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是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验处理,请分析作答:

               

              ①号瓶

              ②号瓶

              ③号瓶

              ④号瓶

              处理方法

              两张餐纸,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两张餐纸,10粒种子,拧紧瓶盖。

              两张餐纸,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两张餐纸,10粒种子,加入水将种子浸没,拧紧瓶盖。

              位置

              橱柜

              橱柜

              冰箱

              橱柜

              (1)你认为________号瓶中的种子将会萌发。

              (2)①号与②号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①号与③号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①号与④号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①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表中一共设置了________组探究实验。

              (3)实验中用10粒种子而不用1粒种子,是为了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 2.

              盐度是指水体中的含盐量。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1)提出问题:盐度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的食盐水、湿巾纸、塑料袋。

              (4)实验步骤:

              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_________中,均在相同的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若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若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若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6)该实验小组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A

              20%

              25%

              30%

              20%

              25%

              B

              80%

              85%

              90%

              95%

              90%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

              (7)结论:_________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种子在_________的环境中萌发率较高。

            • 3. 掌握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法,积极动手实践,是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本学期生物学探究实验中的一些操作过程或现象,请结合自己的实践,回答相关问题:
              (1)某同学对他家卧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进行了采集和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他采用了 ______ 取样法,他测得的尘埃粒子数约为 ______ 个.
              (2)为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按照图2中A、B、C、D所示步骤进行了实验.实验中C操作是将试管放在37℃的恒温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______ ;如果保温时间比较长,则D操作后实验的现象应是 ______
              (3)为测量花生所含的能量多少,某同学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他是想通过 ______ 来测定花生所含能量.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计算可知,1g花生所含能量是 ______ (已知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的热能;测量总是存在误差的,为减小测量的误差,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你的建议是 ______ ,对实验过程,你的建议是 ______
              水体积数/mL 花生质量/g 水温/℃ 花生所含能/焦
              燃烧前 燃烧后
              30 0.5 40 61
            • 4.

              王帅同学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知识后,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便买回20只家蚕幼虫,进行饲养与实验。

              (1)在饲养家蚕的过程中,饲养家蚕的桑叶有限,于是他想:青菜叶是否能用来饲养家蚕呢?对此他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①将20只家蚕幼虫等分成甲、乙两组,放置在相同且适宜家蚕生长发育的纸盒中,甲组用桑叶饲养,乙组用等量的             饲养,每天清理纸盒。

              ②经过20多天后,甲组家蚕幼虫长大、成熟,吐丝结茧;乙组家蚕幼虫却不食、变小、死亡。由此,王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组家蚕幼虫经过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成蚕蛾、交配、产卵后,王帅得到了许多蚕卵.王帅认为,蚕卵的孵化需要20℃~25℃的条件。为此,他做了探究实验:选取20粒蚕卵等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置于10℃的环境中,乙组放置于23℃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10多天后,观察两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①王帅此实验探究的是                         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②请你写出支持王帅假设的实验现象(预测):甲组蚕卵______,乙组蚕卵_______。

            • 5.

              阅读资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一: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过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食物.
                资料二:把一块牛肉分成大小相同的三块,分别放在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然后作如下处理和保存: 
                分组         甲              乙              丙处理方法     灭菌        灭菌后接种细菌    不作任何处理
              保存方式     无菌环境    无菌环境          自然条件
               根据资料一回 答: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看,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 _________,蚯蚓和小白鼠学走迷宫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
              (2)蚯蚓与小白鼠相比,学习能力较强的是___________ 。根据资料二回答: 
              (3)若要证明“细菌能分解有机物”,则只能选择甲组与________组进行对照实验。
              (4)甲、乙、丙三组中,牛肉块会腐烂的有____________

            • 6.

              野外观察发现夏天在青草丛中的蚱蜢是多为绿色的,而秋天草丛枯萎,则蚱蜢多为灰色。蚱蜢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做了模拟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 在一间铺有灰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生长状态相似的绿色蚱蜢、灰色蚱蜢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 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蚱蜢的幸存者数。

              ③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放两种颜色的蚱蜢。

              ④ 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蚱蜢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灰色蚱蜢

              20

              9

              27

              16

              48

              37

              绿色蚱蜢

              20

              6

              18

              4

              12

              1









              (1)你认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代中,__________色蚱蜢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__色蚱蜢幸存者减少。

              (3)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蚱蜢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

            • 7. 有一次小红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提示:黄豆芽变成“绿”豆芽是因为产生了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的原因).小红觉得奇怪,她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她们决定把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提出的问题是: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光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______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______下培养,把乙放在黑暗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乙中的黄豆芽______。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

            • 8. 李杨同学想了解和探究他生活周围的空气质量,采用了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方法,下面是他在五处各抽测一平方厘米的粒子数.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他生活的周围的空气中每平方米所含的尘埃粒子数为 ______
              (2)他采用的取样方法是 ______ 取样法.该方法先确定对角线的 ______ 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 ______ 的点作为样点.
              (3)利用五点取样法计数时,正好在边线上的,原则是 ______
              A.计上不计下,计左计右
              B.计上计下,计左计右
              C.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D.计上计下,计左不计右
              (4)如图2第1格中的尘埃粒子数为 ______ ,第2格中的尘埃粒子数为 ______
              (5)由于采集的粒子过小,所以计数需在 ______ 下进行.
              (6)如果你想使实验更准确,应采用什么方法? ______ .                                               
              (7)如果该地区污染程度较大,应怎样改善空气质量,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一条): ______
            • 9. 在“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猎物的”实验中,设计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的目的是(  )
              A.与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进行对照
              B.研究响尾蛇对死的老鼠是否袭击
              C.起重复实验的作用
              D.研究响尾蛇对老鼠体温的反应
            • 10.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判断对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