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三种诸葛亮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2. 阅读《寂寞的老树》一文,回答第(1)-(4)题.
                寂寞的老树
                ①春天里,鸟儿们开始舒展他们嘹亮的歌喉,唱起春天的赞歌.花儿们在争先恐后的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冬天里,几乎绝迹的小虫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不愿错过分享春天美味的一份羹.
                ②这时,在空旷的原野上,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他佝偻着身躯,好像一位老态钟龙的老人.
                ③春天里,其他树早已长满了树叶,只有他依然是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机.过路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但在一个晚春的夜里,他那枯老的树皮中,竟然钻出了一片嫩叶,接着是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久他就长出了许多嫩叶儿,虽然与其他树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夜晚,皎洁、温柔的月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一条洁白的纱巾
                ④早晨,他的那些嫩叶儿在春风的怀抱中晃动着,好像一棵棵绿色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他的草朋友也苏醒了,还带着朴素的花儿,虽然只有几簇,但已足够了.当春雨纷纷扬扬的落下时,那雨点拍打在他的嫩叶上的滴答声汇成了一首旋律优美的雨中曲.
                ⑤他从来都不羡慕生长在森林的树,那些树们往往为了一缕阳光而你追我赶,毫不留情地淘汰弱者,残酷地扼杀同类,个个都显得那么自私自利.他也从不羡慕已被无数人赞美过的常青树,常青树冬天也不掉一片叶子,其实这只是自然所赋予的,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实在看不惯常青树那种傲慢的劲儿.
                ⑥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至少还有他的草朋友和花朋友陪伴着他.他的身上寄居着一个蚂蚁王国,每天都有一位王国的劳动者从百忙中抽出时间骄傲地告诉他这勇敢、坚强的小王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如何赶走外来入侵者,如何战胜一场场恶战,老树这时总是静静地听着.有时会有从南国飞来的候鸟停在老树身上,叽叽喳喳地向他诉说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向他诉说一些趣闻轶事.偶尔也有乌鸦停在他身上,告诉他这看似美好的世界黑暗的一面的,告诉他发生在黑暗角落里的不幸事情.诉说玩这些后,乌鸦只能无奈的拖着尾巴飞向夕阳.当听到这些不公的事情时,在春风抚慰下的小草就会愤怒地晃动着自己尖尖的脑袋,只有老树还是那样平静.
                ⑦有一天,老树发现上次告诉自己趣闻轶事的候鸟用绝望而又依依不舍的眼神望着自己,也望了望花和草,突然那鸟紧闭双眼重重地倒下压在草上,一个小小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消逝了.小草心甘情愿地被压着,好让鸟儿死的更舒服些.而老树依然那样平静.他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但他并不会死的那样舒服,因为他知道他死也得站着死.他想到他的叶子到秋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勇敢地、无怨无悔地离开他跳向大地,与大地融为一体,滋润着他的朋友们.可他死后,那枯老的躯壳又有什么用呢?他没有再往下想,他觉得自己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只能活着.忽然间,他又觉得整个世界都展现在他面前,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过着那平淡的生活.
                ⑧春天里,有鸟语、有花香,还有那棵寂寞的老树.
                                                                                     (选文有删改)
              (1)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本文题目是“寂寞的老树”第⑥段又说“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本文主要写老树,第⑤段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 3. 阅读《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按要求完成问题.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到:“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脸上.所有人之中,她离阳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 的外婆,也在前些日子病故了.她的生活一片狼藉.有同学说,她暂住了孤儿院,所有 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可有什么 理由让她继续活下去呢?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他站在宽大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 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 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 天际变幻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的落起泪来.
                沿着小路,他来到她的身前.她侧脸擦泪后,镇定地叫到:“老师好!”“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一边喘气一边说.“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的理由,而我没有.”他捋了捋花白的头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大都认识.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她从小受了熏陶.
                他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时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渐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园中之花,大大小小,不下百种,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光.他说:“明天告诉我,为什么他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客观 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的原因.他微笑着听完,递给了她一张纸片.
                之后,她回到教室,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
                很多年后,她站在明媚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 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2)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
              (3)文中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
              (5)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评价.
            • 4. 阅读《春酒》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琦君)
              (1)阅读全文后,你所理解的本文主旨是.(用一个词语概括)
              (2)作者在本文中详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概括作答.
              (3)品味句子“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说说该细节描写有何妙处?
              (4)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作答.
              (5)如何理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6)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古今不少诗人把一些节日写到诗中.请把下列诗中描写的节日写在后面相应的横线上.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5.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之芯
                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1)文章标题“生命之芯”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何寓意?
