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旷野灯红》,完成问题. 
                                                   旷野灯红
                                                    凹 凸
                大姨母家住在百花山腰间的一个皱褶上.有一股泉水从一丛野百合的根部爱情般涌到一方清洁的石凹里,石凹便满满地洋溢着.尽情将泉水舀到水桶里去,石凹依旧是满满的,呈一种寂寞的奇观.
                那年我到县城中考,考得很顺利,有一种余兴怎样也挥之不去,便乘了去百花山的晚车,到姨母家作一次突兀的造访.百花山脚的一块打谷场,算是它的终点.下车时,天就已傍黑了,就急急地奔向场边的一爿小店,买了两盒酥子糕.拎着点心出来.已无结伴的行人,就沿着小店主人指引的那个约略的方向,摸索着朝山上爬.
                爬了两支烟的工夫,天已黑透.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入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突然闻到一股烧烤猎物的香味儿,且有一种焦煳的熏腥,我以为前边一定有人,便加快了脚步.爬了好长的一段坡,焦蝴味儿似乎更浓了,便觉得前边的那个人肯定离得更近了.兴致便被撩拨得更旺了一些,步子就迈得更急了一些.不知不觉间已翻了两道岭,味道依旧浓烈,却怎么也见不到那个人.
               怪矣!
                此时我已气喘吁吁,便颓然地躺在斜坡上.心跳平缓下来的时候,我暗暗地吃了一惊:身下那厚厚的落叶和干草,散发出来的气味儿,正是那种浓浓的好闻的烧烤味儿--落叶和干草吸足了白昼里那暖暖的阳光,入夜,便把激情忘情地释放出来,把个陌生客甜蜜地欺哄了.于是,我迷路了
                发觉自己迷路了,我第一个反应便是惊惶.惊惶之后,那夜里的声响,便更怪异更刺耳,且纷繁杂沓.于是,脚跟便踩不踏实,便赳趄不止,跌倒趴下便是自然的事.
              “路总有走到头的时候.”心里说.但路愈走愈陡了,树木也愈来愈稀疏.泪,无声地落下来.但在泪眼的一片模糊中,我却发现右前方有一线隐约的微光,泪竞倏地止住了.揉一揉眼再看,那一线微光依然时隐时现.抽紧的那颗心便松开一道缝.朝着那个方向摸索而去,心中再无一丝犹豫.爬了一段坡以后,那线光促成了清晰的一团--可以确认,那是一局不眠的窗.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到了跟前,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屋.敲一敲门,门竟悄然自开.灯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安详地躺在床上.她的眼皮动了两下,分明已知道夜客到来,但却不说话.
              “婆婆,我迷路了.”我告诉她.
              “哦.”她只欠了欠身,“坐吧,我眼不好,看不见你.”
                 我愣了一下,依旧站着.
              “孩子.你要去哪儿呢?”她有气无力地问.
                我报了我要去的那个村子.
                她长长地哦了一声,坐起身来,“到底是个孩子啊,应该爬西边那座山,却爬到东边来了.白天,在日头下,也要爬个半晌呢.”
                在灯光下.虽然知道自己走了好长好长的冤枉路,我却不曾有一丝惋惜,竞咯咯笑起来.我此时的感觉很奇异,似从娘怀里走散的孩子,又回到娘怀里一样,失散的痛苦已全然忘却了.
                交谈之后,知晓这瞎眼婆婆是个五保户,山下的人白天上来转一遭,看她柴米不缺、安然无恙.便又不停留地下去了.漫漫长夜,是独属于瞎眼婆婆的.
              “您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整夜点灯呢,”
              “为什么?灯亮着,野兽不敢来,夜盗不敢来,灯是瞎子的眼哩.”
              “瞎子的眼?”我惊叫道.
                那一夜,我住在了她那里.
                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旷野中,一盏点亮的灯,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选自《读者》,有删减)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造访姨母家时,兴趣盎然--夜行山路,    上山迷路,    --看到窗户灯光,    --灯下与婆婆交谈,不曾有一丝惋惜.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人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
              ②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的理解.
              (4)选文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夜行山路的情况.
              (5)结合选文.请说说选文末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 2.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渔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深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惟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
              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惟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4)第6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莱”,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决”.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
              (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 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⑥“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⑦“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⑧“那怎么--”
                  ⑨“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⑩“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⑪“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⑫“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⑬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⑭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⑮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⑯“怎么了?”爸爸问他.
              ⑰“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⑱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⑲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⑳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21)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2)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在文章中,作者与生前的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内容.
              (2)(21)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3)(22)段写阿三和阿三的述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请将《风筝》中节选的片段与文章中画线部分进行对比阅读,探究鲁迅在关怀爱护少年儿童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风筝》
                  
            •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2)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装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奈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野趣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2)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3)结舍语境,理解第③段“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4)第⑥段划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结合卖豆浆孩子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什么启示?
            • 6. 骄傲的红薯
                                                  周海亮
                ①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
              .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②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③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④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⑤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 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
              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⑥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⑦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⑧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⑨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⑩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⑪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⑫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⑬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⑭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⑮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⑯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 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
              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⑰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①段加点词语.
              飘忽不定:    
              (2)文章开篇“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母亲为什么“很少去看她的儿子”?
              (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
              着那个保温桶.
              ②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
              往这边看.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骄傲的红薯”的含义.
            •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正
              危坐     ②浩
                    ③通
                    ④
              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8. 放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1)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题卷的括号内.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2)第8自然段中说,“父亲既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
              (3)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的?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 考
                                               丰子恺 
                  ①今年的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②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③坐船出门的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里?”
                  ④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1)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喜欢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⑤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带了一肚皮“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⑥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地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⑦“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2),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⑧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1923年写于杭州西湖招竖寺
                                                                                          (有删改)
              (1)有人认为第①段中“到杭州来投考”的“来”应改为“去”,你如何看待?
              (2)阅读③~⑦段,概括小学生投考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3)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⑥段中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神情举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请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他们心理的变化过程.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理解.
              (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应考?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①“悲”    
              ②“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