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是小明同学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这一问题设计的一个实验方案。 请你协助小明完善该实验方案:
              实验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约15cm)、5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1)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
              (2)作出的假设是: ______
              (3)实验步骤:
              ①分别用滴管在竹筒的两端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
              ②将5只蚂蚁等距离放在浓糖水与清水之间,如图所示。
              ③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4)按实验设计的步骤完成实验。
              (5)实验现象的预测和分析:
              ①如果蚂蚁爬向淸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爱吃甜食。
              ②如果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______ 。
              (6)把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跟同学交流,最后把蚂蚁放回大自然。
              以上实验设计中清水对浓糖水起 ______ 作用,为了使以上实验设计更具有科学性,需要补充的环节是: ______ 。
            • 2.
              某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之类的含糖食物,于是设计了如图“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

              材料用具:蚂蚁数只,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糖水、清水各一小杯
              实验步骤: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假设是 ______ 。
              (2)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
              (3)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 ______ 的棉花团处聚集,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4)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 ______ 。
              A.设置重复组B.求平均值C.设置对照组D.排除无关量组
              (5)请你在空白处,设计一个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表格。
            • 3.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它们可以靠动作、声音和气味等进行信息传递.那么蚂蚁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下面是某同学对蚂蚁通讯的探究实验,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2)作出假设: ______
              (3)实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命名为BC、BA)连接起来(如图).
              ②现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行为.
              ③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4)实验分析
              步骤①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
              步骤②观察到蚂蚁的行为是 ______
              步骤③观察到蚂蚁的行为是 ______
              (5)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______ 进行通讯.
              (6)本实验在移动“桥”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移动的原因是 ______
              (7)实验拓展:请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 ______
            • 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
              (2)本实验的假设是 ______
              (3)本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4)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______
              (5)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
            • 5.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______
              (2)本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______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
            • 6. 明明是个很爱观察的孩子,一次,明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
              A.观察思考后,明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等.
              C.明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盒子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盒子内,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明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实验中,必须设置 ______ 实验,实验中的少许盐和少许糖是实验中的 ______
              (2)明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 ______
              (3)明明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______
            • 7.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他们在离蚁穴合适的地方放置了一些面包屑.不久发现蚁穴中出来几只蚂蚁,很快找到了面包屑.这时他们把一些碎纸片铺在食物和蚁穴之间让蚂蚁返回蚁穴从纸上爬过,接着,他把这些蚂蚁爬过的纸片摆放到没有面包屑的一侧,结果发现,工蚁只能在纸片上来回爬动,却找不到面包屑.当他们把纸片摆回到原位置时,工蚁则沿着纸片爬行,很快找到面包屑.
              (1)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______ 行为的动物.
              (2)蚂蚁在分类上是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______ 类.
              (3)让蚂蚁爬过纸片的目的是 ______
              (4)该同学移动蚂蚁爬过的纸片的目的是 ______
              (5)本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
            • 8.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它们可以靠动作、声音和气味等进行信息传递.那么蚂蚁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下面是某同学对蚂蚁通讯的探究实验,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2)作出假设: ______ .
              (3)实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命名为BC、BA)连接起来(如图).
              ②现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行为.
              ③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4)实验分析
              步骤①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 .
              步骤②观察到蚂蚁的行为是 ______ .
              步骤③观察到蚂蚁的行为是 ______ .
              (5)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______ 进行通讯.
              (6)本实验在移动“桥”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移动的原因是 ______ .
              (7)实验拓展:请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 ______ .
            • 9.
              (1)请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了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①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请写出:蚂蚁的喜欢吃 ______ 食;
              ②蚂蚁之间靠 ______ 传递信息,当一只侦察蚁发现食物时会向其他伙伴做出的行动,蚂蚁的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 ______ 行为.
              (2)阅读下面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明看到了一群蚂蚁,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B.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可能爱吃软的食物,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①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是 ______ ;作出假设是 ______ ;设计实验是 ______ ;完成实验是 ______ ;得出结论是 ______ ;表达交流是 ______ .(填序号)
              ②探究的第一步是要对事物作详细的 ______ 然后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 ______ ,尝试对问题的答案提出 ______ .
              ③小明设计实验的变量 ______ .
              ④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 ______ .
              ⑤小明在F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______ .
            • 10.
              明明是个很爱观察的孩子,一次,明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
              A.观察思考后,明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等.
              C.明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盒子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盒子内,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明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实验中,必须设置 ______ 实验,实验中的少许盐和少许糖是实验中的 ______ .
              (2)明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 ______ .
              (3)明明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