              (2)文章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写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 6. 省当世之弊,觅清欢之境.
                                                       
              ◆林清玄
                ①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②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③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⑤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⑥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杂乱.
                ⑧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⑨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⑩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1)请从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或句子为本文命题.
              (2)请参照前面的句子,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3)请将下边句子中空缺的名词各归原位.
              备选名词:A.身    B.鼻     C.耳    D.舌
              句    子: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    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     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    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    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4)请用“清”组成三个不同的双音节词,来分别解释作者在第⑤⑥⑦段中所向往的“清欢”具体指什么.“清欢”在第⑤段中具体指    ,在第⑥段中具体指    ,在第⑦段中具体指    
              (5)清朝画家盛大士说: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难道说“机智”和“高雅”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的吗?请你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6)积累链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最后两句以飞旋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 7. 运文学之思,论建筑之美.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有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当一个新的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    
                ⑤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想象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    
                ⑦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⑧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同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选自《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
              (1)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建筑与文学构思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和“灵感之母”?请你阅读文章第⑤自然段,结合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
              (3)既然说“建筑材料”只是建筑师的“词汇”,那么,怎样才能把“建筑材料”变成建筑师的“语言”呢?
              (4)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②④⑥自然段的空格处.
              A.语言      B.想象     C.构思
              (5)积累链接: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颔联描绘了我们宜昌一带的山川之势,视野开阔,气象宏大.请你默写出这一联诗.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多说一两句话
                                                 麦父
                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
              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上.
                他进诊所,是被看做来接父亲的班的.父亲年龄渐大,一天看几十个病号,已经吃不消了.他们的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感冒、腹泻、炎症之类.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去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对他来说,这可谓是
              .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了.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这让他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父亲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查看了儿子的门诊记录,没开过大处方,药方也都是正确的;儿子看病时的态度,问诊周到,热情友善,也没毛病啊.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
                这天,他坐在父亲身边,观摩父亲诊治.对待每一个病人,父亲都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给病人开处方.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断几乎一致.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诊治没有什么差别啊.
                父亲也不着急,只顾自己和平时一样,一个接一个看病.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肠胃不舒服.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开好药,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哪.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也给开点药吧.老父亲摇摇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也好不了.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你就是不信.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医生,憨憨地说,是得戒了.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自己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急着看下一个病人,根本没时间再和病人交流,而老父亲似乎总会比自己多说那么一两句话.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下一个病人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成货?病人直点头,最喜欢吃腊肉和成菜了.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成货,一直要吃到夏天呢.语气里透着满足和自豪.老父亲摇着头说,成货开胃,但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少吃点吧.病人捂着腮帮子,点点头,听你的.
                几天的陪诊结束了,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一位年轻妈妈领着 孩子走了进来,孩子肚子疼.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小虫一不留神就跑进了你的肚子里.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弯腰对孩子说.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他微笑地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心里暖暖的,终于明白,多说这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关心,更为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抹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9期)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①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
              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
              ②对他来说,这可谓是

              (2)儿子的心理经历了从“莫名的失落感”到“心里暖暖的”的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意补写出中间空缺的词语.
              莫名失落→        →心里温暖
              (3)文中的父亲和儿子,你更欣赏谁?请选定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文章第三段说:“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老父亲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开在尘土里的花
                我喜欢到她的菜摊买菜.四十多岁的妇人,瘦瘦的,脸色黑红,身上是廉价的棉布汗衫,却洗得很干净.同样是卖菜,她的菜比别人的新鲜干净,码得整整齐齐.你跟她还价,她不急不恼,笑呵呵的,并不像别人那样,反复跟你讲种菜有多么不容易.她没有生意人的精明,相反,脑子似乎有些迟钝,3毛钱一斤的花菜,人家买了4斤6两,她反反复复地算,憋红了脸也没算出来.买的人就笑,给她一块五,她回过神儿来,像是占了多大便宜似的,慌忙再给人家添几个辣椒.也有的人会少给她一毛两毛,旁边的人提醒她,她只呵呵一笑,并不计较.
                我曾在旁边观察过,这个连账都算不清的妇人,是整个菜市场里生意最好的.摊前,人们互信,友善.人情的温暖,碎花点点,清香缕缕.
                那天从街上回来,经过一个路口时,一位交警正在对一个出租车司机罚款.出租车司机是个年轻的男孩子,旁边站着一个女孩儿.交警一边写罚款单一边教育他:你这是载人的车啊!怎么敢给她开?转回头又教训女孩儿:你没驾照也敢随便开车?男孩儿低着头不说话,女孩儿和他并肩站着,也不说话.我看到,他们两个人的手,始终握在一起.只是,交警教育男孩儿的时候,是女孩儿的手在外面握着男孩儿的手;交警教训女孩儿的时候,男孩儿的手翻过来,紧紧握着女孩儿的手.
