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学作品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当冰冷与温暖相遇    ①《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播出后,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5分。
                  ②这个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档介绍国宝的文博类节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宝藏》在用“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③在节目中,既有全国九大博物馆的馆长前来坐镇,也有一众明星嘉宾担当“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故事。此外,节目还以文物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在明星演绎宝物的前世故事之余,邀请画家、志愿者等亲临节目现场讲述宝藏的“今生”。各种嘉宾的联合演绎和诠释使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就像节目的宣传词那样,文物也变得“活”了起来。
                  ④在第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国宝守护人”当属梁家辉先生。
                  ⑤1982年,24岁的梁家辉每天从西苑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故宫,拍《垂帘听政》。电影里,一身龙袍的梁家辉(饰演咸丰帝)站在太和殿外的城墙上,月色晕染着故宫的轮廓,也投映出清王朝末日的凄清剪影。
                  ⑥“我那个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就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⑦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⑧梁家辉那天所悟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共同的感慨。穿上戏服的梁家辉一眼便窥探到了前朝旧事,而“月”在这里似乎也成了一个亘古共通的符号和意象。
                  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文化即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河里,桨声灯影、横斜月色、巍然肃静的故宫城墙和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沉淀在一起,而人却生生不息,隔着旧时月色与传统文化遥相对望,一起构成了时代的记忆。
                  ⑩在文物的“今生”故事里,有一位嘉宾也姓梁。他叫梁金生,是一位典型的“故宫人”。
              ⑪69岁的梁金生在故宫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其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均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可谓是家学渊源。在石鼓南迁的过程中,梁金生的爷爷、奶奶和哥哥随文物去了台湾,从此一家人分隔两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团圆。而梁金生兄弟姐妹五人的名字,也分别取自南迁路上的地名,是一代故宫人引以为傲的印记。
              ⑫1933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热河,窥伺华北。考虑到故宫等机构保藏的文物有被焚毁或劫掠的可能,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尽快将故宫文物南迁,以策安全的意见。
              ⑬一番周折后,国民政府终于批准。自1933年初到1949年元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其间经历了战乱、流寇、火灾、车祸,上百万件的文物却无一丢失。
              ⑭《国家宝藏》正是基于此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石鼓和守护石鼓安然迁徙的梁家三代故宫人的故事。它将人物的悲欢离合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以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为主线,于不动声色之间勾勒出氤氲苦难和乡愁之下的,故宫人的坚守之姿。
              在《国家宝藏》里,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关于“人”与“传承”的故事
              ⑯在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讲解员里,古稀之年的王佐诗老人已经在故宫志愿工作了11年,为游客志愿讲解了1100多个小时。
              ⑰曾任飞机发动机修理师的闵莉华说,她希望自己四岁的外孙女长大后能继续在故宫当志愿者。
              ⑱故宫文物,薪火相传,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⑲观众看完节目,无不被“国之重器”惊艳,但更让人们感动的,其实是精雕细琢、妙笔生花的古代艺术家,是筚路蓝缕、坚守岗位的数代故宫人,还有那些不求回报、助力于文化传承的志愿者们。
              ⑳国之重器,本性凉。因为人,才更有温度。
              (摘自知著网,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2)第⑮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当冰冷与温暖相遇”的理解。
              (4)仿照第⑱段加点词语造句。
              故宫文物,薪火相传,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______ 之美,不仅美在 ______ ,更美在 ______ ,美在 ______ 。
              (5)国宝是时光凝练的传奇,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代代守护与传承。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 2.
