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学习植物时,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诗词,如:“早秋惊落叶”、“冻雷惊笋欲抽芽”、“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花褪残红青杏小”、“霜叶红于二月花”……并进行了一些有关植物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到秋天落叶,这是植物适应 ______ 的结果。
              (2)笋是竹子的地下茎(竹鞭)长出的幼芽,可以发育成竹子,这是因为芽中有 ______ 组织。这种繁殖方式可以保持母体的 ______ 特性。
              (3)与红豆杉的种子相比,杏树种子外有果皮,果皮是由花中 ______ 发育而来的。
              (4)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环境因素中,同学们选择同种种子进行了如下实验。
              A组:50粒种子+20°C+浸没在水中;B组:50粒种子+20°C+潮湿的环境;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作出的假设是 ______ 。
              (5)取一段带茎的绿叶,把它放在水中剪断。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一段时间后,变成了“红叶”。这主要是茎、叶中 ______ (填“导管”或“筛管”)运输物质的结果。
              (6)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和闭合会影响到植物的 ______ (填序号)。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
              (7)利用电传感器测定某植物在恒温30°C时,不同光照强度下,呼吸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
              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C时,B点将向 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
            • 2.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及其防治”,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

              (一)查阅资料

              资料1:废旧电池丢弃到自然界腐烂后,因含汞、铅、铜等有害物质造成水质污染。

              资料2:满江红为常见的水生蕨类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有显著功效。

              (二)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见下表)

              项目组别

              A

              B

              C

              D

              E

              加无污染河水的量(mL)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加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

              不加

              1

              2

              2

              2

              加满江红的量(g)

              不加

              不加

              不加

              15

              30

              放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数量(条)

              2

              2

              2

              2

              2

              金鱼存活的平均时间(d)

              15

              5

              3

              8

              10

              (1)表中A和B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满江红能否净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水质,则应选择C、D或_____进行对照实验。

              (3)该实验设计中明显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满江红生活在水中,能净化水质,这充分体现生物既能_____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