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更容易,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回答下列问题:
              (1)果胶是由______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______等。
              (2)有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①用搅拌器制苹果泥;②取6个烧杯编号1、2、3、4、5、6,依次注入适量30℃、35℃、40℃、45℃、50℃、55℃的水,恒温水浴;③每一烧杯中放入分别装有等量苹果泥和果胶酶的试管,保温3min;④向每组烧杯的苹果泥中加入相应的等量果胶酶,振荡试管,反应一段时间;⑤过滤,比较获得苹果汁的体积。
              a.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b.该实验______(填“是”或“否”)需要一组果汁和蒸馏水相混合的对照实验。
              c.若继续探究pH值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则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是______,其中无关变量有______(列举三条)等因素。
              (3)由霉菌发酵生产的果胶酶是食品加工业中使用量较大的酶制剂之一,可通过固定化霉菌细胞生产果胶酶。固定化细胞技术一般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原因是______。
            • 2. 柑橘汁在国内外市场上是最受人们欢迎的饮料之一。其大致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柑橘→选果与洗净→榨汁→过滤→果汁的调和→脱油和脱气→加热杀菌→装填和冷却。
              (1)为提高柑橘的出汁率,榨汁时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加______处理,分解果肉组织中的果胶物质,提高出汁率;二是______处理,使细胞原生质中的蛋白质凝固,改变了细胞的半透性,从而提高出汁率。
              (2)果汁中含有3%~5%的果肉浆能给予果汁良好的色泽和浊度,但过量会使果汁粘稠化。检测柑橘汁中果肉浆含量是否合格,可采用比浊法,需要先绘制果肉浆含量与光密度值关系的______,再通过测定样品柑橘汁的______进行计算。
              (3)工业生产中的果汁在装填之前需杀菌处理。柑橘的果汁pH一般都较低,因此杀菌时主要以______为杀菌对象。在微生物的分离、计数过程中,常采用______法接种,计数过程中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______。
            • 3. 果胶酶广泛应用于果汁、果酒的加工和食品的防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汁生产中,果胶酶能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是由于果胶酶能将果胶最终分解为可溶小分子半乳糖醛酸,瓦解植物的______,从而提高______。生产中通过______技术,可实现果胶酶的重复利用,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2)PG2是果胶酶的一种,利用______法将其分离,操作中,装填凝胶柱时不能出现气泡,原因是______。
              (3)PG2的果胶水解产物不仅有半乳糖醛酸,还有果胶低聚寡糖(POS),POS由2至10个半乳糖醛酸连接而成。科研人员对PG2酶解液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分组实验结果如下:
              0 15 30 45 60 75 90 120 山梨酸钾(防腐剂)
              大肠杆菌 0 2 5 8 12 11 13 0 8
              沙门氏菌 0 7 10 11 12 13 17 0 12
              对照实验除山梨酸钾组外,还有______组。实验结果表明,抑菌效果与______有关,起抑菌作用的是酶解液中的______(填“果胶”“半乳糖醛酸”或“POS“)。
            • 4. 番茄红素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色素,某小组以番茄组织为材料,探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不同条件下提取到的上清液,在波长472nm处测其吸光度(吸光度与色素提取量成正比),以确定酶的最适用量。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酶的用量/(单位:g/100g) 0.2 0.4 0.6 0.8 1.0
              单独使用果胶酶的吸光度 0.40 0.45 0.50 0.55 0.55
              单独使用纤维素酶的吸光度 0.32 0.45 0.36 0.35 0.34
              混合使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吸光度 0.70 0.78 0.85 0.85 0.86
              回答下列问题:
              (1)果胶酶包括______、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食品加工业中果胶酶制剂通常由______发酵产生。
              (2)以上实验在探究酶的最适用量时,温度和pH是实验中的______变量,单独使用纤维素酶时,纤维素酶的用量与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关系是______。结合生产成本考虑,提取番茄红素时应加入酶的种类和酶的用量是______。
              (3)在大量提取番茄红素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回收和再次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用______技术,一般来说,酶较适合的方法有______。
            • 5. 回答与果胶和果胶酶有关的问题:
              (1)通常从腐烂的水果上分离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其原因除水果中果胶含量较高外,还因为______。
              (2)为了获得高产果胶酶微生物的单菌落,通常对分离或诱变后的微生物悬液进行______。
              (3)在某种果汁生产中,用果胶醇处理显著增加了产量,其主要原因是果胶酶水解果胶使______。果汁生产中的残渣果皮等用于果胶生产,通常将其提取液浓缩后再加入______使之形成絮状物,然后通过离心、真空干燥等步骤获得果胶制品。
              (4)常用固定化果胶醇处理含果胶的污水,其主要优点有______和可连续处理等。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果胶酶的活性和用量、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 6. 目前全球能源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植物淀粉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酸性淀粉酶的获取.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①______.