              阅读《水边的文字屋》,回答下列各题。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放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的盖,不停地推到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桑我在这个世界里碰的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 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1)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②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3)第⑪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4)冰心的文字屋明丽典雅,晶莹剔透,闪耀着爱与美的光辉;沈从文的文字屋,古朴厚实,如诗如画,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5)联系全文看,“文字屋”具体指什么?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文字屋”在文中是指作者用文字建造精神的家,即自己创作的作品。“水边的文字屋”既点明作者生活在水乡,又说明作品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乡生活,有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 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亲身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所以,油菜花在本质上便是属于故乡、属于乡土的。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 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2017年04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②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 4.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毕淑敏
                  ①天堂湾在南极,是三面为巨型冰山环伺的海湾,冰山像巨型蓝宝,折射七彩阳光,深邃神秘。
                  ②我半仰头,极目眺望。南极冰山已修炼成自然界中最纯净的固体,浩瀚巍峨,昂然高耸至天之尽头,无际无涯。极远方连绵不断的冰山,给人无以言说的震慑感。冰山,统一单调,除了令人窒息的惨白色,没有一丝色彩装点其上。它严酷壮烈,无声地烈焰般喷射着拒人千万里的森冷。它屹立在寻常人等所有的想象之外,以顶天立地的旷世遗存,统摄我们卑微的灵魂。
                  ③专家说,请大家放下手机和相机,谁都不要说话,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倾听南极的声音。
                  ④我先是听到了呼吸声,自己的,别人的。然后听到了心跳声,自己的。在熟悉了这两种属于人类的声音并把它们暂且放到一边之后,我听到了南极独有的声响。洋面之下,目光看不见的地方,有企鹅滑动水波的流畅浊音。洋流觥筹交错,在相互摩擦时发生水乳交汇般的滑腻声。突然,我听到一声极短促极细微的尖细呢喃声。
                  ⑤我以为是错觉。万籁俱静易让人产生幻听。无意中睁开眼,看到极地专家。他好像知我疑问,肯定地点点头,以证明在此刻,确有极微弱的颤音依稀发生。
                  ⑥冲锋艇此刻正位于布朗断崖之下。它高达745米,陡直壁立,几乎可说直上直下。濒临天堂湾这一侧岩石,有锈黄色和碧绿色的淋漓之痕,在黝黑底色映衬下,甚为夺目。无数海鸟在岩峰盘旋飞舞。
                  ⑦什么声音?我忍不住轻声问,怕它稍纵即逝,我将永无答案。
                  ⑧是刚刚孵化出来的蓝眼鸬鹚宝宝在呼唤父母,恳请喂食……专家悄声解说。
                  ⑨我赶紧用望远镜朝岩壁看去。那声音细若游丝,我以为蓝眼鸬鹚是画眉般的小禽,却不料在峭壁如削的布朗断崖上,两只体长约半米大的鸟,正在哺喂一只小小幼雏。亲鸟背部皆为黑色,脖子、胸部至腹部披有白色羽毛。它们可能刚从冰海中潜泳后飞回家,羽毛湿透未干,似乎还有水滴溅落。它名叫“蓝眼鸬鹚”,双眼突出裸露,呈明媚亮蓝色,在略显橘色的鼻部映衬下,艳丽醒目。它们英勇地把巢筑在高陡岩壁上,下方百米处,海水荡漾。
                  ⑩我分不清正在喂雏的亲鸟是雄还是雌,只见它大张着喙,耐心等着小小雏鸟把嘴探入自己咽部,来啄食亲鸟口腔内已经半消化的食物……雏鸟在吞咽间隔,偶尔撒娇鸣叫,索求更多哺喂,恰被我等听到……
              ⑪人们渐渐从静默中醒来,神色庄重,似有万千感触不可言说。短暂的南极静默,会在今后漫长岁月中,被人们反复咀嚼回味。
              ⑫天堂,第一是安静。
              ⑬人间太喧嚣了。 我们已经忘却了露水凝结的声音,花蕊伸展腰肢的声音,青风吹皱春水的声音,蚯蚓翻地促织寒鸣的声音……有的只是键盘滴答、短信提示、公交报站、银行医院排号点名,当然还有上司训导、同侪寒暄、不明就里的谣传、歇斯底里的哭泣与嘶喊……各种人工制造的声浪,无时无刻不在围剿撕扯着我们的耳鼓,让人心烦意乱纸醉金迷。
              ⑭聂鲁达的诗陡地浮上脑海。
              ⑮“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⑯那么现在,让我再次重复这箴言似的感叹---“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来源:文汇报 2018年1月1日)(1)阅读全文,概括天堂湾的特点。
              (2)作者第⑨⑩段对蓝眼鸬鹚喂食幼雏场景的刻画,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赏析第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4)本文以聂鲁达的诗结尾有什么好处?
