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微生物滋生的条件”;将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标以A、B、C,并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培养皿

               

              A

              B

              C


              实验步骤

              1

              各滴加10毫升蒸馏水

              2

              取少许等量饼干,分别放入培养皿中

              不放饼干

              3

              灭菌后,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分钟

              4

              置于室温中

              放入冰箱中

              置于室温中

              5

              两个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

              观察结果

               

              有很多微生物

              有少量微生物

              观察不到微生物

              (提示: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1)若A与C是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2)接种微生物是在实验步骤_______(填序号)中完成的.
              (3)本实验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比较A与B装置的观察结果,说明了低温能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问题: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一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2)区分事实和观点:科学家用老鼠进行实验,找到并切除老鼠大脑中的嗅觉受体之后,把它们与喂饱的猫放到一起.发现,老鼠不但没有装死或逃走,反而主动靠近猫,在猫的嘴前闻来闻去,还轻吻猫的耳朵(如图).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动物产生恐惧也许是它们对气味的敏锐感觉造成的.这则材料中,属于观点的是:____________.
            • 3.
              入春以来,一种叫H7N9新亚型禽流感病毒,不仅给我国养禽业带来巨大灾难,而且该病毒能使人致病、致死.各地由于防控措施得力,已控制了H7N9的进一步蔓延.请据此回答:
              (1)经初步研究,H7N9的寄主是家禽、鸟类或人,据此判断,它应属于 ______ 病毒.
              (2)不少地方焚烧或活埋病鸡,此措施属于 ______ .
              (3)H7N9疫苗尚未研究成功.某地现有一批H1N1禽流感疫苗,该地能否用H1N1疫苗来预防H7N9禽流感呢?
              请你帮忙完善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平均分为两组,如图所示:

              ②在甲组体内注射 ______ ;乙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感染H7N9的活禽提取液,然后观察两组小白鼠健康状况.
              [预测结果]
              甲组小白鼠 ______ ,乙组小白鼠 ______ .(填患病或不患病)
              [实验结论]
              H1N1疫苗 ______ 预防H7N9禽流感.其原因是注射H1N1疫苗获得的免疫属 ______ 免疫.
            • 4.

              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分析后同答问题:

              (1)试管l和2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2和3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__________比较,说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也要受pH值(酸碱度)的影响。

              (4)试管2滴加碘液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装置

              种子数

              空气

              温度

              实验结果

              A

              30

              充足

              适量

              2

              0粒萌发

              30

              充足

              适量

              20

              28粒萌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一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该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的大部和_________的表面。

              (2)同学们,经过半学期的学习,你一定学会了几种进行科学探究方法,请写出其中你所知道的两种科学探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_____________部分,前者由_________(生产者)_________(消费者)和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组成;后者由阳光、空气和水等组成。

              (4)玻片标本分为装片、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种。

            • 7.

              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小烧杯。分析并回答问题。

              (1)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见钟罩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通过玉米叶片上的_____________散失出来的。

              (2)将装置内0点至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图。分析0点到6点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内植物主要进行_____________作用。

              (3)若在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来探究“玉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_____________(明亮、黑暗)的环境中。

              (4)若用装置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往A组小烧杯内加入30m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B组)装置中的小烧杯内应加入_____________。

              将两组实验后的玉米叶片摘下,放在盛有_____________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_____________组中的叶片变蓝,说明光合作用还制造了_____________。

            • 8.

              某学校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索“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时,将两个同样大小的水槽分成A、B两组:分别放人2000ml河水、10只同一批的小蝌蚪;A组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B组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如下:


              问题:

              (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单的语言总结实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分成A、B两个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白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结果说明了甲状腺激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 9. 这是一位同学写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金字,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问题:______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假设:______影响鼠妇的生活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和______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______的鼠妇,静置2分钟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黑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5)结论: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__的环境中生活.

            • 10.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问题: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假设:光影响鼠妇的生活。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等的鼠妇,静置2分钟。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5)结论:_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           的环境中生活。

              请问:①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②实验结束后,你怎么处理鼠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