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王崇亚的《向一棵树鞠躬》,回答下列各题。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 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 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⑰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②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C.第⑥段划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屈从命运的态度。
              D.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契合无间,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4)比较本文第⑬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宗璞《紫藤萝瀑布》)
              写法上的相同点: ______
              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______
            • 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丫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地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起的水花一个个狂野的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蹚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他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 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地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的墓地就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丫。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选自《情感读本•十年精美散文选》,有改动)
              (1)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2)内容探究: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3)语言品味:任选角度,品味下面句子。
              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
              (4)写法探究: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多雪的冬天
              聂运伟
                 ①1974年的冬天,我正在湖北随州插队.那年,雪非常大。满眼白皑皑的景色,饥饿的乡村连炊烟都快绝迹了。无聊至极的日子里,听说百里外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女知青有一本柯切托夫的小说《多雪的冬天》,那个时代的稀罕物。为了读到此书,我决定来个雪地里的长征。认识这位女知青的同学告诫我:千万别去,那是一个眼中无人的人,根本不会搭理你。在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今天的学生是无法理解一本期盼已久的书所产生的诱惑会有多么的大。
                 ②不管路途遥远,不管风大雪厚,不管饥肠辘辘,不管身无分文……我去了。路上走了两天,到了书的主人门前,敲门。一个冰冷的冬妮娅,连我的话都没有说完,就“啪”地一下关上了门。我当时想,保尔太幸福了,他的冬妮娅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
                  ③那年,我19岁多,早已练出一身“”的本领,各种各样的冷眼、白眼,压根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太多反应,相反,书的主人的高傲激起了我莫名的亢奋:我一定要看到这本书。
                 ④我掉头去了一位老乡家,把命根子一样的20斤粮票送给了老乡,说:我在你家里住几天。从老乡的嘴里,我得知书的女主人因“黑五类”的身份,在同来的伙伴都招工走后,便开始对人冰冷起来。
                  ⑤第二天,第三天,我每天都去那位女知青的门前,把一堆老树疙瘩全部劈开,码好堆在门前。做完后,我往紧闭的大门里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来我总会读到《多雪的冬天》的,但我不会忘记这个多雪的冬天的,再见。
                  ⑥那天,也是岁末。晚上和老乡喝了一点酒,早早进入了梦乡。鸡叫头遍的时候,我醒了,该走了。 推开屋门,雪地里有一团燃烧的红色,一条红围巾包着一本书,在雪夜里绽放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的那团火光。书里夹着一个纸条:不许带走,看完后放在我的门前。我又多呆了一天,还书的时候,我依然用那条红色的围巾把书包裹得严严实实,悄悄放在书的主人的门前,不是不敢敲门,而是第一次领悟到庄严和静穆。
                  ⑦门缝上插着一个信封,我知道,那是给我的。信的封口粘得很紧,信封上写着:回去看!!!我觉得这是圣洁的三个字,是不能亵渎的。
                  ⑧两天后,我打开了信封,娟秀的笔迹书写了四行诗:你在门外,我在屋里;你在雪地里看书,我在心里读你。肯定是流泪了,我把这张纸条慢慢吞进了心里,每个字都融进了血液,我甚至听得见血管有力跳动的声音。
                  ⑨许多年后,当我看“血脉贲张”这个词时,我就想到那个多雪的冬天,就会听到血管跳动的声音,就开始执著地认为,当一首诗无法唤起我对多雪冬天的回忆,不能给我血脉贲张的感觉,我不会认为这是一首好诗。
                  ⑩三十年后,我和书的女主人有一次xiè hòu,她并没有走出不幸,但她告诉我:从那个多雪的冬天以后,她不再怀疑人和人是可以沟通的,书就是沟通的媒介。
                  ⑪四十多年了,那份因书而激发出来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刀割一般留存在心底。每念及此,人生的暖意便苏醒了,并将永远温暖着我的人生。
              【注释】①插队:文革时期城市里的中学生毕业后去农村生产队劳动,这些学生叫“知青”。②冬妮娅:与后文的“保尔”,都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人物。③黑五类:是文革中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的合称。
              (1)基础阅读
              ①看拼音,写汉字:xiè hòu ______
              ②第③段加点词“活着”的意思是 ______ ,其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 。
              (2)请从记叙文四要素的角度,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时间: ______     地点: ______     人物: ______
              事件: ______
              (3)第⑥段的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你作简要分析
              (4)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无饭可吃无书可读,是插队知青最深刻最惨痛的集体记忆。
              B.读书做诗写信交流,是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故萍水相逢一见如故。
              D.人与人相识相知的重要途径,是真心的理解和真诚的对话。
            • 4.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各题目。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中,作者从哪几种感官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有何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 5.