              (5)你喜欢安静吗?请写出你的观点和认识。
            • 5.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⑦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⑧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⑨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⑩“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1)怎样理解题目中的“田园”?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3)写出你对第⑥段加点语句的理解。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 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4)文中引用陶渊明的《饮酒》,有什么作用?
              (5)试从写作手法或语言特点方面对本文进行简要赏析。
            • 6.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每朵花都有结果的心
              夏夜空
                  ①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然而,秋天的收获却是来自于春天的花开。
                  ②那年,父亲在老家的院子里种下一棵苹果树,我听说是苹果树,眼前立刻闪现出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又大又红又脆的大苹果。我问父亲是不是以后我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就能摘到苹果吃了?父亲乐呵呵的笑着说:是的。
                  ③父亲的回答让我对那棵苹果树充满了无限期待。一晃就到了第二年春天,苹果树果然开花了,那满树的花朵。可等到繁花落尽,我却失望地发现,满树的花朵竟然只留下稀稀落落十几个果子,而且那些果子没过几日便也在枝头萎缩,最后全都落了下来。那时我们一家人才知道因为气候和土壤的原因,我们老家并不适合栽种苹果树,所以即便是开了花,也只会结收获不了的果实。
                  ④虽然那棵苹果树结不了果,但是之后的每年春天,它满树的花依然,父亲和我们依然喜欢那棵苹果树,大家都认为就算结不了果,能看到满树的花也蛮好的。
                  ⑤于是,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我们都会高兴的欣赏苹果树的儿,一次我信口开河地说:这树又结不了果,还每年都开什么花呀!父亲听了,沉思良久后说:每一朵花其实都有一颗结果的心,纵然是结不了果,它们每年还是要开花的,因为只有开了花才有结果的希望,如果连花都不能开了,那就连一点结果的希望都没有了。
                  ⑥父亲的话让我一夜辗转,是的啊,每一朵花都有结果的心,就算明知结不了果,那花也会开得很美丽,可贵的正是--它们没有因为看不到结果的希望,就连花都懒得开了呀!
                  ⑦每一朵花都有一颗结果的心。父亲充满哲理的话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鞭策着我,伴我长大。在我人生的数十个年轮里,我曾经不断地咀嚼着这句话的深意,慢慢咀嚼出了,从而使我学会了尊重,尊重每一朵花开,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人们。因为我心里懂得,每一朵花都有结果的心即使最后没有结出想要的果实,但也不能否认花开的美丽,不能否认曾经的努力
              (选自2017年2月《思维与智慧》)(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A.因为气候和土壤的原因,我们老家并不适合栽种苹果树,所以老家院子的苹果树从未结过哪怕一个不成器的苹果。
              B.这篇散文写的是一颗不结果却坚持每年开花的苹果树给作者一家带来了喜悦,同时也让作者获得了人生启示。
              C.散文第⑤自然段“我信口开河地说:这树又结不了果,还每年都开什么花呀!”一句“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对这棵只开花不结果的苹果树产生了嫌弃心理。
              D.散文第⑦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2)文中多次写到“花朵开得缤纷热烈”,请问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3)苹果树又结不了果,为什么每年都开花?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别样的芬芳”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刘家峡绿波
