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表是某组同学进行“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相对湿度”的实验记录.
              不同植被
              裸地 灌木丛 草坪
              相对湿度/% 48 47 53 71 73 68 61 64 65
              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折线图,表示一天中不同地点的空气相对湿度(纵坐标表示相对湿度,每格代表5%)
            • 2.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取三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甲、乙装置枝条保留全部叶,丙装置枝条去掉全部叶,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甲、丙装置放到35℃环境中,乙装置放到15℃中,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分为两组 ______ 实验:一组是 ______ ______ ,其变量是 ______ ,实验结果是 ______ 叶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 ______
              (2)另一组是 ______ ______ ,其变量是 ______ .实验结果是 ______ 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 ______
            • 3. 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如图1):

              A、叶片不作处理;
              B、在叶片的下表面涂上凡士林;
              C、叶片的上、下表面都涂上凡士林;
              D、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
              将这四株嫩枝插到盛有清水的试管中,并在清水的上面滴加油,同时放在阳光下.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质量调整到80克,其后每隔4小时记录各个装置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果曲线图如图2:
              (1)曲线Ⅰ代表的两组装置是 ______ ______
              (2)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 ______ ;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 ______
              (3)如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目作出合理的推断,请将C组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______
            • 4. 自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外专家开始对园林植物的健康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部分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减菌、杀菌作用,并对其作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从而指出园林植物对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某实验小组探究“比较裸地、草地、灌丛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案如下: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回答问题:
              步骤 裸地 草地 灌丛 空白对照
              配制培养基 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A 把三个地点的培养盖打开,暴露5-10分钟,然后盖上盖 密封,不打开
              培养 将四组培养皿同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菌落数) 28 10 5 0
              (1)在制备培养基时进行高温灭菌,目的是 ______
              (2)表中A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______
              (3)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你认为应怎样改进该探究方案? ______
              (4)在观察和记录时所肴到的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那么,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分别主要是 ______
              (5)比较l、2、3号培养皿内的菌落数,你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5.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甲、乙装置枝条保留全部叶,丙装置枝条去掉全部叶,然后将甲、丙装置放到35℃环境中,乙装置放到15℃环境中,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可分为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 ______ ,其变量是 ______ ,实验结果是 ______ 塑料袋内壁上出现较多的水珠,可得出结论 ______ .另一组是 ______ ,结论是 ______
              (2)叶片上的 ______ 是蒸腾作用的门户,它的开闭受 ______ 的控制.
              (3)丙装中塑料袋内壁上也出现少量水珠,表明 ______
              (4)一株植物的蒸腾作用不足为奇,森林、草原则不可估量,所以植物造林能够 ______
            • 6. 如图是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二)是在实验(一)基础上的改进.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 ______ 进行的?
              (2)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的快慢是否与 ______ 有关?
              (3)预测实验(二)结果:A、B、C三塑料袋中水珠数: ______ 袋壁内水珠最多; ______ 袋壁内水珠较少; ______ 袋壁内水珠最少.
              (4)实验(二)结论: ______
              (5)对比实验(二)装置,说明实验(一)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能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
            • 7. 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 ______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装置②可以用于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______
              (3)装置③中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______ 作用.
              (4)装置④可以探究在适宜的温度下,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和 ______
            • 8.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同时还要不断地向外散失水分,水分的散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刚同学想: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吗?针对这一疑问,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一株生长健壮的绿色植物上选取两段枝叶相似的枝条,一段保留全部叶片,另一段去掉大部分叶片.
              ②用量筒取等量清水,分别注入编号为甲、乙的两个锥形瓶里.
              ③把两段枝条分别插入两个锥形瓶里,并用脱脂棉塞紧瓶口.
              ④将两个实验装置置于相同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出锥形瓶中的脱脂棉和枝条.
              ⑤用量筒分别测量两个锥形瓶中剩余的清水量,计算实验前后两个装置内清水量的差值,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装置
              清水量(毫升)
              初始量(毫升) 最终量(毫升) 差值(毫升)
              (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 ______
              (2)实验步骤③中,用脱脂棉塞紧瓶口的目的是 ______
              (3)实验步骤④中,将装置置于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是利用了 ______ 对蒸腾作用强弱的影响.
              (4)实验步骤⑤中,如果甲、乙两个装置内清水量的差值相同,则说明 ______ ;如不同,则说明 ______
              (5)该实验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______ ,植物失水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通道是 ______ .植物的蒸腾作用对自身的生命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举一例 ______
            • 9. 如图是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二)是在实验(一)基础上的改进.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 ______ 进行的吗?
              (2)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的快慢是否与叶片的多少有关?
              (3)预测实验(二)的结果:A、B、C三塑料袋中的水珠数; ______ 袋壁内水珠最多; ______ 袋壁内水珠较少; ______ 袋壁内水珠最少.
              (4)实验(二)的结论是: ______
            • 10. 回答有关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试验中的问题:
              (1)提出问题:植物的类型和分布 ______
              (2)做出假设:植物的类型和分布对 ______ 有影响.
                  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 ______ 的空气湿度最大.
              (3)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
              测量的数值.这样做的理由是 ______
              (4)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植物的类型和分布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