              图书馆:城市文化符号    南方寺
                    ①在我看来,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栖息地。一个城市可以不够大,可以不够富裕,但不可以没有图书馆。作为书虫,图书馆之于我还有着特殊的意义,那里是我的免费书房。我只管看书,其他的一切都有专人打理,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②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穿梭于不同的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找到那个城市的图书馆。那是可以让我驻足的地方,在那里,我的心绪得以平静。每到一个图书馆,都有不菲的收获。
                    ③以我的经验,到图书馆不要办借书证,不要想把书借回去慢慢看,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家里没那氛围,没那环境,书拿回家往往就睡大觉了。你就在那好好看,每个人都很安静,安静地找书看书,动作都很轻,没有谁会影响你。你看好了再放回原位。另外你到了一个新城市若要找图书馆,千万别问人。 找图书馆不同于找电影院,最好的方法是通过GPS,问人基本都会让你失望,弄不好还会招来异样的白眼,仿佛在说:哪有什么图书馆,神经病啊!
                   ④图书馆里的书琳琅满目,摆放整齐有序。我喜欢先上下左右犄角旮旯打量几番,把那些书分门别类弄清楚,便开始走动式阅读,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随便翻翻。看杂志的时候我会坐下来,放慢阅读速度。能进图书馆的杂志档次品味都不一般,市面上基本买不到,能阅读到是福气。我最喜欢看文学杂志,逐字逐句细嚼慢咽,读到比我写得好的,我会羡慕嫉妒恨,好在对我的创作会有提升。值得庆幸的是,每次我都能找出几篇比我写得差的,这样我不仅可以自我安慰,还能增强我的创作和投稿信心。
                  ⑤看过这么多图书馆,特别满意的几乎没有。主要是对图书馆的规模和开放时间不满意,一个城市一定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图书馆,不能小模小样,不是赶时髦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是对人类智慧应有的尊重。开放时间不能朝九晚五,应该延长到晚上,这样可以惠及更多人。我还会通过一个城市的图书馆评价一个城市的市长。图书馆搞得不成样,市长水平肯定不咋地,那将是一个城市的不幸。反之,是城市之幸,民众之福。
                  ⑥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图书馆就是一个大的书房,是免费大餐。“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 读书是“生命的美容”。也许读书并不能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富足,但可以让你摆脱精神上的贫瘠。一部经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敌国、贵比王侯了。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那漫步于我们心间情愫,让我们永不孤独。
                   ⑦学贯中西、识透古今,并不是读书的初衷。让生命变得厚重,不随波逐流,才是我们的追求。当我身置图书馆,那一本本书仿佛一扇扇面对苍穹的窗口,顿感生命连天宇接地气,无际的长天赋予灵性,宽厚的大地赠吾理性。
                  ⑧多到图书馆走走,那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的书房,在那里除了读书别无他求。那里恢弘大气,包容一切。
              (选自《大公报》2014年3月23日)(1)文章标题“图书馆:城市文化符号”有哪些含义?
              (2)分析文章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3)作者在文章第⑤段说:“看过这么多图书馆,特别满意的几乎没有。”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结合文章第⑥段,谈谈你对划线部分“读书是‘生命的美容’”的理解。
              (5)结合文章第⑦段和第⑧段,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超过30字)。
            • 6.
