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基础知识填空:

              (1)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其功能是细胞内                                                                       

              (2)酶和ATP是细胞代谢中必需的物质条件:酶的水解产物是                      ;ATP在人体中含量相对稳定,是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的,请写出两者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3)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检验酒精我们可以使用橙色的                       ,其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             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自由组合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                                   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在                                        之间的交换。

              (5)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 2. 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3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图2曲线bc段的限制因素最可能是                               

              (4)根据你的理解,图3曲线纵坐标y最可能代表的是              

              (5)细胞内的酶等蛋白质要不断更新,其降解过程发生在        细胞器)中,合成H2O2酶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可在动物细胞的             (结构)中合成。

              (6)若图2实验过程中增加H2O2酶的含量,请用虚线绘出可能的曲线变化情况。

            • 3.

              根据以下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①用生物组织提取液和蛋白质溶液检测该生物组织提取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②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下图)

              ③用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⑤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下图)




              ⑥萨克斯的实验(图见下方)。


              ⑦恩格尔曼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缺氧的环境中,a.在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b.将装片暴露在光下。(见上图)

              (1)实验①的检测试剂是双缩脲,该试剂分为A液和B液,使用方法是:向甲试管加入2mL待测液,向乙试管加入2mL蛋白质溶液,        (选填X1、X2、Y1、Y2操作,X1操作:先将A液与B液各1mL等量混合,再加入待测液中并摇匀;X2操作:先向待测液中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并摇匀;Y1操作:50-65℃浴热2min;Y2操作:不需加热)。

              (2)分析实验②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③中,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不断失水,由于                                  ,致使两者逐渐分离开,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4)分析比较实验④中2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        能。分析比较3号与1号、4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Fe3+和过氧化氢酶都有                 的作用,从而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由3号和4号结果对照可知,酶的这种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5)实验⑤不能采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原因是                        

              (6)在⑦的设计中有许多巧妙之处,比如利用好氧性细菌来确定              等。该实验不但证实叶绿体照光后能释放氧气,而且证实叶绿体是                          

              (7)这7个实验中哪个或哪些不存在对照?                (填题干中实验编号,若都存在对照,则填“都存在对照”)

            • 4.

              回答下列问题:

              (1)将贮藏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蒸馏水中,水分通过             的方式进入马铃薯细胞,引起马铃薯鲜重增加。随着蒸馏水处理时间延长,该马铃薯鲜重不再增加,此时,马铃薯细胞的渗透压比处理前的               

              (2)将高温杀死的马铃薯细胞放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               (填“会”或“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将发芽的马铃薯制成匀浆,使其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马铃薯匀浆中含有               

              (4)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a.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                 ,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                 。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                  

              b.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管粒颜色显著             白管粒(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 5. 科研人员从一种野生植物的地下茎中提取出一种化学物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有人认为是一种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鉴定此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鉴定方法:    
              第二种鉴定方法:    
              (2)为了探究此物质是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还是催化蔗糖分解的酶,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水浴加热后,如果    ,说明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如果    ,则说明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3)若以上实验完成后,已经确定其为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现需要确定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    ,再参照上图中甲试管的处理方法进行预实验.实验结束后,再在其中砖红色沉淀最少的两支试管所对应的温度区间内,设置    ,重复进行实验.
            • 6. 苎麻俗称“中国草”,苎麻纤维所制纺织品具有挺括凉爽、易洗快干、牢固舒适等特点,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1)苎麻的β-葡糖基转移酶能催化纤维素合成,该酶能提高反应速率的机理是    
              (2)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苎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
              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更高.
              ②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    ℃.在温度为40℃的条件下,该苎麻叶肉细胞叶绿体利用的CO2来源是    
              ③若温度保持在20℃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苎麻能否正常生长?,原因是    
              (3)为解决苎麻纤维颜色单一的问题,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对苎麻进行了改良,其基本流程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用到酶,质粒的③端会和切出的目的基因的端    (填①或②)相连接
              ②苎麻茎尖细胞通过    (填生物技术名称)获得完整植株的过程,有力的证明了及时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    性.
            • 7. 现有4支试管A、B、C、D,先向各试管内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图中所示步骤操作,然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有    
              (2)试管A、B形成对照,说明酶具有    .试管A、C形成对照,说明高温会破坏酶的    进而使酶失去活性.
              (3)在加入斐林试剂检验之前,试管D中剩余的物质有水、多肽、    
              (4)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①据图1分析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     具有类似结构因而能与酶的活性位点相结合.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    (选填“高温”、“低温”、“强酸”)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②图2中代表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曲线分别是        .当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8. 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 ______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 _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② 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 ______ 溶液,水浴保温5min
              第三步 ______ 混合均匀,向A、B试管内各加入2mL,然后 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 ______
            • 9.

              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在T1和T2两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编组为A、B。反应结束后使淀粉酶失活。

              第二步:从A、B两组装置中取出等量溶液,分别倒入U形管的甲、乙两侧(已知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此时两侧液面高度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U型管两侧面高度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选用淀粉酶,而不用H2O2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至少需写两个)。

              (3)若甲测液面高于乙侧,则说明该淀粉酶的活性在T1温度下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2温度下。

              (4)为确定T1温度和该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关系,利用T3温度(T3>T1)替代T2温度重复上述实验,若甲测液面低于乙侧,则说明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大于T1温度。

            • 10. 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有关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验证性实验.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鲜的马铃薯泥、蒸馏水、酒精灯、温度计等.
              (二)实验步骤
              步骤 试管编号
              a b c d e
              加入
              试剂
              3%H2O2 2mL
              H2O 2mL
              设置反应条件剂量 常温 常温 常温 0℃ 常温
              蒸馏水
              2滴
              FeCl3溶液2滴 肝脏研磨液2滴 煮熟的肝脏
              研磨液2滴
              肝脏研磨液2滴
              观察气泡产生
              请根据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采用的肝脏必须是新鲜的,目的是保证 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产生气泡最多的试管是 ______ 号,原因是: ______
              (3)如果仅将上述实验条件由常温改为90℃水浴,重复实验,气泡产生最多的试管是 ______ 号.
              (4)该同学设计e组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