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麦种子中含有α、β两种淀粉酶,某学习小组对这两种淀粉酶活性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活性不受影响,100℃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处理15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25℃下处理,乙组7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丙组100℃下处理15min后取出;
              ③甲、乙、丙三组分别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④一段时间后,测得甲、乙、丙三组淀粉剩余量分别为a、b、c。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2)三组淀粉剩余量最多的是组______(甲、乙、丙),原因是______。
              (3)利用上述实验结果,如何大致比较25℃条件下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______。
            • 2.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在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为筛选蛋白酶产量高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别将浸过不同菌株的提取液(a-e)及无菌水(f)的无菌圆纸片置于平板培养基表面,在37℃恒温箱中放置2-3天,结果如图1.图2是枯草芽孢杆菌的蛋白酶和其它酶的热稳定性数据(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再测定其最适宜温度下的活性)。请回答问题:
              (l)在筛选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高产菌株时,培养基营养成分应包括水、无机盐、生长因子、葡萄糖、______。培养枯草芽孢杆菌时,常用摇床进行振荡培养,目的是______。
              (2)a-e中蛋白酶产量最高的菌株是______(用字母回答),判断依据是______。

              (3)在蛋白酶的生产过程中,通常先将发酵液在60-70℃保温一定时间后,再制备酶制剂。保温一定时间的目的是______。
              (4)质监局为了检验标有含该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质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如果实验结果是______,则说明该洗衣粉中含有蛋白酶。若用该实验来判断此酶活性大小可通过观察______实现。
            • 3. 请回答下列与酶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有关的问题:
              (1)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判断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并说明理由。______。
              (2)如图是表示检测某种碱性蛋白酶去污力的实验结果曲线,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50℃时加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含量约是______%。
              (3)某植物的花中含有油性物质A、果肉中含有物质B.物质A是易挥发、难溶于水的无色物质;物质B是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受潮易分解的有色物质。
              ①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提取物质A是______(填“能”“不能”或“不确定能否”)利用水中蒸馏法,原因是______。
              ②物质B可使用______法提取,提取物质B时应选用______(填“干燥”或“新鲜”)的果肉。
              ③以上两种提取得到的植物芳香油,可通过______法进行鉴定。
            • 4. 草莓是时令水果,可以制作成草莓汁、草莓酒和草莓醋三种产品,且深受大众喜爱。某企业进行相关的制作实验,如图所示。

              (1)生产草莓酒、草莓醋常用的菌种分别是______,黑曲霉提取液中含有使果汁澄清的酶包括______ 三种。
              (2)检测草莓酒、草莓醋的制作是否成功,均可用______这两种最简易方法来初步判断。
              (3)生产中先打开阀门 1,目的是让固定化柱 1 中填充的石英砂,通过______方式将酶固定化。固定化柱 2 中选择固定化酶还是固定化细胞更有利生产,请从酶的角度说明原因?______
              (4)工业生产上述三种产品时,固定化柱 1、2、3 中需要防止外来杂菌的是______ (填写编号),如果固定化柱 3中固定的是优良菌种,且流入的草莓酒质量很好,但是生产的草莓醋产量和质量不够高,排除温度和 PH 以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三点)
            • 5.

              下面是几组同学所做的部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所用试剂

              植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鉴定

              西瓜汁

              斐林试剂

              植物细胞中脂肪的鉴定

              花生子叶

              酒精、苏丹Ⅲ染液

              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

              血浆

              双缩脲试剂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淀粉酶

              斐林试剂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澄清石灰水、重铬酸钾溶液

              (1) 上述各组实验中,所选材料不合理的一组是_______。所用试剂不合理的一组是________(以上均填表中序号)。

              (2) 实验②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与其他实验相比,需用________(仪器)进行观察。

              (3) 实验⑤按照下图装置进行操作,如果两组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能否说明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__________。对实验现象准确的描述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趋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 6.

              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等相关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

              A

              植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

              花生子叶切片

              试剂甲

              B

              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和唾液淀粉酶

              试剂乙

              C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0.3 g·mL-1蔗糖溶液、蒸馏水

              D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新鲜的菠菜叶

              碳酸钙、二氧化硅、层析液等

              E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

              解离液、龙胆紫染液等

              (1) A~E组中通常需要用到酒精的实验有________。

              (2) B组实验所用的试剂乙为________,若该实验中温度组别分别为0℃、37℃、100℃,则组别为100℃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3) C组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操作过程是在盖玻片一侧滴加0.3 g·mL-1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__________________。

              (4) D组实验若研磨时未添加碳酸钙,则滤纸条上第________条的颜色会变浅(从上往下)。

              (5) E组实验流程中漂洗的目的是____。

            • 7.

              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Ⅰ.甲组学生在研究温度对两种天然酶(能催化同一种反应)的作用后绘制了如上数据图。观察他们的数据图,回答问题:

              (1)酶B达到最大活性的温度是____________,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的温度是____________。

              (2)在0~30 ℃的温度范围内,酶A的活性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先将酶B置于100 ℃的温度下,然后逐渐降低温度,反应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酶应该如何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下面是乙组同学以小麦为材料所进行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5)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放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直至试管中出现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盛有10 mL 3%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新鲜的发芽的小麦种子研磨液时,试管中有大量气泡生成,将点燃的卫生香插入试管,火焰变得明亮,这个实验证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这种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试剂鉴定。

            • 8.

              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 min后失活。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主要试剂及仪器:麦芽糖标准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梯度液。取7支干净的具塞刻度试管,编号,按表加入试剂,再将试管置于60℃水浴中加热2 min,取出后按试管号顺序排列。

              步骤二:利用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制备淀粉酶溶液。

              步骤三: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

              步骤四:另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 mL 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其中含有的少量麦芽糖)和蒸馏水,将四支试管置于40 ℃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然后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40 ℃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

              步骤五: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 mL分别加入E、F试管,然后向E、F试管分别加入2 mL斐林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分析:将E试管中颜色与步骤一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液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一的5、6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单位mL)。

              (3)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请补全步骤五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酶能显著降低活化能,活化能是指分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需要的能量。

            • 9.

              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


              (2) 纠正该实验的错误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下表(“+”表示蓝色程度):


              ① 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____。


              ②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之间。




              (3) 该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


              ① 为缩短反应时间,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


              ② 若改进前反应时间与反应底物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用虚线表示改进后反应时间与反应底物的量的关系曲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