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⑤合称 ______ ,是外界气体进入⑥的通道,具有温暖、湿润、清 洁空气的作用。
              (2)吃饭时说笑,容易吃呛,引起咳嗽,这是因为[ ______ ] ______ 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3)[ ______ ] ______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今年我国大部分城市连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 指数偏高。PM2.5 能穿过鼻腔进入肺部,渗进血液,危害人体健康,请问:PM2.5 入肺的通道:鼻→ ______ →喉→ ______ →支气管→肺。
              (5)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某中学的同学分小组,在不同的时段对马路边的空气进行了采样,数据记录如表:
              时段
              车流量
              组别
              车流量最小
              (清晨)
              车流量大
              (上班时间)
              车流量小
              (中午)
              车流量最大
              (下班时段)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①在该探究中,这些同学应该将 ______ 作为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②将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空气中的“PM2.5”的浓度越 ______ 。
              (6)鉴于“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雾霾”来袭时你对人们有何建议? ______ 。(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 2.

              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某实验小组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没计如下装置,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将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

              (2)针对甲、乙两装置,要取得科学的实验结论,除了唯一变量不同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_。

              (3)光下几小时后,分别取下甲、乙、丙相同位置、相同大小的一片叶子,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变蓝的是_____叶。

              (4)对比分析甲、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对比分析甲、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5)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温室星植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应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 3.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经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城市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通过进行________作用,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2)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湿地中的细菌、真菌分解利用,以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细菌、真菌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

              (3)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将同一棵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

              ②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4)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

              (5)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如“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 4.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向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都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哪一瓶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在本实验中,若甲、乙两瓶各只放1条蚯蚓做实验,行吗?    ,为什么?                                          。

            • 5.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          )

              A.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动物,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B.用望远镜观察大猩猩的活动 
              C.大熊猫繁殖基地用闭路电视研究大熊猫的生产过程
              D.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感
            • 6.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      (填:能、不能)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____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5)结论: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_ 的环境中生活。

              (6)实验结束后要怎样处理鼠妇?              

              (7)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

            • 7. 蓝蓝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冷却的浆糊;
              ②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唾液;
              ③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
              请回答:
              (1)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若1号试管加入的清水是2毫升,则2号试管中加入的唾液是______毫升.步骤③中,将两支试管放置在37℃的温水中,是为了模拟______的温度。
              (2)浆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滴加碘液后,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______,2号试管______。该实验结果表明:______。
              (3)若实验过程中,蓝蓝将煮沸制成的浆糊立即注入到试管里,接着才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则2号试管里物质的颜色______(变蓝或不变蓝),因为浆糊温度高,______被破坏,淀粉没有被分解。
            • 8.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如酸雨,它会对生物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为此,某初中的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一个模拟酸雨对植物影响的实验。

              实验设计过程如下:(1)取一个培养皿并编号A和B,在A培养皿和B培养皿中里各放入三粒条件相同用清水浸泡过并且发芽的大豆幼苗。

              (2)在食醋中加入清水,做成“模拟酸雨”,pH控制在3左右。

              (3)每天定时向A培养皿中喷洒一定量的模拟酸雨,向B培养皿中喷洒等量的清水,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4)定时观察A、B两培养皿中大豆种子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一星期后,A培养皿中的大豆幼苗全部死亡,B培养中的大豆幼苗生长良好。

              请你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实验中,可以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设计B培养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所选的大豆幼苗条件要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请你指出并进行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减少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请你说出一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北京市某中学的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图:

              (1)此项调查相当于一个探究实验,请问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

              (2)专家指出:PM2.5对人体的                系统危害最大。

              (3)为减少实验误差,该小组的同学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绘制成柱状图,图中X的数值为        

              (4)根据上述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10.

              学习了蝗虫的呼吸后,同学们对蝗虫的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其气体出入的门户——气门在头部,有些同学则认为在胸腹部。最终决定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探究。


              实验材料用具:试管、蝗虫、清水。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并放入              的清水。
              ②把两只大小相同的活蝗虫放入甲、乙试管中,甲中蝗虫的              浸入水中, 露出            部;乙中蝗虫的           浸入水中,露出头部。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存活情况.
              (4)结果预测:                                         
              (5)实验结论:                                          

              (6)这是一组           实验,变量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