考生家长讲的就更多了,要照顾好考生,给他们做好处的,增加营养,又不要让孩子感到是专为他们做的,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千万不要给考生施加压力,家长不得老谈高考的事,要劝孩子多休息,多陪他们外出散步,缓解紧张情绪.社会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地动天.这一年我们家是“高考户”…
                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考生们必须自己上阵,别人无法替代.老天可怜,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变阴,稍微凉快一些了.学校嘱咐过,不能让考试吃得太饱,喝水太多,以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早饭要精致,营养丰富,水分还要少,这并不难做到.
                考场离我的家甚远,骑自相车大约要半小时,我提出要送女儿去考场,在家长会上她的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家长的,怕自行车万一出点问题,耽误考试.女儿起初不同意,我平时上学比去考场更远,您为什么不送?为什么不担心我的自行车出问题?这就不怕增加我的心理负担?
                我说,你心里无负担,我给增加一点也无妨.她笑了,笑得很甜,很可爱.我检查了她的准考证、文具盒,没有准考证是不准入考场的.
                我和女儿穿好雨衣,用塑料袋把她的准考证和文具盒裹好.刚出家门天上就开始掉雨点,好像我们的脚蹬子连接着播雨机,越往前蹬,雨点越大,越蹬得快,雨点越密.行至中途,已是倾盆一般,许多骑自行车的人都下车躲到商店廊下去避雨.我和女儿仍旧骑在车上,且有点兴致勃勃.
                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她说棒极了!
                对,的确棒极了,你属龙,我也属龙,两条龙一起出动奔考场,就该有大雨相随,这叫雨从龙.好兆头,预示着你的高考必定顺利,旗开得胜.你敢不敢大声说三句:我一定能够考好!
                女儿说这有什么不敢,果然大喊三声.
                我哈哈大笑,周围一片哗哗的雨声.我觉得心里轻松多了,我想女儿也是如此.
                这大雨还真有点专门护送我们爷俩的意思,到了考场雨就变得小些了.我原以为我们来得够早的,想不到考场外已经站满了家长,我估计里面有多少学生,外面就有多少家长.学生进了考场,大部分家长并不离去,还站在雨里等着,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出问题,比如:晕场了、生病了、忘记带什么东西了.我对女儿有信心,就说,我先回家,两个小时以后再来接你.放心大胆地考,考砸了也没关系!
                上午的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从冰箱里拿了一瓶矿泉水,又回到考场外面等候女儿,在考场的大门外面家长们排成两行长长的厚厚的人墙,等待着自己的孩子从考场内出来.家长们此时的心情格外敏感,看到最前面出来的考生脸色沉重,有位家长禁不住说,看来题够难的,孩子们没有考好.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在紧张地根据考生的脸色猜测题目的难易程度,猜测自己的孩子能考得怎么样.有个女孩阴沉着脸,来接她的可能是她的姐姐,一出考场她就对姐姐说,你安慰安慰我吧…不等另一个姑娘说出安慰的话,她竟呜呜地哭起来了
                我的女儿出来了,她也看见了我,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笑了.女儿的笑清纯而灿烂,令我们夫妻百看不厌,她平时的一笑都能解我的心头百愁,此时这一笑,不管她实际考得怎么样,我的心里立刻也阳光灿烂起来.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哭和闹都没有用,就应该咬牙坚持下去.我的女儿在考后能有这样美丽的笑容,即使她考不上大学,我也是满意的.我拧开矿泉水的瓶塞,让她喝个够,她此时需要补充水分.看着她喝水的样子,我有一种幸福感.
                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她,无论上午考好了,还是考得不太理想,都忘记它,不能沉浸在上午考试的兴奋里,赶紧让脑子进入下一门要考得功课.
                就这样我每天往返考场四次,把女儿送进考场,她出考场后把她接回家,她不再拒绝,反而觉得这样很方便,我成了她的同伴,她的管家,她的保镖.平时我们各忙各的,虽然父女关系也算亲密,但不像这样同甘苦共患难,有一种父女加战友的情谊.加上口试三天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我很怀恋女儿高考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
                                                                                         (有删改)
              (1)作者在最后说“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请具体说说作者享受到哪些快乐.
