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分)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1)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10分)

               

            • 2.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10分)

              (2)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合理性。(12分)

               

            • 3.

              材料一: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公众热议“家风”,有对隐约有些模糊了的文化传统的追思,也有在新语境下如何重新定义家风的追问。

              观点一:家风是指传统家庭的传统道德,有些传统道德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家庭,如过去传  统家庭的家风都强调尊卑、等级,要求家庭的晚辈无条件的服从长辈,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所 提倡的平等、民主是相悖的。所以,家风也要与时俱进。

              观点二:千百种的家风固然有千百种表述方式,但骨子里却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家风渐止于身教言传,所以,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

              (1)请选择一种观点,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其合理性。(12分)

              材料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播出以来,受到中国观众的强烈追捧,网站点击量一度超过30亿,在中国又刮起了一阵强大的“韩流”。与欧美电视剧不同,韩剧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观众能产生共鸣;韩剧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韩剧在继承自身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影视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亚洲式的不同风格的新文化;韩剧制作过程精细,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韩剧始终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往往根据观众的需求“边写、边播、边拍”,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和演员。

              材料三:伴随着韩剧的热播,韩剧在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带给国人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韩剧特别是一些都市偶像剧,用高贵时尚遮蔽和掩盖了严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使得一些国人容易脱离现实,在虚构和想象中确立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韩剧中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也与以集体主义原则为导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给国人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韩剧受到中国观众追捧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就降低韩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 4.

              2013年9月24日至26日,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召开,近5000名海内外华商领袖齐聚成都,以“中国发展•华商机遇”为主题,探讨在新的经济格局下,世界华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都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熊猫故乡”和“美食之乡”的美誉,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成都举办世界华商大会,有助于推动全球华商了解中国发展新机遇、了解西部发展新成果,推动更多的华商能够在四川投资创业,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

              材料二 世界华商大会一直以“在商言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华人商界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华商群体与经济联系最密切、与市场联系最密切,哪里有商机,就会到哪里去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让华商们形成了“抓住中国机遇,合作凝聚力量”的共识。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成都举办世界华商大会对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9分)

              材料三  2013年9月26日晚7:30—20:40举行的闭幕晚宴上,成都市的文艺工作者给嘉宾们献上精彩的文艺表演。其中,川剧由于有深厚的生活根基,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加上演员们表演了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等绝技,让观众们叹为观止、印象深刻。

              材料四  川剧作为巴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具有自身独特表演形式与艺术特点的戏剧表演剧种。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不但没有能够一展风貌,反而逐渐走向萧条。导致其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剧团体制原因,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和人才的流失,剧目创作和演出内容与审美需求、时代主题脱节,缺乏优秀的戏剧剧本创作,“文革”所导致的文化断层使观众与戏曲艺术及对戏曲审美的脱节,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观念的侵入对川剧的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等。

              (2)结合材料三、四,请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为川剧实现新的发展出谋划策。(16分)

              材料五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有天师洞、祖师殿、圆明宫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另外道家音乐、道家武术和气功、道教文学艺术、道教工艺品等也独具魅力。还有,以青城山的古琴曲《流水》为代表的古琴艺术2005年列入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每年的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还有,每年的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道教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青城山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3)结合材料五,请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道教文化。(9分)

              材料六 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来访嘉宾还参观了“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地震遗址中搜集的各种因地震而被损坏的物品,以及抗震抢险人员穿过的衣服和使用过的物品。一位嘉宾在参观后感叹道:“这些物品是那么的普通而又不平凡,它们沾染着灾区人民的泪水,它们浸透着救灾人员的血汗。这些物品就像一面澄净的铜镜,映照出中国政府抗震救灾、帮助灾区人民重塑信心、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决心,映照出全国人民与灾区百姓群众心脉相系、同舟共济的真心,这是在灾难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4)结合材料六,请你谈谈我们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10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在德国,孩子从出生就有婴儿书陪伴,这些书大都是塑料书或者是布做的,孩子可以把书带进浴缸,看小书漂浮。这是孩子阅读的第一块基石。

              犹太人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他们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和过道上,可随时翻阅。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追念儿时读书的情景。……

              材料二   《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俯而读,仰而思”,走进书香世界,扑下身子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每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12分)

               

            • 6.

              材料一  越剧创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根据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春琴抄》改编为越剧《春琴传》。它将日本音乐风格元素与传统越剧曲调相结合,采用了精美绝伦的舞台舞美设计,用最时尚的方式演绎最传统的越剧,让人看到了越剧艺术的有益探索。著名戏剧评论家称赞该剧是“把越剧推向世界的伟大实验!”

              材料二   近年来,S市高度重视越剧产业发展,通过激活民间演艺市场,越剧越唱越火。2013年,该市共有民营剧团近100个,从业人员超过4500人,拉动当地道具服装、演出培训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年总收入达近亿元,越剧产业成了当地的支柱性文化产业。

              (1)结合越剧《春琴传》的艺术探索,简析我们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文化创新?(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越剧产业发展对S市的重要意义。(6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许多欧美国家把推广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美国实行“阅读优先计划”,英国努力“建立满是读书人的国家”,日本开展“亲子20分读书”活动……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当下中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6分)

              (2)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进行评析。(6分)

               

            • 8.

              材料一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材料二 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记者到各地海采“家风是什么”,调查结果五花八门,大多数的家风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人家庭观念淡漠,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原因:一:“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落后的替罪羊,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牌位.烧家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大家族逐步解体,家庭以围绕下一代为主,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家风的方向,三:大量到城镇务工的乡村青壮年,无法避免的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理念所影响。

                材料三 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健康向上,积极创新;另一方面,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建“小家”,为“大家”.

              (1)结合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家风传承的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二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整个社会家风的形成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家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其中仁爱、诚信、孝悌等思想对构建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意义重大;以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想,不仅为我国当今时代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还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受到了众多国家的赞赏;中国古代科技传入西方后对西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我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成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党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应当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党重视坚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应当有文化自信的底气”的理由。

              (3)某班级召开主题班会,探讨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请你围绕这一主题列出两条发言要点。(每条5~30个字)

            • 10.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不断雕琢产品,改进工艺,并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愉悦。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从鲁班、张衡、毕升等巨匠们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普通匠人孜孜以求的精湛技艺;从精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国宝,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写成的。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中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舟飞舞,而大量产品却仍停留在低端水平,以致于大批国人蜂拥海外“扫货”,甚至出现了将超市货架一扫而空的现象。这种反差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

              材料二  有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文艺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而令,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环视文化市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班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想要创作出精品,就必须有牡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体”的“工匠精神”。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材料三  有专家指出,弘扬工匠精神应把握这样四点:极度重视细节,把小事做到极致;要敢于追求99.99%,不能满足于90%;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要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谈谈该专家的前两点观点对我们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