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41、小明制作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据图可知,他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___________图。 (2)这两种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时装片的制作主要在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五步,A图中出现气泡,可能是哪个步骤操作不规范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二步中往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更清楚地看到B图中细胞的结构,他应该转动C图显微镜中标号_____________所示结构,使____________(填低倍或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6)B图中显微镜下看不清的是细胞的哪部分结构?______________。颜色最深的是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

            • 2.

              某兴趣小组发现,农田里的害虫绝大多数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于是他们就保护色形成的原因展开探究,得到了以下数据,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小纸片颜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绿

              22

              3

              15

              3

              15

              2

              10

              2

              22

              3

              15

              3

              15

              1

              5

              0

              20

              4

              20

              2

              10

              0

              0

              0

              18

              4

              20

              3

              15

              3

              15

              2

              18

              6

              30

              9

              45

              14

              70

              16

              (1)从数据可以推测,该小组实验所用背景纸是_____ 色。

              (2)该兴趣小组在实验中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模拟的是______ ;统计数据时为幸存者补充同色的纸片,模拟的是___________。

              (3)从保护色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生物进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4)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总是和环境相适应的如: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适应在水中呼吸;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可以防止水分散失,适应在陆地生活……,请你再列举两例生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

              (5)学好初中生物能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请你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为农民推荐两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灭杀害虫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农田害虫数量。

            • 3.

              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探究时,设计了如图三个装置,其中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温度等条件都完全相同.装置中玻璃隔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已将三个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即“饥饿”处理)。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实验前把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⑵图中三个实验装置可以形成___   _组对照实验。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⑶都光照几小时后,同学们将甲、乙、丙装置内植物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发现不会变蓝的叶片是取自_________装置。

              ⑷实验后,小侯同学观察发现甲、乙、丙中培养液分别减少50mL、48mL、48mL,你认为这些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_________。

              ⑸通过多次重复本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应用于温室里的植物栽培,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_________。

              ⑹若把丙中烧杯中液体换为50 mL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了___________。

            • 4. 某同学选取生长正常的天竺葵叶片进行图甲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

               

               

              ①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

              (2)图甲有____组对照实验,该图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

              (3)针对甲实验,对于温室里种植的农作物采取_____等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4)分析乙图,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受_____的影响。

              (5)光合作用过程包含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请用反应式表示出来____。

            • 5.

              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图一所示),并向锥形瓶内滴加几滴红墨水,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3-4小时后,取其茎进行横切(图二所示),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变红的结构 是叶片,图二中变红的结构是导管。这一实验说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       _ 输送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2)图二中的[3]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属于   __  组织

              (3)该实验中,将带叶的茎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叶片上的气孔   __   ,以利于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植物的   ___  作用,缩短实验时间。

            • 6. (9分)请你仔细观察与分析下面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甲装置进行一段时间实验后,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___________,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______散失的,叶片上散失水分的这一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______表皮。

              (2)乙装置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装置所示实验,a和b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其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冒病毒与该图中的天竺葵叶片上的保卫细胞相比的典型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伸入花盆土壤中根尖上的根毛细胞与叶片细胞相比,其典型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装置实验一段时间后 ,试管的上部会冒出一些气泡,这些气泡里的气体

              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