              (2)文章开头说“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请解释“爆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3)“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
              (4)文中画线段落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作用是    
              (5)文章倒数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详写了女儿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6)针对社会、学校、家长的这些做法,任选一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 6. 高山流水
                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那天的天气很高爽.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
                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⑨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⑪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⑫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⑬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⑭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⑮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⑯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⑰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⑱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⑲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⑳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㉑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1)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
              (2)根据②到⑥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无精打采→    
              (3)第⑨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4)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⑭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
              ②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
              (5)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使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裸露在前边/凤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 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6)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至少三点)
            • 7.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    --父母因车祸受伤,    --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②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3)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4)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
            • 8.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游侠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1)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
              ①“根”指的是    
              ②诗人拒绝“根”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    ,因而他把生命看作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
                  
                  
                  
              (3)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仿句:    
              (5)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    的影响.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独的人生之路.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 9. 阅读殷健灵的《豆腐之美》,完成下列各题.
                ①东京的高楼并不比上海的多,繁华的都市里,每一寸空间都被有效利用,依然保留着有滋有味的僻静巷道,地铁里人流如织.可是,喧闹呢,喧闹去了哪里?有人以为只有发出声音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东京人却以安静与谦恭证明着文明的教养和细节的魅力.
                ②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总是调到最小,习惯了喧哗的人,如果不凝神静听,或许会忽略它们的声音.那幽微的铃声,在一片宁静里文雅地触碰你的耳膜,从不会粗鲁地惊吓到你,更不会侵扰你平静的心绪.其实,只有放低音量,才能真正引起他人的注意,在一片喧哗里提高音量,无非是增加噪音的分贝而已.这正如在一堆绚烂的颜色里,唯有素朴的颜色才能让人心仪一般.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喧哗中,又与多少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了呢?
                ③蒙台梭利说:物质世界的秩序,可以使心灵优雅宁静.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处处井井有条、同时又是快节奏的东京,为什么依然可以在行色匆匆里保留一份难得的安宁.因为,和干净比邻的,是安静.
                ④唯有安静了,才能专注地用心.让人感受到这份用心的,还有位于东京塔下的东京芝豆腐屋,据说这是最好的日本料理.
                ⑤料理店本身就是一处绝好的日式庭院.弹丸之地,曲折萦回,水榭亭台,花鸟园艺,每一处都是一幅精妙的画.令人叫绝的还不是景致,而是这里的“灵魂”--豆腐.
                ⑥无论是餐前冷盘,还是肴煎豆腐,抑或豆浆煮豆腐,那些盛在精美器皿里的嫩白之物,几乎令你忘记这就是我们平日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豆腐.它们保持了豆腐的原味,又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凝脂一般,入口绵长而清醇,甘香沁鼻.在这里品尝豆腐,你会感觉这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庭院里出售豆腐屋出品的各类豆制品,意犹未尽的食客临走时,都不忘提走一袋.
                ⑦这样的豆腐料理,我在国内是没有见过的.豆腐在我们的菜系里,朴素、家常、充满烟火气.因其清淡,往往需要浓郁的肉汁和海鲜来调味,于是,豆腐的本味被忽略了,而制作豆腐的工艺似乎也失去了精益求精的必要.
                ⑧豆腐源自中国,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时,才带去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历经千年,日本将中国的豆腐文化发扬光大,还保持了“高贵”的格调,以致西方误以为日本才是豆腐的故乡.何以至此?我想还是因为那份用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开头三段的描写表现了东京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具体展现了日本豆腐文化哪些方面的美?
              (3)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第④段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对东京芝豆腐屋的描写.
              B.东京人把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调到最小,目的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C.与中国豆腐比较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将豆腐做到了极致,并保持了豆腐“高贵”的格调.
              D.本文写豆腐之美的同时,又借豆腐展现日本文化精致、优雅、注重细节的一面.
            •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
              【导读】: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
              (2)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
              ”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3)细读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②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