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根据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___。

              ②打断“鹅颈瓶”后,瓶内的肉汤腐败了,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他认为肉汤腐败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

              ③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______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

              ④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定位是作为生物部分的_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2)百花盛开的春天,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在花朵中爬进爬出,忙于采蜜。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蜜蜂飞向花朵,跟花的颜色有关"这一猜想,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两组纸花,分别沾上蜂蜜挂在树枝上;记录在单位时间内,飞向大小不同和颜色不同的纸花的蜜蜂数。

              ①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吸引蜜蜂飞向花朵的因素,你还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蜜蜂飞向花朵采蜜的行为属于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所决定。

            • 2. 幽门螺杆菌是生存于人体胃部及十二指肠各区域内的螺旋形细菌。人体的胃液中含有大量盐酸,呈强酸性(pH约为1.5-3.5),具有强腐蚀性。这样的强酸对胃内表面的细胞也有很大的伤害,然而,胃内表面黏膜层中的黏液细胞可以分泌出一种黏液,使其表面始终保持弱酸性(pH约为6-7),从而保证胃不会被腐蚀。幽门螺杆菌可以钻透黏液,附着生活在靠近胃黏膜层相对中性的环境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幽门螺杆菌的外部形态,它属于_______菌。

              (2)幽门螺杆菌进入胃以后,借助自身的_______运动到胃壁的_______表面,以_______(选填“腐生”、“寄生”或“共生”)的方式生活。

              (3)小然同学设计了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步骤如下:

              A.配制培养基;

              B. 用盐酸溶液将培养基的pH值调至2,使其呈强酸性;

              C. 将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中,并灭菌;

              D. 待培养基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幽门螺杆菌;

              E. 将培养皿放在密封罐内,向罐内充入混合气体(其中氧气5%,二氧化碳10%);

              F. 将培养装置放在恒温培养箱中,37℃恒温培养。

              他的方案中,_______项是错误的,应更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寻找患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有人对慢性胃炎发病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年龄(岁)

              慢性胃炎

              发病率(%)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0-9

              5

              2

              18-25

              15

              18

              26-35

              29

              30

              36-45

              38

              46

              46-55

              49

              59

              >55

              63

              55


              ① 记录表中“慢性胃炎发病率”数据已通过折线图的形式呈现在右侧,请将“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应数据,也用折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直接在上图中画出,并标注图例。)

              ② 比较两条数据线,你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发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 3.
              豌豆是人们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性状遗传的常用实验材料.用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一代都是圆粒;子一代种下去后自花传粉,收获的子二代有圆粒和皱粒两种,数量统计结果如图.

              (1)已知豌豆的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则皱粒豌豆花粉中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为 ______ .
              (2)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 ______ 是显性性状,子二代中出现了圆粒和皱粒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______ .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子二代中圆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
              (3)根据子一代的示意图,可以判断豌豆是 ______ 植物.一个豆荚中有多粒豌豆,说明雌蕊中有多个能发育成豌豆的 ______ .
              (4)“煮豆燃豆萁”,豌豆可食用,豆萁可做燃料,说明豌豆和豆萁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植物体中,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 ______ .
              (5)收获的豌豆种子有的放在冰箱里保存,有的晒干保存,都是同一个目的,即抑制种子的 ______ 作用.
              (6)图是巴斯德巧妙设计的曲颈瓶实验.A、B两组实验的变量都是 ______ ;从而证明肉汤的腐败是 ______ 造成的.

              (7)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cm)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个) 65 35 15 6 1
              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8)请你写出呼吸作用反应式: ______ .
            • 4.

              针对“未洗的手是否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两个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培养皿

              A

              B

              C

              实验步骤

               

              将装有牛羊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高温处理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不作处理

               

              将A,B,C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出现许多菌落

              出现个别菌落

              不出现








              (1)在步骤1中,将装有牛羊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

              (2)在步骤2中,为什么用无菌棉棒取样?答:_________。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后的手心取样面积要相同,目的是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严谨,结果可靠,还应设置_________。
              (4)由A和B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5)如果将A和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
              (6)A培养皿出现的菌落中,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的是______的菌落,比较大、呈绒毛状、表面颜色为黄色的是_______的菌落,黄色是_______的颜色,一个菌落是由1个细菌或真菌经过________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 5.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将同一种树的树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中滴加蒸馏水,让树叶保持潮湿。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环境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环境下。请你分析:

              (1)该方案的实验组是_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树叶滴加蒸馏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甲、乙两组所用的树叶种类不同,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________组的树叶有腐烂现象,说明细菌对树叶有分解作用。

            • 6.

              实验中学的两位同学对校园的废纸处理产生了分歧。甲说,可以用焚烧法,速度快。乙反对这种方法,他设想土埋法,利用细菌、真菌分解废纸。乙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他拟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具体可参看下表,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类型的废纸均分为A、B两组,在整个实验中,滴加蒸馏水使废纸保持潮湿,请你分析这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

              A组

              B组

              方案一

              放在无菌土中

              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

              灭菌后放在无菌土中

              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

              灭菌后放在无菌土中

              灭菌后接种细菌再放在无菌土中

              (1)你赞成甲还是乙的方法?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废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使废纸保持潮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赞成哪一个方案?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小明同学的弟弟饭前总不爱洗手,为让他养成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小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和弟弟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找两个相同的馒头,一起放在蒸锅里蒸30分钟.待冷却后起盖,让弟弟尽快用手在甲馒头上按一下,再用肥皂把手认真洗干净后,在乙馒头上按一下.用无菌工具迅速将两个馒头分别装入相同的洁净塑料袋并密封好.一起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甲、乙两馒头的变化.

              (1)几天后形成较多、较大菌落的是_____馒头.

              (2)将“两个馒头放在蒸锅里蒸30分钟”的目的是_____.

              (3)用“两个馒头和两个的塑料袋”的目的是设置一组_____实验.

              (4)“用手在馒头上按一下”的过程相当于细菌培养方法中的_____步骤.

              (5)选用相同馒头和塑料袋,用同一手指的目的是_____.

            • 8.

              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小伍同学根据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原理,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

              (1)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_________。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A.室温保持在25℃              B.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

              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入乙试管内
              (3)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甲、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4) 鹅颈瓶实验证实了                            ,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牛奶的方法,后人称巴斯德为“             ”。

            • 9.

              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也放在无菌条件下。甲组定期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温润;乙组不添加。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不符合实验的 ____________原则,请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提出以下实验方案:

              a、将同一种树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随机  ①  分成甲、乙两组;

              b、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其余条件  ② 

              c、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树叶腐烂情况。

              (1)完善实验方案。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该实验方案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树的落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刚同学想探究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细菌分解树叶有影响,请你帮他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