              (四)种爱
              丁立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
              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凤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11)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不听。
                (12) ,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13)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14)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 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 地说,这些,都是我家老四种的
                (15)我一时感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节选自《丁立梅散文》)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故事情节 得知病情 受托买种 得知死讯 看见鲜花
              “我”的心情 (1) (2) (3) (4)
              (2)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增强表达效果,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
              ②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地说,这些,都是我家老四种的。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种爱”不如改为“陪伴”,请简述你的意见和理由。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瘦影清灯
              宋长征
                  ①父亲,这个时候想起了你。
                  ②若是还在,你肯定还在田畴上徘徊,“老天爷,咋就不下一场透雨呢。”然后叹息一声,拄着手里的拐棍,深一脚,浅一脚,趟过正在拔节的麦苗,向地头走去。夕阳,火红的夕阳,这个火红的轮子从东面滚到西面,久久不肯离去。高过麦苗的蒿子打蔫了,原来绿油油的麦苗因为干渴泛着浅浅的黄。你说怎么会这样呢,昨天夜里故意把床搬出来等雨--老天爷不是没给一点消息,你的老寒腿等酸了,等疼了。往常总是那么灵验。可这一次你失算了。天也有撒谎的时候,明明看见一阵乌云来,一场大风起,之后,空气变的异常沉闷。又过了大半晌,太阳还是爬上了天,不和时宜地散发着光与热。
                  ③母亲说过,你是种田的好手。一抖搂缰绳,两匹烈性的马,八蹄翻飞,挣过队里最高的工分;你扬场,闭着眼,听听风朝哪个方向吹,一扬锹撇出去,麦子和麦皮泾渭分明;你不识字,二十四个节气倒背如流--你说农历才是庄稼人的时间,一个和庄稼一起上路并奔跑着的人又怎能忘记自己的时间。
                  ④而这些我都没见过,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的眼神里满是猜疑。花白的头发像一根根扎在桐木板上的钢针;最该出力的左手,似被永远定格成一棵老树畸形的枝桠,半开半合;嘴歪着,半个脸被拉紧了往上吊,想笑的时候,只看见微微的颤动;还有你的右腿,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拖着半截子木棍,抬不起,也放不下,且必须咬紧了牙,一步一步往前捱。我知道,你灵活有力的身板不是献给我的,三十几年前,当我做为你的最后一个子嗣出现,已经患上偏瘫。
                  ⑤ 好多事情已经无法打捞,就如一片叶子,轻轻跌落在水中,就注定失去了春天。即使现在,任我伤透了脑筋,努力地,努力地,搜寻一个健壮的乡下汉子,始终一无所获。你的年纪也便在我的记忆里苍老--四十几岁成了永远的六十几岁。