                  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时,便立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一条大坝拦腰一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而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 那本是夹泥带沙,色灰且黄的河水;那本是在山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一汪百多平方公里的碧波。 我立即想起朱自清写梅雨潭的那篇《绿》来。 他说:“那醉人的绿 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而闻名于世的大河,也 会变成一张绿荷叶。  水面是极广的: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  我挺身船头,真不知该怎样遐想。
                  我想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 沉沉的,看不到河底,而且几尺深以下就看不进去,反 正下面都是绿。  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色,那是薄薄的一层,只有一笔或一刷的功底。  我们看惯了树木的绿色,那也只不过是一叶、一团或一片的绿意。  而这是深深的一 库啊,这偌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子。 大湖是极静的,整个水面只有些微的波,像一面正在晃动的镜子,又像一块正在抖动的绿 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  船头上那白色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又倏地落入水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水沟,刚被犁开,随即又悄然拢合,平滑无痕。  好固执的绿啊。
                  这个大湖是长的,约有六十五公里,但却不算宽,一般宽处只有二三公里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 一路走着,我俯身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面,看着湖中山的倒影,一种美的享受涌上心头。 山是拔水而出的,更确切点,是水漫到半山的。 因此,那些石山,像柱,像笋,像屏,插列两岸,有的地方陡立的石壁,则是竖在水中的一堵高墙。 因为水的深绿,那 倒影也不像在别处那样单薄与轻飘,而是一溜庄重的轮廓,使人想起夕阳中的古城。 我知 道,这水面的高度是海拔一千七百多米。 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这个库就是一个人们在半空中接住天水而造的湖,也就是说,我们现时正坐看半空水上游呢。  我国幅员辽阔,人工的库、湖何止万千,刘家峡水库无论从高度、从规模,都首屈一指。  那黄河本是在西北高原上横行惯了的,她从天上飞来,一下子被锁在这里,她沉落了身上的泥沙,积蓄着力量,磨炼着性格,增加着修养,贮就了这汪沉沉的绿。 船在库内航行,不时见两边的山坡上探下一根根的粗管子,像巨龙吸水,头一直埋在湖里,那是正修着的扬水工程。  不久,这绿水将越过高山,去灌溉戈壁,去滋润沙漠。  当我弃舟登岸,立身坝顶时,库外却是另一种景象。 一排有九层楼高的电厂厂房,倚着大坝横 骑在水头上。 绿水从这厂房里出来后,瞬即成为一股急喷狂涌的雪浪,冲着、撞着向山下 奔去,她被解放了,她完成任务了,她刚才在那厂房里已将自己内涵的力转化为电。 大坝 外,铁塔上的高压线正向山那边穿去,像许多一齐射出的箭。 她带着热能,东至冀中平原,西到青海高原,北至腾格里沙漠,南到川陕。
                   刘家峡啊,你这一湖绿色定会染绿西北,染绿全国!
              (有删改)
              在阅读课上,你和好友晓琪一起读了梁衡的《刘家峡绿波》。
              (1)晓琪提出自己的疑问:文中一直称刘家峡水库为“她”,结尾却变为“你”,这是什么原 因?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晓琪解答这个问题。 
              (2)你打算向其他同学推荐这篇文章,请把你的推荐语写下来。 
              写作提示:
              ①可从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来谈;
              ②请避开第(1)题所涉 及的人称角度;③不少于 100 字。
            • 8.
