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太阳发出的可见光为白光,可分为多种单色光。这些单色光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否一致呢?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覆盖在盆栽金盏菊上(植物只能接受与薄膜颜色相同的光),然后给予充足的光照。两周后测量叶片长度和宽度,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红光 橙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叶长度
              平均值
              (cm)
              初始值 7.2 7.3 7.2 7.3 7.3 7.3
              二周后 7.8 7.8 7.4 7.2 8.1 8.1
              增加值 0.6 0.5 0.2 -0.1 0.8 0.8
              叶宽度
              平均值
              (cm)
              初始值 1.9 1.9 2.0 2.0 2.0 1.9
              二周后 2.1 2.1 2.0 1.9 2.3 2.3
              增加值 0.2 0.2 0 -0.1 0.3 0.4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 ;叶片的生长情况能反映其 ______ 作用的强弱。
              (2)由表可知,对植物生长促进效果最显著的是 ______ 光,而没有促进效果的是 ______ 光。
              (3)如遇到连续阴雨天,为了提高温室大棚作物产量,通常需要进行补光,一般采用白光而非单色光,原因是 ______ 。
            • 2.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不断实验探索的结果,下面是几位科学家的研究。请从以下题目I、II中任选一题作答。
              题目I 题目II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做了如下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①所示。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如图②所示。

              请分析实验回答问题:
              (1)水绵的叶绿体呈 ______ 状,便于观察。
              (2)本实验要观察好氧细菌的分布情况,必需借助于 ______ 这一实验器材。
              (3)好氧细菌向叶绿体上有关的部位集中,说明该部位产生了较多的 ______ 。
              (4)能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______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______ 。
              193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尼尔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发现,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H2S和CO2,同时释放S,即:
              CO2+H2S光¯有机物+S
              (1)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______ 。
              (2)对比细菌光合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推测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O2可能来源于 ______ 。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3)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______ 。
              (4)实验可以证明O2来源于 ______ 。产生的O2可用于生物的 ______ 作用。
            • 3.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选取了某生长旺盛的植株,该植株上有白斑叶片(1片叶上有部分是白色的,有部分是绿色的,白色部分没有叶绿体),现将该植株进行如下处理: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斑的叶片(如图),A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的,B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主叶脉的C点处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数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2)将该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的区域是 ______ (填字母)。
              (3)D区和E区形成对照的变量是 ______ 。
              (4)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 ______ 区进行对照(填字母)。
              (5)若设置A区和D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 ______ 。
              (6)由B区的情况联想到,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 (任答一点)。
              (7)植物体在进行下列生理活动时,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______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水分的吸收与运输  ⑤无机盐的运输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 4.
              如图一是利用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图二是大豆在25℃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利用图一所示装置可以同时进行两组对照实验,这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 ______ 。实验步骤是:①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______ ;
              ②将装置放在光下照射6小时,摘下A、B、C三片叶,去掉C叶上的黑纸片,做好标记后将三片叶先脱色后漂洗,再滴加碘液;③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在步骤②中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是否合成某种物质,该物质的名称及在叶肉细胞中合成的场所分别是 ______ 。
              (2)根据图二分析,光照强度最适宜的范围是 ______ µmol•m-2•s-1;光照强度过高光合作用反而下降的原因是大豆的 ______ 过强,叶片的部分 ______ 关闭,光合作用需要的某种原料供应不足。
            • 5.
              某研究性学校小组利用植物光合测定装置(如图甲,测定仪的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装置运行后,仪器气路管道中的气体流速满足正常测定的需求),以二氧化碳分析仪中测定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为指标进行实验,研究了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的是 ______ 。之后应将上述装置置于适宜强度的光照下,测定相同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 ______ 。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度下重复以上步骤,结果如图乙所示。则15℃时光照1小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量是 ______ mg.上述条件下,最有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温度是 ______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 ______ 。
              (3)影响此实验的因素除温度外还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等。
            • 6.

              如图所示是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     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________。

              (2)     小芳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与冷光灯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0

              25

              10

              5

              (3)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利用乙装置研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为防止光合作用干扰,应对该装置进行________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 7.

              为探究某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蓝蓝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


              ①将甲、乙两装置(如图)暗处理两天;其中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②将两装置移至光下两小时;

              ③摘取叶片A、B进行水浴加热;

              ④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

              (1)据甲、乙两装置可知,蓝蓝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两天,目的是为了把叶片中原有的_________消耗掉。

              (3)步骤②将两装置移至光下两小时是为了让叶片充分进行______________作用。

              (4)步骤③,装酒精的是________(大烧杯或小烧杯),加热后,酒精逐渐变为_____色。(5)步骤④中滴加的试剂是碘液,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滴加后,只  有叶片[__](填A或B)变蓝色,该结果表明:______(填甲或乙)装置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探究的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

            • 8.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做了如下实验:
              (一)材料:绿色植物(叶片细胞间的空气被抽去);三只规格相同的烧杯,分别命名为A、B、C;100瓦的电灯;凉开水(二氧化碳气体被排除);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钠溶液(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二)步骤:
              ①烧杯A、B中各放入50mL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钠溶液,烧杯C中放入 ______ mL凉开水.
              ②烧杯B、C中各放入一片同种植物的大小相似的叶子.
              ③将三支烧杯都用橡皮塞塞紧,并将它们一起放到灯光下照射,大约5分钟后观察三个烧杯中有无气泡产生.
              (三)实验结果:
              编号 实验现象 依据
              烧杯A(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钠溶液) 无气泡 CO2气体微溶于水,无明显气泡
              烧杯B(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钠溶液+叶片) 有气泡,叶片上浮
              烧杯C(凉开水+叶片)
              请根据实验回答:
              (1)烧杯C中放入 ______ mL凉开水.
              (2)烧杯B中的气泡最可能是 ______ (气体).
              (3)你预测烧杯C中的叶片会 ______ (选填“上浮”“下沉”或“不动”),为什么? ______ .
              (4)对比烧杯B与烧杯C可以得出结论是: ______ .
            • 9.

              生物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______内进行。

              (2)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


              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②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①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_____,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______。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______,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 10.
              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该装置放在20℃的恒温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以 ______ 释放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
              (2)用这一方法测量光合作用速率,比实际的光合速率要 ______ (填“高”或“低”)
              (3)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设计“证明温度降为10℃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