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规定亚硝酸盐在泡菜中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mg/kg。某校生物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实验过程如下:

              ①选择等量的常用蔬菜(白菜、芹菜、白萝卜、圆白菜、豇豆、胡萝卜、心里美)。

              ②每种泡菜的制作过程所需条件(包括外部的环境条件和腌制的条件)保持一致。

              ③每种泡菜的亚硝酸盐测定最少3次,然后取平均值。

              下面是小组依据实验结果绘制的两组曲线图,他们选取了可信度较高的6组数据(去除豇豆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1)由实验数据可知:用白萝卜制作泡菜时,亚硝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制作的泡菜________天后食用更健康,3种蔬菜中________最合适作为泡菜原料。

              (3)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4)制作泡菜时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

            • 2.

              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小红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盒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

              资料二:某中学的一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与乳酸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资料一的过程,小红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二中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该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某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制作了四个装置: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加入等量的相应物质,进行搅拌,并在瓶口处套上相同大小的挤瘪气球,置于相应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出现如图现象的最可能是装置______。 
              (2)根据A和D装置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酵母菌的生活需要______吗? 
              (3)酵母菌和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可是酵母菌不属于细菌的原因是其细胞结构中有 ______。 
              (4)瓶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食品制作中,与酵母菌无关的是______。 
              A.馒头     B.面包     C.啤酒   D.酸奶 
              (6)制作泡菜时,需要加入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制作泡菜时将其置入坛子中密封数天,这是为了制造____________的环境。 
              (7)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肉类、鱼类、蔬菜等食品放入冰箱保存,这种保存方法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泡菜是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腌制食品,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检验泡菜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人体摄入亚硝酸盐量过多时,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下表是某研究小组探究“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得到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发酵温度15℃,单位mg/kg

              发酵天数

              1号坛

              (3%)

              2号坛

              (5%)

              3号坛

              (7%)

              第3天

              1.5

              1.2

              0.5

              第5天

              3.5

              5.5

              2.0

              第7天

              3.8

              4.0

              1.8

              第9天

              3.5

              1.8

              1.6

              第11天

              3.4

              1.2

              1.5

              第13天

              3.3

              1.2

              1.2

              (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制作时,将备好的原材料和盐水按一定比例装坛后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为泡菜的发酵提供____的环境。除盐水浓度不同,蔬菜的品种、重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的调料都要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上图为研究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所绘制的食盐浓度为3%与5%时亚硝酸盐含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中绘出食盐浓度为7%时亚硝酸盐含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3)由实验数据可知,随发酵天数的增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_________。为使制作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应使泡菜充分发酵,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浓度较_____(高或低)的盐水。

              (4)研究小组在25℃时测定的各发酵天数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15℃时测定的数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是其它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在较高温度下,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通过__方式快速繁殖,其分解有机物产生的大量______(物质)抑制了杂菌生长繁殖。

            • 5.

              泡菜是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制作食品,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检验泡菜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人体摄入亚硝酸盐过量时,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下表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得到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泡菜发酵中亚硝酸盐含量(发酵温度:15℃单位:mg/kg)


              (1)由实验数据可知:泡菜中的亚硝酸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为使制作的泡菜有利于人体健康,应使泡菜充分发酵,并使用盐水浓度         的盐水.

              (2)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           .制作时,将备好的原材料和盐水按一定的比例装坛后,泡菜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                      .除去盐水浓度不同,蔬菜的品种、重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调料等都要            ,以保持实验变量惟一。

              (3)兴趣小组在25℃测定的各发酵天数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15℃时测定的数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在较高温度下,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通过 方式快速繁殖,其分解          产生的大量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发酵形成的酸性环境能分解一部分亚硝酸盐.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泡菜的制作,还有哪些食品的制作是与细菌的发酵有关的?请你举两个例子:                                                             

            • 6.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消毒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人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分别预期方案一,方案二中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气球如何变化?)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变量为________。

              (3)实验中加入干酵母的作用是干酵母中的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

            • 7.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生活需要的条件,分别取4个瓶子,均加入等量干酵母(内有活的酵母菌),A瓶加入葡萄糖和水,B瓶加入葡萄糖,C瓶加入水,D瓶加入葡萄糖和水并不断搅拌,A、B、C瓶都密封(如图所示),一起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

              (1)上述实验中有________组对照实验,变量为水的一组是________,该组对照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

              (2)A和D是一组对照实验,一段时间后,A内有酒精味散出,而D没有,说明用酵母菌发酵酿酒必须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通过这一对照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该实验可知,酵母菌的生活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

            • 8.

              酸奶口味酸甜细滑,营养丰富,是一种健康的发酵食品,生物兴趣小组针对“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新鲜袋装牛奶加蔗糖后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

              ②将5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消毒、编号,倒满混合后的牛奶;

              ③将锥形瓶密封,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锥形瓶中的活菌数量,记录数据。实验结果如下柱形图所示:

              (1)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         ,将倒满混合后牛奶玻璃杯密封,是因为它只能在          的条件下发酵,请分析回答:

              (2)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锥形瓶要消毒,目的是            

              (3)将酸奶加入到牛奶中,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4)本实验除温度不同外,锥形瓶的大小、倒入牛奶的量等其它条件必须相同,原因是           

              (5)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6)该小组进一步探究了“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以            小时为宜。

            • 9.
              为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生物兴趣小组将等量的酵母菌分别接种到无菌水、5%葡萄糖溶液、马铃薯培养液和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定期取样计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取样前,应将培养液         ,以避免样品不均匀对计数产生影响。在马铃薯培养液、5%葡萄糖溶液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无明显增长,其原因是         不足。

              (2)由于培养初期酵母菌繁殖速度快,因此0—24小时间的取样间隔______。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_______小时到_______小时之间,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

              (3)取培养初期的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50mL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你认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_______。如何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相比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华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将面团放在温暖地方,蒸出的馒头松软,是因为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消毒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人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分别预期方案一,方案二中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气球如何变化?)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变量为________。

              (3)实验中加入干酵母的作用是干酵母中的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