                  ⑥一棵树老了能发新芽,就像村前的那棵大柳树,树洞深得能猫下一个人,中空的树体,皴裂的树皮,上面坐着一个喜鹊窝,春天来了,唧唧喳喳忙抱窝。你靠什么呢,半残的肢体,在村子里来来去去,背上叮过多少人的讥笑,“一家四个小子算完了,村子里又多了几条光棍。”你听见还是没听见,脚步依旧不紧不慢,侧过乡间的缝隙。三十好几的二哥走了,去闯关东,一年又一年,好事的媒婆再不肯踏破门槛来家里纠缠,眼光瞄上村子里另外的青年。你和母亲积攒很多年搭建的一所房子就这样空了,靠在土墙根的你掐灭烟头,跺了跺左脚,“明天上集买头小牛犊子去。”那头黄色的牛犊,眸子很精亮,并不嫌弃你残疾的腰身。 斜挎着土篮,在河边,在空气一点就着酷热的庄稼地里,你蹲下来,跪下来,给你的小牛犊薅草;夜黑里,牛要添料,你摸摸索索点亮一盏煤油灯,挣扎着从地铺上爬起,给牛喂草;一把铁刷子,刷上刷下,你似乎连牛的皮毛也企图打磨出来金色的光泽。
                  ⑦起初,我并不明白,原本就显得吵闹的家,为什么还要养那么多的鸡鸭牛羊,且还让我们兄妹几个整天为这些不说话的家伙东奔西忙。你笑,举了举手里的拐棍,“那些都是过日子的拐棍呢。吵吵闹闹才有生气,日子也熬得更长。”
                  ⑧在乡下,我常看见很多弯弓样的身躯。我想,他们大抵都和你一样,背负了那么多上路,连回回头也不肯。或者根本没时间回望。
                  ⑨依旧是淙淙的小河水,清澈来,清澈去,冲刷着你瘦骨嶙峋的身体。--你一个人怎么可以擦洗自己的身体呢,就像临终那一天,我仔仔细细擦掉了你身上俗世的泥垢,虽然土里来土里去,我们毕竟真实而干净地在村子里住过,没熬老岁月,没活过天与地,甚至不能像一棵树那样挺直了腰身。 但我们活得多么真诚啊,像一滴水,像一片云,像一片晶莹的雪,无牵无挂,无怨无悔,在这个广袤的原野上走过一回。
              ⑩你真的太疲倦了,父亲。
                (11)当我穿过时光之流,再次抚摸你的肩胛,肋骨,和那条永远也不能伸展的臂膀时,眼里噙满了热泪。“饿的。累的。”母亲明了你被岁月击倒的那一刻是因为什么。也许一生中再没有见过如此贫瘠的土地,会生生把一个像牛一样强壮的汉子拖倒。那些被我用力搓下来的泥垢,一团,一团,跌落在水里,不肯激起哪怕一丝涟漪。父亲,我知道你是土做的,清明那天在南岗子上,我还看见你坟上生出的一棵土命的小草--一朵小而洁白的花,迎向春天开放,孤独而美丽。
                  (12)我该给你送点什么呢,父亲。你的肺被劣质的烟草熏制得黎黑而坚硬,一声声重重的咳砸在母亲心上,也砸得我的心生疼。医院的路好象并不遥远,一块钱也许就能到达那个生与死有着明显界限的地方。“家里还得过日子啊。”你躺在床上,左手抓紧床帮,就是不肯把汗水落在地上摔八瓣积攒的子儿用在自己身上。换换口味吧,你说,我蹬上自行车骑了三里地买来的羊汤却只喝了一口,然后推给眼泪汪汪的我和母亲。我们穷吗?我们的骨肉明明白白地在世上行走,并不剽窃他人的光阴。我们是不是太苦?父亲啊,这一张张纸钱如果能表达出我的孝心,我宁愿拉上一马车,焚燃一柱清香,告诉阴世的王者--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13)并没有像那些在你单薄的背上叮咬的轻笑那样,你的孩子们一个个长成了你亲手植下的那排笔直的杨。脚下是贫瘠的土地,头上是自由的天空,我们一次又一次用你遗传的因子,呼吸,生长,在春种秋收的田野上。
                  (14)又是夜,这灯火昏黄的乡村之夜,我把思绪放飞于空濛而苍茫的夜色之中,脚步轻轻,并不想惊醒你憔悴的面容。父亲,若孤单,就趁着夜色回家,我会点燃一盏灯,瘦影清灯,在你所牵挂的家园自由穿行。那瘦瘦的肩,嶙峋的骨,已不能再使我疼痛。
                  (15)--父亲,走就走吧,远离那么多苦难和贫穷,是我所有的祝福。
              (1)文中记叙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现人物的心理特点。
              ①好多事情已经无法打捞,就如一片叶子,轻轻跌落在水中,就注定失去了春天。
              ②但我们活得多么真诚啊,像一滴水,像一片云,像一片晶莹的雪,无牵无挂,无怨无悔,在这个广袤的原野上走过一回。
              (3)文章是回忆父亲的,为什么要在第⑧段写其他的乡民呢?
              (4)文章为什么以“瘦影清灯”为题?
