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石油是人类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其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陆地和海洋造成污染,下图是科研工作者分离能分解石油污染物的假单孢杆菌的过程。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取样→A→梯度稀释→涂布到培养基上→筛选目的菌株(假单孢杆菌)


              (1)A过程为___________,目的是增加假单孢杆菌的浓度,该培养基中应当以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该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完全培养液对照组,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对照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___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

              (2)实验中需要用___________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浓度的菌液分别滴加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用___________(器具)涂布均匀并进行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若实验中用103倍的0.1mL的稀释液分别涂布三个平板,培养后分别形成了98、100和102个菌落,则每毫升原样液中含有假单胞杆菌___________个,实际值一般要比该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2.

              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如下


              (1)纤维素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干中第二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该步骤要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振荡培养, 振荡培养的作用是            (答出1点)

              (3)第三步骤梯度稀释后,用________________(接种工具)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基的表面。

              (4)将适量的_________染料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围,如果菌落周围出现__________则说明此种菌能够分解纤维素,从平板中挑取实验效果明显的目的菌株。

              (5)如果我们要长期保存纤维素分解菌,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方法保存。

            • 3.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将___________。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叫_________法。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___。

              (2)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成分见下表);培养基甲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_______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_______的利用率。

              (4)在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对纤维素分解菌数目进行统计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应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变(至少答两项)

            • 4.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  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  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________型。(填“需氧”或“厌氧”)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两空均填“增加”或“减少”)

              (4)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防止____            ___。

              (5)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                        进行接种,所用的接种工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               。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处理才能倒掉,以防止微生物的扩散。

              (7)通常情况下,培养基用                  方法灭菌,培养皿用         灭菌。待培养基冷却到        ℃(填20、30、40、50)左右时,在                     附近倒平板,等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置,可以防止                     ,以免造成污染。
            • 5.

              请回答下列与微生物培养相关的问题:

              (1)土壤中具有分解尿素的细菌,此类细菌能产生________酶,该酶能将尿素分解成____________。

              (2)某同学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培养基配方如下。将各种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再经高温灭菌,制成固体培养基备用。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g

              2.1g

              0.2g

              1.0g

              10.0g

              1.0g

              15.0g

              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能否分离出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某样品的细菌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土样中细菌含量时,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基先行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分离尿素分解菌的实验中,大部分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而有一个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这种实验结果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图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

              ④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________,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2)从培养基的功能上看,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若在培养皿的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则培养皿中长出的菌落颜色表现为________。

              (3)大肠杆菌抗链霉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结构上,而与生长、繁殖和遗传有关的基因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

              (4)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________。

            • 7.

              人和哺乳动物的尿中含有尿素,大量尿素的存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土壤中有些细菌含有脲酶,可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现对土壤中的这类细菌进行分离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培养细菌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包括培养基和各种器皿都必须是无菌的,常用的灭菌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2)将样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接种培养.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______旁进行操作.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的______中培养.
              (3)用含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筛选能分泌脲酶的细菌,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若培养基中存在有分解尿素的细菌,其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这是由于尿素被分解产生的______使 pH升高,酚红指示剂产生的颜色变化,从而证明这一菌株可以尿素为氮源.变色区域越大,表明该菌株利用尿素的能力______.
            • 8.

              下表是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据图回答:


              (1)上述培养基可培养的微生物类型是             

              (2)此培养液能否用于植物的无土栽培?          ,理由是                   。若用于无土栽培,还应注意培养液中          的含量。

              (3)若除去成分①,加入蔗糖,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        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 9.

              人和哺乳动物的尿中含有尿素,大量尿素的存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土壤中有些细菌含有脲酶,可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现对土壤中的这类细菌进行分离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培养细菌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包括培养基和各种器皿都必须是无菌的,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和________________。

              (2)将样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接种培养。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______________进行操作。接种后的培养皿____________于37℃的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

              (3)用含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筛选能分泌脲酶的细菌,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若培养基中存在有分解尿素的细菌,其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这是由于尿素被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使pH升高,酚红指示剂产生的颜色变化,从而证明这一菌株可以尿素为氮源。变色区域越大,表明该菌株利用尿素的能力______________。

              (4)与全营养培养基中的菌落相比,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落数( )

              A.多     B.少    C.相等      D.几乎为零

            • 10.

              为了调査成都自来水的水成情况,某研究小组对自来水水样中的细菌含量进行了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       。为防止冷凝水影响细菌的生长,需将培养基      培养。

              (2)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划线时落在培养基上共画了5个区域,则共需要    次灼烧接种环。

              (3)检测自来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可选用伊红美蓝培养基,伊红美藍培养基除了为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水和碳源外,还可以提供      等基本营养成分。该培养基从功能方面属于       培养基。

              (4)为了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安全,经常需要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具体操作是将已知体积的饮用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      ,根据菌落的数目,计算出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这种测定细菌的方法称为            

              (5)该研究小组在统计菌落数目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如果接种后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所示,推测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