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庆云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盛产粮、棉、水果、蔬菜,已形成枣、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是山东省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金丝小枣集中产区。 据不完全统计,植物50科100余种,鸟类10科22种,农副产品主要有:金丝小枣、大叶香菜(芫荽)、香菇、肉鸡、肉兔等;金丝小枣作为庆云特产。其中金丝小枣具有皮薄肉厚、味美香甜、营养丰富等特点,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享有“鲜荷连水碧,小枣射云红”的美誉。1993年兴建的庆云水库属全国中型平原水库,占地面积5000亩,年调蓄能力3000多万立方米,中心岛上多种候鸟栖息,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材料二: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肉鸡产生的过程,绘制了如图1的图示:

              材料三: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庆云县境内存在的部分生物仿照生物进化树列出了它们的进化的“先后顺序”,如图2:
              (1)资料一中的划线部分体现了 ______ 的多样性,严务水库中心岛上多种候鸟栖息,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 价值;长期以来枣农利用枣树根易生根蘖的特性,在金丝小枣的繁殖的时候主要依靠根生苗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______ 生殖。
              (2)资料二中表示的肉鸡的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家鸡体内含有的全部基因被称为肉鸡的 ______ 。
              (3)由材料三图示可以看出,[C]与鸟类都起源于古代的 ______ ,现在的[C]与鸟类存在很大差别,这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结果。
              (4)写出材料三图示中[D]代表的动物类群: ______ ,该动物类群的发育属于 ______ 发育。
            • 2.
              将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基本相似的三只青蛙分别编号为甲、乙、丙,把甲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表面涂上一层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注意不要堵塞鼻孔;同样将乙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只将身体一侧的皮肤表面涂上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丙青蛙不做任何处理,将三只青蛙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观察其口腔张合的速度(即呼吸频率)。
              (1)用箭头表示甲、乙、丙三只青蛙呼吸快慢的顺序 ______ 。
              (2)丙青蛙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______ 。
              (3)实验用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相似的三只青蛙的原因是 ______ 。
              (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青蛙用 ______ 呼吸,用 ______ 辅助呼吸。
              (5)青蛙的受精方式是 ______ ,发育过程属于 ______ 。
              (6)青蛙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从其生殖发育过程看,主要原因是 ______ 。
              (7)实验结束后,你认为如何处理这三只青蛙比较合适 ______ 。
            • 3.
              以下是某兴趣小组探究蜗牛行为的实验过程,分析后回答问题:
              取一托盘,洒上水,在盘内放些白菜叶,将一只活的蜗牛放在距离蜗牛约1厘米处,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其中一对大触角的顶端长着眼。走动时两对触角总是伸展开来,慢慢的活动,如果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用木棍触碰蜗牛的腹足,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不再前行。
              (1)蜗牛遇到障碍会绕行的行为是一个 ______ 、 ______ 的动态过程。离不开它的 ______ 器官和 ______ 器官。
              (2)用木棍刺激蜗牛的腹足,它会缩回壳内不再前行的行为,是在蜗牛 ______ 系统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3)用木棍刺激蜗牛的腹足,它会缩回壳内不再前行的行为,从不同行为的特点上分应属于 ______ 行为,从获得途径分应属于 ______ 行为。
              (4)蜗牛的行为都是适应 ______ 而产生的,对蜗牛的 ______ 生存和延续有重要的作用。
            • 4.
              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鱼类离开水后不能进行呼吸的原因而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备20条大小以及生理状态都相近的活鲫鱼,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将甲组全部放入清水中,发现所有鲫鱼的鳃都是由5对鳃片构成的,在水中5对鳃片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分离.另外,鲫鱼的每一个鳃片主要是由大量很细的鳃丝组成,而每一根鳃丝又是由许多更小的鳃小片构成.鳃小片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用来进行气体交换.
              ③乙组全部从水中捞起,发现鳃小片离开水就会相互粘连在一起,5对鳃片也会互相粘连.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 ______ ,该实验的实验组是 ______ 组,对照组是 ______ 组.
              (2)根据上述现象可知:鱼离开水后, ______ ,阻碍了鱼的气体交换过程,使鱼窒息而死亡,所以鱼儿离不开水.
            • 5.
              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某小组同学正在讨论探究计划,甲同学:只要仔细看各个鱼鳍的动作,保证能看出各个鳍的作用。乙同学:要想知道尾鳍的作用,只要把尾鳍剪掉,看鱼有什么失常表现。丙同学:剪掉鱼鳍的方法太残忍,可以制作鱼的模型来做实验。请你根据科学实验的原则与方法参与讨论并进行实验。
              ①在同时有活体和模型可供选用的情况下,你应首选 ______ 作为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才更为可靠。
              ②你认为甲同学提出的研究方法叫做 ______ 法; ______ 同学提出的方法是模拟实验法。
              ③乙同学的实验方案有什么不足之处。答: ______
              ④你与乙同学根据完善后的方案进行了多次实验;观察到鱼被剪掉尾鳍后的失常表现,这些失常表现说明:尾鳍的作用是 ______ 。
            • 6.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某同学提出“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气吗?”他设计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作出假设: ______ .
              (2)当水质、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甲、乙两实验能否形成对照? ______ .
              (3)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孑孓衰弱或死亡,乙中的孑孓正常生活.你认为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 ______ .
              (4)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 7.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禽畜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是否喜湿润的土壤呢?李凡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他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润土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润土中蚯蚓的数量,其统计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统计次数 1 2 3 4 5
              湿润土中(条) 4 7 12 16 20
              干土中(条) 4 3 2 1 0
              (1)该实验可以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 ______ 土壤环境中.
              (2)该对照实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 ______ .
              (3)除了上述因素影响蚯蚓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生活,请你说出其中两个: ______ 、 ______ .
              (4)蚯蚓是生态系统的 ______ 者,它能把有机废物转变为无机物.
            • 8.

              图1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上有10X和40X两个物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我们应该选用哪个物镜?                        

              (3)图2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你认为[2]是              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4)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的流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