            • 8.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书
              包淑娟
              ①故乡是等同于母亲一样的名词。当我们谈论故乡时,故乡的山水、牛羊都和亲人一样跑在外乡灵魂的前面,庄稼和树木也和别处的不同,总是挺拔和肥硕,雨水当然也温情。故乡的人也好,就连说话声音也好听。故乡曾是辽东本溪山村最先富裕起来的村庄,家家丰衣足食。印象中的故乡于我总是英姿勃发、拔得头筹的少年,当年在全县那是学习的样板,家乡不但土地肥沃,还有铁矿,我总认为家乡人是幸福的,可我不知道故乡也会一天天衰老。
              ②今年春节回故乡,我的故乡真的老了。
              ③村口两排各有十间没人住的房子,玻璃破碎,只有黑色的大铁门和高大的院墙依稀显示出当年的辉煌。三十几户人家只剩二十户有人住,光棍占了六七户,村里最年轻的人也有五十岁了。这样的老房子,有五十余间,穿插着坍塌在村子不同的角落。 他们到了风烛残年,也许几阵风就会把他们吹跑
              ④走进老屋的院子,大黄狗“汪汪”叫了两声,拴着的两匹骡马呼哧呼哧地吃着稻草,以往那些“嘎嘎”叫的鸡鸭一只也不见。从母亲过世,六间屋子二哥和三哥两口子住着,西面两间空着,墙上挂满了白霜,屋子异常的冷清。
              ⑤坐在母亲生前睡过的土炕上,二哥不停地烧火,半天屋子还是暖不过来。二哥利用做饭间隙到屋子和我唠叨,说的多的是去年村里又死了几口人。城里打工回乡的堂侄女四十二岁得了病,堂兄说姑爷不给拿钱治病,侄女死时,两家吵个不停,放了几天不出殡,尸体都有些腐烂。村里现在最怕这样的事情了,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连个抬重的人都没有。清晨,村里几个年长的老亲抬着她,都没出声。苞米地的叶子窸窸窣窣像为一个青年鸣不平,老人抽着的烟圈伴着他们的气息一锹锹埋进黄土。太阳灼烤着土地,冒出的光晕晃来晃去。
              ⑥三嫂来喊吃饭,我和她攀谈起现在的情况。她说,三哥打工的铁矿倒闭一年了,以前在矿上三哥挣现钱,三嫂种地,是有结余的,现在就指望一人一亩地维持生活,日子挺紧的。上了年纪打工找不到活,儿子在城里打工该娶媳妇了,城里买房,每月还完房贷孩子也就不剩几个钱。两仓子苞米还没卖,今年苞米的价格比去年低一毛多。看来光指望种地连温饱都难呢!
              ⑦村里真是太静了,如不是还有几家的烟囱冒着烟,也难估计是否还有人在。往年这个时候三哥早已到前院堂哥家打牌耍上了,堂哥家一到过年起码要有两桌打牌的,今年。村里卖店起早卖菜的三轮车也响。爱串门的马二嫂,每次我回家,她一定来唠叨一阵,今年也来。
              ⑧月光冷冷清清地刻着窗上的冰花,我在故乡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是啊,现在故乡只剩下七分的寒彻、二分的尘土和一分的炊烟了,这个给了我生命的故乡老了。这一夜我连梦也不得做, 故乡却独自沉沉地睡去了,余生她塞给我的都将是无尽的乡愁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8期,有删改)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故乡老了?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他们到了风烛残年,也许几阵风就会把他们吹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第⑦段加点的三个“没有”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处写道:“故乡却独自沉沉地睡去了,余生她塞给我的都将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写了哪些乡愁?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首段将曾经的故乡喻为英姿勃发的少年,与现实老去的故乡形成对比。
                B.第③段运用了一系列数量词,具体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老。
                C.三嫂说起儿子在城里打工买了房,言语中充满自豪感,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改善。
                D.文章的叙述中蕴藏着浓浓的愁绪,曾经的样板村如今却衰败、凋敝,引发人们的思考。
            • 9.
              (二)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姑娘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很多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初入社会的小姑娘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才开始买书、读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读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性,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养成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明白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谁知小姑娘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觉得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家长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逐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姑娘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无声无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因为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明白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如何在全世界面前赢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随着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姑娘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些书,很多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购,书到了,我很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越来越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觉得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是现在看到的风景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男孩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姑娘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否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否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边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时《左边是天才右边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宜读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 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那个将我带入读书世界的小姑娘--现在,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将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读书状态的四个变化。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A)处加点的词语。
              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
              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②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一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 10.
              中国之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金鱼,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深鞠几躬,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
                  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但是,”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大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令我心驰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在哪儿?”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所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黄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1)“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作者对此却表示了怀疑,作者为什么会怀疑?请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概括文中令作者产生怀疑的生活事例。
              (2)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3)“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画家叹息一声”,画家先“明朗”,然后“叹息”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美”有哪些思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