                我笑着走开,心里眼里,都是那两只充满爱意的手.年轻,真好;相爱,真好;有爱的滋润,真好.
                邻居是一位老先生,六十多岁了,膝下只有一女.女儿却在一次意外中瘫痪失语.常在黄昏的时候,看到老先生推着女儿在小区里散步,一边给女儿讲当天的新闻或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正说着什么,老先生突然跑到前面,对着女儿手舞足蹈,还围着女儿跳起了舞.老先生花白的头发在夕阳下闪着金黄的光,轮椅上的姑娘,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花.
                那温馨的一幕,被许多人看到,大家远远看着,没有人去打扰,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
                大家明白,有亲情的滋养,父女俩很快乐,他们的生活中洋溢一种温暖淳厚的情愫.这情愫也在所有人的心里漫 延成河,河面涟漪轻泛,河边繁花盛开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和他们一样平凡而卑微,相貌平平,运气一般,奋斗半生基本一事无成,终日为柴米油盐奔波.可是,这些平凡卑微的人们,依然活得生机勃勃、自足快乐.就像尘土里开出的花,虽然平凡卑微,却一样开得坚韧而明艳;即使有风霜雨雪,荆棘暗礁,也一样始终努力地盛开.
              (1)文中那位卖菜妇人连帐都算不清,为什么是整个菜市场生意最好的?
              (2)文章描绘了三幅街头小景,每一幅都令“我”感动的原因各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含义?
              (4)文章标题“开在尘土里的花”有什么寓意?
            • 10. 文章修改
                                                淡化的友谊
                ①再一次来到这条胡同,这里的一切变得那么陌生.
                ②原先热闹的胡同,现在已经变得寂寥,路前那排法国梧桐的树叶也已经枯萎;屋檐下,不再有嬉戏玩耍的孩童,一切都在变化着,我们的友谊,也变得淡淡的,如同一杯白水!
                ③“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这不正是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吗?可变淡的友谊还能回到从前吗?我想,一切都很难回到从前那样美好的时光了吧?(A)
                ④妮妮曾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的记忆中装满了与她在一起时开心的一幕幕.记得她跟我谈过幸福,她说幸福就像饥饿的一块面包,你吃了,觉得饱了,那就是幸福!
                ⑤可渐渐地,我发现,她想要的幸福并不是那么简单.
                ⑥在那个炎热的夜晚,她突然对我说:“小麦,我觉得你真幸福!”我惊讶不已,忍不住问:“我们不是一样幸福吗?”她却反驳道:“我跟你不一样,你平时有那么多的零花钱,衣服又比我穿的好看,跟你在一起我真的很惭愧!或许我跟你真的不适合当好朋友吧!”听了这话,我无语,只是一直低着头,希望时间能够缓解我的尴尬…
                ⑦从她讲了那些话后,我和她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层厚厚的膜.那一个星期,她几乎没跟我讲过一句话,反而总是逃避着我,我曾几次想问她为什么要躲着我,不跟我讲话?(B)可她却没有给过我任何解释.
                ⑧那个礼拜过后第三天的下午,妮妮的父亲打电话到寝室来,她刚好不在,我想借机问一下她父亲妮妮为什么会这样,她父亲唉声叹气的说:“妮妮最近不知道怎么了?(C)她跟我说自己没有别人幸福,回家总是会发脾气…”我安慰他说:“叔叔,别担心,我会开导她的.”
                ⑨我把和她父亲通话的经过告诉了妮妮,我希望她能变回从前那样.可是,好心不得好报,我和她的距离越来越远,从此,我们竟成了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⑩同样是这条胡同,也同样是我和妮妮,可为什么我们的友谊最后变得淡如一杯白水了呢?(D)
              (1)文中A、B、C、D四处的问号,使用正确的一处是    
              (2)下列对文章划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划线句在句末加上“的景象”.
              B.第⑦段划线句改为“我和她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堵厚厚的墙”.
              C.第⑦段中的关联词“反而”改为“而且”.
              D.第⑨段划线词语“好心得不到好报”改为“事与愿违”.
              (3)下列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显得冗长,可将前三段整合为一段,使文章开头更简洁.
              B.开篇与结尾写到的“胡同”与文章的中心内容无关,应删去.
              C.文章结尾应点明友谊变化的原因,立意才更明确.
              D.文章标题改为“蜕变的友谊”才更适合并更有文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