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向农民“确实权、颁铁证”。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实行“三权分置”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之路。

              (3)有人担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请对此观点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以内。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3)针对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3.

              过去五年,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2016年11月23日开幕的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某校高二某班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交流感悟】

                 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

              甲同学:1860年第一代自行车出现后,就深受当时西方富有阶层的青睐,将其当作寻求刺激的冒险玩具。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自行车因其安全、轻快、便捷,倍受中国老百姓的追捧,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

              乙同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驾车出行舒适、高效、时尚,自行车这种出行工具逐渐“失宠”。

              丙同学: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因其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等优点,重新受到人们的眷顾。

              (1)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理性分析】

              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出:自行车停放场所普遍缺乏,路权严重受损,许多自行车道被用作汽车泊车位;汽车文明欠缺,骑车人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解决绿色出行难的问题。


              【建言献策】

              未来1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某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要靠市场来推动,又要靠政府来扶持;可以在某些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再带动全国的发展。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上述专家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观点的哲学启示。

            • 4.

              长期以来,明星们在镁光灯下展现出来的光鲜亮丽和奢华的生活使之成为众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但近年来,影视圈涉黄、涉毒的案例不断被曝光;涉嫌台独、港独的艺人不断被“扒皮”;“天价片酬”、整容以及各种道德败坏的事件屡见不鲜。许多原来的“粉丝”终于看清了一些明星的“素颜”。于是,影视圈的很多偶像瞬间成为网友批判的对象。

              据了解,明星的天价片酬亦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一线演员的平均片酬大约涨到了50—80万一集,大约相当于普通职员10年的收入和普通农民30年的收入。例如,出演《如懿传》的霍建华和周迅的片酬共计高达1.5亿。某业内人士认为:“整个影视行业发展好、利润高、产量多,加上有票房保证的演员是稀缺资源,肯定贵。这是市场规律。”

              不仅如此,国家也开始关注明星的天价片酬问题。9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董中原委员在审议时指出:“天价片酬问题,法律不应当缺位,不应当袖手旁观”。国家广电总局则明确要求,“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坚决反对拜金追星、一夜成名、炫富享乐等错误思想传播。”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影视圈的部分明星从被崇拜到被批判,请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影视圈一线明星的片酬一路暴涨的原因及其危害。




              (3)某同学认为:“明星的天价片酬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应当由市场来解决,国家不应当介入”。这一观点正确吗?请表明观点,并作必要的论证。

              要求:

              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辩证唯物论与《政治生活》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可见,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是对历史的尊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部修改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3)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请就更好的贯彻这些里面提两条建议。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在实践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考虑实践具体情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1)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之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3)请从“知行合一”的角度为弘扬雷锋精神拟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不超过15字)

            • 7.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3)针对“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⑴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的依据。

              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⑶ 若你班举行班会,就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进行讨论。请你就班会主题写出自己的发言提纲(两条即可,每条10-30字)。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1)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的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若你班举行班会,就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进行讨论。请你就班会主题写出自己的发言提纲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

              材料一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材料二 民法总则编撰过程中,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道德理念融入到民法总则中,让民法总则体现鲜明的民族高尚情操。在继承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规的基础上,民法总则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作出规定,这些都鲜明体现出立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时代精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民法总则的编撰过程。

              (3)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下一步将编纂民法典各分编,请从哲学角度为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工作提两条方法论建议并简要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