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187焦(能量单位)的热能。某学校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

              食物种类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15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2.2

              1.4

              3

              1

              回答下列问题: 

              (1)花生油主要来自花生种子的_________。 

               A.种皮         B.胚芽      C.子叶      D.胚乳

              (2)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

              (3)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__,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应该设置____________。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

            • 2.
              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⑤合称 ______ ,是外界气体进入⑥的通道,具有温暖、湿润、清 洁空气的作用。
              (2)吃饭时说笑,容易吃呛,引起咳嗽,这是因为[ ______ ] ______ 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3)[ ______ ] ______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今年我国大部分城市连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 指数偏高。PM2.5 能穿过鼻腔进入肺部,渗进血液,危害人体健康,请问:PM2.5 入肺的通道:鼻→ ______ →喉→ ______ →支气管→肺。
              (5)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某中学的同学分小组,在不同的时段对马路边的空气进行了采样,数据记录如表:
              时段
              车流量
              组别
              车流量最小
              (清晨)
              车流量大
              (上班时间)
              车流量小
              (中午)
              车流量最大
              (下班时段)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①在该探究中,这些同学应该将 ______ 作为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②将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空气中的“PM2.5”的浓度越 ______ 。
              (6)鉴于“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雾霾”来袭时你对人们有何建议? ______ 。(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 3.

              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 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因此,我国交通警察部门近几年不断加大处罚力度,但有些人置若罔闻,仍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上路。请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神智不清、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由于酒精依.次.麻痹了图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一中的序号)

              (2)  “红灯停,绿灯行”是人尽皆知的交通规则,但是“闯红灯”现象屡见不鲜。“闯红灯”的活动属于 反射。

              (3)  某人在酒驾的交通事故中受伤,医生用针刺其指尖,此人有感觉但是没有缩手,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二中的_______(填图二中的序号);此时被针刺的感觉是在人体什么部位中产生的? ______

              (4)  人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是不同的人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某人设计了以下方法来测量两个同学的反应快慢。


              A.如图所示,易川用手拈着一把长30cm的直尺


              B.当易川松开直尺时,孙悟立即用手指抓住直尺,然后记下直尺上的刻度。

              C.重复上述步骤5次,记录平均值(a)

              D.两人互换,孙悟松开直尺,易川抓。重复上述步骤5次,记录平均值(b)。

              ①当同学松开直尺时,你立即用手指抓住直尺,你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在答题卡方框内设计一个表格,用来记录实验数据。

              (5)  过量饮酒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而科学用脑,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健康,并能延缓神经  系统的衰老。关于科学用脑,你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写出 1 点即可)。

            • 4.

              下面是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两个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并结合你平时的实验


              (1)在实验一中,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二中,绿色植物必需预先经过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阳光下几小时后,各摘下一个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变蓝的是装置中乙的叶片,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二的原理可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某实验小组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没计如下装置,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将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

              (2)针对甲、乙两装置,要取得科学的实验结论,除了唯一变量不同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_。

              (3)光下几小时后,分别取下甲、乙、丙相同位置、相同大小的一片叶子,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变蓝的是_____叶。

              (4)对比分析甲、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对比分析甲、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5)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温室星植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应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 6.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经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城市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通过进行________作用,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2)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湿地中的细菌、真菌分解利用,以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细菌、真菌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

              (3)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将同一棵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

              ②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4)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

              (5)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如“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 7.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将相关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 骨的煅烧

                   ①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观察到鱼骨先变黑,再变红,最后变成灰白色。

                   ②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骨,骨碎裂。

                   ③实验结论:骨中含有         ,它使骨具有         

              (2)骨的脱钙

               ①将一根鱼肋骨放入盛有10%的盐酸的试管中,观察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

               ②15分钟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漂洗,观察骨是否变软。

               ③实验结论:骨中含有        ,它使骨具有         的特点。

            • 8.

              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在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非常重要的。李伟同学通过观察金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

              实验用具:9条品种、大小相同的金鱼、鱼缸、温度计、热水、冰块和温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组

              实验过程

              水温

              金鱼呼吸频率

              的平均值(次/分钟)

              1

              将3条金鱼放入温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5℃

              73

              2

              将3条金鱼放入加了冰块的温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0℃

              65

              3

              将3条金鱼放入加了热水的温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5℃

              98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属于________实验,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3)实验中,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测量每组3条金鱼在相同环境下的呼吸频率并取其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温度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金鱼呼吸的频率________。

              (5)实验时鱼缸中放入1条金鱼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_。本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7)实验完成后如何处理金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某同学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是: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请回答:


                (1)甲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丙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

               (2)一段时间后,丙瓶的现象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由以上实验可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__增多。

            • 10.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适量的蔗糖(约占牛奶总量的10%),加热煮沸4—5分钟;将广口瓶洗净并浸泡在水中,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②当牛奶自然冷却到40℃左右时,按照1:5的比例将准备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充分摇匀,用pH试纸测定奶的酸碱度。

              ③将烧杯中的奶平均分装到三只广口瓶中。1号和2号广口瓶盖上瓶盖,3号广口瓶不盖瓶盖。

              ④将1号广口瓶放置于0℃—5℃的环境中,2号和3号广口瓶放置于30℃—35℃的环境中。4—6小时后,观察瓶内奶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定奶的酸碱度。

              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①中,将烧杯、广口瓶等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步骤②中,“将准备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培养基。

              (3)在步骤④中,________号瓶中的牛奶变成酸奶,这说明制作酸奶需要_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