              在阳光里打盹
              亚亚    ①阳光移步到了窗台,越来越暖和了,仿佛一盆炭火渐次移到跟前。寒冷、阴晦的冬天被这阳光一掌就推出去了。坐在阳光下,阳光仿佛熨着打皱了的心思。心绪蔓延,犹如萋萋春草;也可以歇歇,打打盹。阳光是慈祥的,没有什么比冬天的阳光更让人觉得温暖,更能让人卸下警惕的藩篱。冷风是可怕的,冷雨也让人心烦,唯有冬天的阳光让人可以把疲惫、沉重暂且放下,在阳光里安详地打盹,然后再上路。
                 ②某日午时,推开办公室的门,我一下被眼前的景象感动了。我的同事安详地打着盹,阳光温暖、静谧地包围着他。我蹑手蹑脚,不敢有一丝打搅。我们都太需要让心灵停歇了。在寒冷的冬天我们需要阳光照彻。
                  ③我母亲说过,冬天的阳光是件棉袄。那时,当寒冷的冬天在我们那个村庄无遮无拦时,母亲就会挥挥手说,去日头里晒晒,比穿件棉袄强,在屋里会冷到心里去。
                  ④母亲的感受是准确的,她明白心冷才是真正的冷。我和弟妹们都会跑到背风的墙根下,那里阳光总是暖和的,蹲在那里仿佛蹲坐在火盆旁。村庄里许多人都会交替着来到墙根下晒太阳,大伙仿佛聚集了一股力量,然后精神抖擞起来。寒冬的阳光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抚摩着墙根下的每个人,在冬日阳光的安抚下,我们才能看见那一双双安定的目光。我们常常见到生义还有保耕等几位老人坐在阳光里打盹,阳光静静地披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一脸的安详,恬静、满足得仿佛一个孩子。那时,我就感受到了寒冬里阳光的慈祥与有力。
                  ⑤我相信寒冬一定不仅侵袭着我们的身躯。那天,朋友说,她那里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雨了,好几天没见到阳光了,心情烦躁死了,什么也干不成,什么也不想干。她是个有思想的人,但现在寒冬打蔫了她。然而,几天后一个中午,她兴奋地告诉我,她那里出太阳了,阳光明晃晃的,使人心情舒适。她说好久没有这样舒适过了。她的声音明亮,一扫往日的疲惫与颓累。她说寒冬里的阳光真好,这阳光是上苍的恩赐,只有阳光会这样慷慨与无私,也只有阳光会这样温情地眷顾世间的一切,不管你多么贫穷多少失意。
                 ⑥我被她的话击着,长久地思索着。我记得美国作家梭罗说过,不管你多么贫穷,阳光一样照耀着你的窗户。他说,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我读着这些时,一直被感动着。现在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⑦我的同事从阳光里醒来,精神倍增。 他搓搓手,说,现在很想干点什么了,多么好的阳光呀,不干点事情都对不住这大好光阴了。他摊开宽大的手掌,笑得异常灿烂。
                  ⑧我被那一脸的灿烂深深地感染着。
                  ⑨我想,冬日里的阳光一定会让许多东西苏醒。
              (1)题目以“在阳光里打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作者围绕“冬日里的阳光”写了哪些故事?通读全文概括回答。
              (3)赏析语言。
              ①赏析第①段“寒冷、阴晦的冬天被这阳光一掌就出去了”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搓搓手,说,现在很想干点什么了,多么好的阳光呀,不干点事情都对不住这大好光阴了。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致大海
              冯骥才
                  ①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②我病了,没去成。十点钟整,这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本来心里潦乱又沉重,但渐渐的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廓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那些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眼前。
                  ③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⑤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⑦您一听果然笑了,而且抓着这个笑话不放,您说:“我看不见。”
                  ⑧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本来我想逗您乐,却被您逗得乐不可支。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⑪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说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⑫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养有精神。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吉祥话。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⑬您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没等我说,您又进一步说道,“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领导的工资也是人民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⑭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您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⑮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对人们依然始终紧拥不弃,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无限美好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⑯我想到一件更远的事。
              ⑰那天是您和吴先生金婚的纪念日。我和几位文友去看您。聊天时,没等我们问您就自动讲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说话时您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后来您话锋一转,忽问我:“冯骥才,你怎么结的婚?”
              ⑱我说:“我还不如您哪。我是‘文革’高潮时结的婚!”我说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只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结婚那天,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
              ⑲我想我说完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 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⑳您的话使我出其不意,一下子,您把我的目光从一片荆棘的困扰中引向一片大海。
              ㉑德彪西的《大海》全是画面:狂风掀起的水雾与低垂的阴云融成一片;雪色的排天大浪迸溅出的全是它晶莹透明的水珠。一束夕照射入它蓝幽幽的深处,加倍反映出夺目的光芒。瞬息间,整个世界全是细密的迷人的柔情的微波。
