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3表示图1所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生物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试分析说明 ______ 。
              (2)图2中的甲对应的图1中的生物是 ______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______ 。
              (3)图3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______ ,它通过生理过程 ______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不断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______ 平衡。
              (4)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利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为减轻温室效应,你应该怎么做? 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 2.
              如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______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 ______ ,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能力。
              (3)草和兔子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草细胞有 ______ ,可以对细胞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4)图二中的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______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______ 和 ______ 。
              (5)图三中的A通过生理过程 ______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______ 。
              (6)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 ______ 。
            • 3.
              下面是遣成温室效应的部分原因及其危害的图片资料,请分析井探究下列问题。

              (1)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的原因有哪些?
              (2)温室效应会导致哪些后果?
              (3)作为中学生,我们在护绿、低碳上,应该做些什么?
            • 4.
              为什么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你是怎样响应低碳生活号召的?
            • 5.
              用生物学名词填空:
              (1)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表现为生物物种和 ______ 上的相对稳定。
              (2)胎儿通过 ______ 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养料。
              (3)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 ______ 。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______ 。
              (5)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食用菌的培养基来栽培食用菌也是秸秆的综合利用措施之一。这么做体现了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即 ______ 。
            • 6.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请分析作答: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6×1014
              B 1.20×1014 1.20×1014
              (1)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主要有 ______ 和 ______ 。
              (2)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______ 。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______ 。
              (3)分析数据可知。表中 ______ 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相对不太稳定的状态,原因是 ______ 。为了维持碳吸收量和碳释效量的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有① ______ ,② ______ 。
              (4)陆地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 7.

              地衣由真菌和绿藻共同构成,它很容易受到空气中二氧化硫气体的伤害。下表所示为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衣种类数量。请据表回答:

              距市中心的距离(千米)

              0

              2

              4

              6

              8

              10

              12

              14

              地衣的种类数量(种)

              1

              4

              8

              14

              20

              12

              20

              29

              (1)地衣中的绿藻从真菌那里得到水分和无机盐,真菌可从绿藻中得到有机营养,因为绿藻可进行____________,营养方式为____________。地衣对空气中有害气体敏感,可作为环境指示植物。

              (2)据表可知,地衣种类数量的分布规律大致为____________。为保证城市发展,该市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据表推测,高速公路距市中心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__千米范围内。

              (3)据以上信息推测,该城市干扰地衣种类数量的二氧化硫最可能来自于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可进一步形成____________,降落后会对生物圈中的更多生物产生严重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该市应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突出矛盾呢?请提供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科普文阅读理解】

                 碳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和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也就是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等),这些物质构建了生物体,同时,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这些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固定在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圈。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图1和图2)



                                                             图1                                                                                图2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二氧化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图3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图3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碳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

              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

              ⑶地球上的碳主要以___________的形式循环,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藻类不断的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从大气中吸收这种气体,合成有机物;与此同时又通过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_作用把这种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可见,地球上的碳是循环流动的。

              ⑷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明同学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同学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______________(选出一个选项即可),试着解释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⑸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等。

              ⑹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有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A.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过去的

               C.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 9.

              由于人类活动,地球上水域污染日趋严重,鲨鱼决定召集广大鱼类成员开会,一起商议将来的生存大计。大大小小的鲨鱼、鱿鱼、鲫鱼、娃娃鱼、甲鱼(鳖)、鲸鱼、鳄鱼、鲍鱼纷纷游来,连海马也匆匆赶来……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动物中,有   种是真正的鱼类,有资格进入会场。

              (2)鲍鱼被拒之门外,因为它有外套膜,还有贝壳保护身体,属于____动物。

              (3)鳄鱼与门卫争论:“我的名字里有鱼字,为什么不让我进去!”亲爱的同学们,你能帮鳄鱼解开困惑吗? 因为鳄鱼用____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所以它不属于鱼类家族,而是属于          动物。

              (4)作为人类,我们怎样从自身做起保护水环境,减少水污染:                          (至少写出一条建议)。

            • 10.

              阅读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人民币。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沙漠化等工作。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革、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抄尘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的工作。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为: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生物工程的手段,形成抗虫品种,三是适当引进害虫的________等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