              ②淀粉与碘液呈蓝色.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的淀粉酶提取液(酶浓度相同),淀粉溶液等.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按下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1 2 3 4
              蒸馏水 2 2 2 2.2
              PH=5.5的缓冲液 0.5 0.5 0.5 A
              淀粉溶液 0.8 0.8 0.8 0.8
              甲生物提取液 0.2
              乙生物提取液 0.2
              丙生物提取液 0.2 B
              总体积 3.5 3.5 3.5 C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中,保温1小时.
              (4)四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5)观察比较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颜色深浅程度 ++ - + D
              分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填写表中的数值A______、B______、C______,D的颜色深浅程度______(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
              (3)甲、乙、丙三种生物中,你认为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是______.
            • 7. 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
              (2)对比污布类型2、3的实验处理,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3)据图结果能否判断: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______,理由______。
              (4)某兴趣小组欲在原实验的基础进一步探究:加大酶用量可否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 8.
              Ⅰ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别从胡萝卜或产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菌体中提取.流程图为某同学利用酵母菌R获得胡萝卜素的部分流程.
              酵母菌R的筛选→酵母菌R的培养→菌体裂解→离心沉淀→萃取→萃取物→胡萝卜素的鉴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平板划线法能将聚集的菌种逐步 ______ 到培养基的表面,从而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平板划线法一般不用于活菌计数的原因是 ______ .
              (2)为了探究萃取物是否是胡萝卜素,该同学将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萃取物和色素混合液(含4种光合色素)依次点样在滤纸的1、2、3、4、5位置(如图1所示),并进行层析,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位置为 ______ (填字母)时,即可说明该萃取物最可能是胡萝卜素.
              (3)酵母菌R能分泌A、B两种酶,下如图2是某课题组关于这两种酶的实验结果:
              ①图中结果显示,在40℃至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 ______ .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 ______ .
              ②由图可知,若要从酵母菌R种群中筛选出能产生热稳定性高的酶的菌株,应在 ______ 的条件下培养.
              ③对A、B两种酶进行分离提纯,若分子量相差较大,最好采用 ______ 方法.
            • 9.
              某同学利用可溶性淀粉溶液、玉米种子提取液(含有α-淀粉酶)及相关试剂进行的实验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A B C D E F
              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mL) 2 2 2 2 2 2
              恒温水浴10min(℃) 0 20 40 60 80 100
              玉米种子提取液(mL) 1 1 1 1 1 1
              恒温水浴10min(℃) 0 20 40 60 80 100
              溶液混合,振荡后恒温水浴10min(℃) 0 20 40 60 80 100
              冷却后加入碘液 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 ++ - ++ +++
              (注:“+”表示碘液变蓝色,“-”表示碘液不变色)
              (1)上述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 .
              (2)请填写表中C试管中液体颜色变化情况 ______ .D试管中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不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 .
              (3)A、F试管中蓝色最深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4)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
              (5)据表能否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60℃?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
            • 10.
              (一)草莓汁酸甜适口,深受大众喜爱,加工草莓汁时,草莓中的果胶易导致果汁浑浊,影响品质,为探究制作果汁的最佳条件,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果胶酶用量(mL/kg) pH 温度(℃) 草莓汁透光率(%)
              1 0.025 2.5 35 24.55
              2 0.035 4.5 35 96.47
              3 0.035 2.5 45 22.70
              4 0.045 3.5 35 96.47
              5 0.045 2.5 55 13.12
              请回答:
              (1)草莓细胞中,去掉果胶,会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这是因为果胶具有 ______ 的作用.果胶酶通过 ______ 作用促进果胶的水解反应,使草莓细胞彼此容易分开.
              (2)生产过程中,既可获得澄清度高的草莓汁,又可减少酶的用量,降低成本的条件组合是第 ______ 组.为测定该组条件下处理后的草莓汁中是否还有果胶,可取一定量的草莓汁与等量的 ______ 混合.
              (3)果胶酶可从某些微生物如 ______ 中提取,为提高生产效率,可将此酶固定在适宜介质上制成 ______ .
              (4)在合适条件下,将果胶酶与海藻酸钠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浓度的钙离子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胶固体小球.该过程是对酶进行 ______ .
              A.吸附         B.包埋         C.装柱        D.洗涤.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