              ㉒大海中从无云影,只有阳光。这因为,它不曾有过瞬息的静止;它永远跃动不已的是那hào  hàn ______
              ______ 又坦荡的生命。这也正是您的海。我心里的您!
              注:冯骥才:作家,文化学者
              (1)在第㉒段的横线上很据拼音写出汉字。
              hào  hàn ______
              (2)第②段加点词语“”用得好,因为 ______
              (3)本文回忆了作者和冰心交往的几件事,请细读文本,填写下表。
              事件 冰心形象
              冰心与给她电话的“我”开玩笑 有童心,机敏,率真,亲切
              (4)下列与第⑲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永远要感恩生活。
              B.年轻时没有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
              C.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D.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5)本文的首尾都谈到了音乐家德彪西的作品《大海》,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6)请简析本文标题“致大海”的含义。
            • 10.
              散文阅读
              一颗糖,一世暖
              张君燕
                  ①小时候,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小伙伴们围在一起,从攥紧的手心里取出一颗糖,小心翼翼地撕开糖纸,慢慢地将糖放进口中,瞬间,那甜便可以蔓延开来,在稚嫩的脸上妖娆绽放。
                  ②每每此时,小颜只是远远地望着我们,不肯靠近,却也不舍得离开。直到他的母亲恶狠狠地喊着他的名字,小颜才恋恋不舍地拿起镰刀,迈开细长的双腿到后山去割猪草。小颜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他买过一颗糖,甚至有时连饭都不给他吃。
                  ③有次放学,我和小颜结伴回家。我从兜里掏出一颗糖,即将入口的时候,却在眼角的余光中留意到了小颜眼神中的渴望,我轻轻咬下半块糖,把剩下的半块递给小颜。小颜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亮晶晶的光,满脸的天真和烂漫。
                  ④也许是因为半块糖的缘故,小颜和我成了最好的伙伴。小颜长得瘦弱,又总是沉默不语,便时有调皮的同学欺负他。可无论同学们如何欺负,小颜总是默默承受。然而有一次,小颜却和别人打了起来。高年级的同学知道我口袋里有糖,就把我堵在回家的路上。“放她走!”一直沉默的小颜突然开口道。那些同学根本没有把小颜放在眼里,便和他扭打起来。平时看似柔弱的小颜此时却爆发出了超强的力量, 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闪转腾挪,火焰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他们最终落荒而逃。 
                  ⑤而在家里,小颜永远都是逆来顺受的样子,无论母亲如何打骂。后来小颜考上外地的大学,才结束了不堪回首的时光。我们都替小颜庆幸,觉得在苦难里浸泡的他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小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毕竟,这里没有任何让他留恋的东西。
                  ⑥没想到,毕业之后的小颜竟然回来了!他放弃了外面条件优厚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家乡。工作之余,小颜悉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给她做各种好吃的饭菜,给她换上新衣服,推着她在阳光晴好的小路上散步。仿佛幼时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在他面前的是视他如宝的亲生母亲。
                  ⑦坐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我提出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你从来没有恨过你的继母吗?”小颜轻轻地笑了:“没有,从来没有。其实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和爸爸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而且她始终坚持没有让我辍学。就像你当初给我的半块糖,那份甜,氤氲了我的整个童年。在生活里,她也给了我一颗糖,那一点点甜,化作了温暖我一辈子的暖。”
                  ⑧突然想起小时候吃糖的情景,我们把糖含在嘴里,就那么任糖在嘴里慢慢融化,直至渗透到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多年以后,我们甚至回忆不起糖的味道,但只要看到当年珍藏的糖纸,那些甜蜜的点滴便会卷土重来,暖暖的,将我们包围。原来,当年的一颗糖,早已溶解在我们的身体里,化作了映亮一世的暖。
              (选自《情感读本•生命篇》2017年第1期)(1)梳理②~⑦段内容,仿照示例,补充概括文章写了“小颜”的哪几件事。
               ① ______ →轻咬半糖,开心感激→② ______ →考上大学,庆幸感叹→③ ______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瞬间,那甜便可以开来,在稚嫩的脸上妖娆绽放。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闪转腾挪,火焰般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他们最终落荒而逃。
              (4)联系全文,从结构上和内容上简要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