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小组为了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设计了“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分布情况”的探究活动。请你帮助完成设计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多。

              (3)制订和实施计划:

              ①将9个灭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分别为洗手前、洗手后、空白对照。

              ②打开培养皿,三位同学分别将手指的5个指尖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并迅速盖上。

              ③三位同学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分别将手指的5个指尖在贴有“洗手后”的标签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并迅速盖上。
              ④“空白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把三种培养皿放入37 ℃恒温箱中培养,几天后观察。

              ⑥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菌落数,并计算__________。 

              (4)请你预测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物、植物遗体分解成水、无机盐和______________,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 2.

              酸奶是一种健康的发酵食品,果果学习小组针对“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新鲜袋装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

              ②将5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消毒、编号,倒满混合后的牛奶;

              ③将玻璃杯密封,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杯中的活菌数量,记录数据。实验结果如下柱形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______,它只能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因此玻璃杯必须密封。

              (2)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玻璃杯要消毒,目的是         

              (3)将酸奶加入到牛奶中,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4)本实验除温度不同外,玻璃杯的大小、倒入牛奶的量等其它条件必须相同,原因是______

              (5)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6)该小组进一步探究了“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以         小时为宜。

            • 3.

              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各题:

              实验组

              条件

              材料

              温度

              处理方法

              结果

              A

              温暖潮湿

              面包一块

              室温(20℃)

              用保鲜膜密封,放置于室内阴凉处

              很快长出霉斑

              B

              低温潮湿

              面包一块

              低温(2℃)

              用保鲜膜密封,放置于冰箱内

              无变化


              (1)该实验方案中设置了几个变量?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方案中设置B组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实验方案中,在实验条件一栏中均注明了“潮湿”,说明“潮湿”(湿度)是霉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该同学的这个实验方案能否证明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为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生物兴趣小组将等量的酵母菌分别接种到无菌水、5%葡萄糖溶液、马铃薯培养液和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定期取样计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取样前,应将培养液         ,以避免样品不均匀对计数产生影响。在马铃薯培养液、5%葡萄糖溶液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无明显增长,其原因是         不足。

              (2)由于培养初期酵母菌繁殖速度快,因此0—24小时间的取样间隔______。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_______小时到_______小时之间,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

              (3)取培养初期的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50mL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你认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_______。如何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相比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华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将面团放在温暖地方,蒸出的馒头松软,是因为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中学生小刚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并提出疑问:寝室的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干净整洁的寝室与潮湿脏乱的寝室相比较,哪种寝室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一些?为探究这个问题,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请针对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组实验中,进行对照的是          组。

                 (2)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进行                处理。

                 (3)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________步完成。

                 (4)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6.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食品发生霉变的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霉菌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设计了如下方案:实验用品:滴管、自来水、纸盘、透明塑料袋、未加防腐剂的新鲜面包等。

              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5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甲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你分析他们小组可能要提出什么探究性问题?

              (2)根据生活经验,请你推测甲组实验中最先长出霉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该小组同学原本要利用乙组实验来探究常温下水分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但在实验设计时出现了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4)通过探究活动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你认为霉菌的生活需要哪些条件?

              (5)为了防止家中食品发生霉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7.

              微生物无处不在。小芳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内容后,与家人进行了交流。妈妈提出疑问:“我们每天盖的被罩上有细菌和真菌吗?清洗后的被罩与清洗前相比,细菌和真菌数量真的会变化吗?”小芳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就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方案:

              组别

              步骤

              A

              B

              C

              每位同学准备三个培养皿,在其中配制相同的培养基,分别标记A、B、C;

              将所有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_处理;

              打开培养基,放在清洗前的被罩下,静置15分钟后,立即盖盖密封;

              打开培养基,放在清洗后的被罩下,静置15分钟后,立即盖盖密封;

              不作任何处理;

              将所有培养基放于30℃的恒温箱中培养;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数目,并记录。

              几天后,他们观察到三个培养皿的菌落数目平均值如下:

              A

              B

              C

              27

              8

              0

              请针对小芳与同学的探究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组。

              (2)实验中步骤②中,要将所有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处理。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______步完成。

              (3)实验步骤①中提到,小芳和兴趣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三个培养皿来进行这个探究实验,小明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他觉得这样有点浪费,只要一位同学做这个实验就可以了。你是否同意小明的观点?______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第一次实验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否定原来的假设,直接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C.反思实验过程,检查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失误

              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符合实验方案

            • 8.

              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如表三种实验方案:



              以上三种方案都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请分析回答:
              (1)你对该实验作出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______.
              (3)实验过程中使树叶保持湿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方案______。
            • 9.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手和教室的空气

              实验设计: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为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第二步: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3号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设计3号的目的是                                     。

              (3)科学地讲,3号是否可以作为1号实验的对照组        ,理由是                                     

              (4)第二步中的过程相当于培养细菌中的           步骤。

            • 10.

              高新同学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并提出疑问:寝室的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干净整洁的寝室与潮湿脏乱的寝室相比较,哪种寝室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一些?为探究这个问题,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请针对高新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A、B、C三组实验中,一个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是    ,实验组      

              (2)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进行_        处理。

              (3)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      步完成。

              (4)预测在一段时间后,三组培养基中,如果B组形成的菌落    A的菌落时(填“多于”或“少于”)则说明潮湿脏乱的寝室的细菌和真菌要多一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