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泡菜是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制作食品,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检验泡菜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人体摄入亚硝酸盐过量时,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下表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得到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泡菜发酵中亚硝酸盐含量(发酵温度:15℃单位:mg/kg)


              (1)由实验数据可知:泡菜中的亚硝酸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为使制作的泡菜有利于人体健康,应使泡菜充分发酵,并使用盐水浓度         的盐水.

              (2)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           .制作时,将备好的原材料和盐水按一定的比例装坛后,泡菜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                      .除去盐水浓度不同,蔬菜的品种、重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调料等都要            ,以保持实验变量惟一。

              (3)兴趣小组在25℃测定的各发酵天数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15℃时测定的数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在较高温度下,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通过 方式快速繁殖,其分解          产生的大量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发酵形成的酸性环境能分解一部分亚硝酸盐.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泡菜的制作,还有哪些食品的制作是与细菌的发酵有关的?请你举两个例子:                                                             

            • 2.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命名为H7N9的新亚型禽流病毒,使我国家禽养殖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该病毒还能使人致病,致死,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由于防控措施得力,已有效控制了H7N9型离流感的蔓延.据此回答:

              (1)H7N9型禽流感病毒结构简单,由                 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人和家禽的 内。

              (2)某地为预防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将疫区周围3公里内的家禽全部捕杀,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措施?     

              (3)现有一批H1N1型禽流感疫苗,能否用该疫苗来预防H7N9型禽流感呢?请你就这一问题完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患H7N9型禽流感的活禽提取液,然后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健康状况.

              预测结果:                                                 

              (4)目前,H7N9型禽流感疫苗已研制成功.对志愿者进行接种试验,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属于 ;疫苗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做           ,从而将该病毒消除,这是人体的第 道防线,属于            免疫。

            • 3.

              野外观察发现夏天在青草丛中的蚱蜢是多为绿色的,而秋天草丛枯萎,则蚱蜢多为灰色。蚱蜢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做了模拟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 在一间铺有灰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生长状态相似的绿色蚱蜢、灰色蚱蜢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 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蚱蜢的幸存者数。

              ③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放两种颜色的蚱蜢。

              ④ 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蚱蜢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灰色蚱蜢

              20

              9

              27

              16

              48

              37

              绿色蚱蜢

              20

              6

              18

              4

              12

              1









              (1)你认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代中,__________色蚱蜢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__色蚱蜢幸存者减少。

              (3)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蚱蜢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

            • 4.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消毒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人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分别预期方案一,方案二中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气球如何变化?)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变量为________。

              (3)实验中加入干酵母的作用是干酵母中的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

            • 5. 有一次小红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提示:黄豆芽变成“绿”豆芽是因为产生了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的原因).小红觉得奇怪,她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她们决定把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提出的问题是: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光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______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______下培养,把乙放在黑暗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乙中的黄豆芽______。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

            • 6. 李杨同学想了解和探究他生活周围的空气质量,采用了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方法,下面是他在五处各抽测一平方厘米的粒子数.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他生活的周围的空气中每平方米所含的尘埃粒子数为 ______
              (2)他采用的取样方法是 ______ 取样法.该方法先确定对角线的 ______ 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 ______ 的点作为样点.
              (3)利用五点取样法计数时,正好在边线上的,原则是 ______
              A.计上不计下,计左计右
              B.计上计下,计左计右
              C.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D.计上计下,计左不计右
              (4)如图2第1格中的尘埃粒子数为 ______ ,第2格中的尘埃粒子数为 ______
              (5)由于采集的粒子过小,所以计数需在 ______ 下进行.
              (6)如果你想使实验更准确,应采用什么方法? ______ .                                               
              (7)如果该地区污染程度较大,应怎样改善空气质量,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一条): ______
            • 7.

              响尾蛇靠什么追寻猎物?(  )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体温
            • 8. 2015年12月8日至10日北京市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应对雾霾.红色预警期间: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而高浓度的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某中学的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表:
              组别 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车流量最小) 上班时段(车流量大) 中午(车流量小) 下班时间(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变量,而其它条件都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
              (3)根据如表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什么时间) ______ 最大.
              (4)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
            • 9.

              8、下列探究活动的哪一步属于提出问题( )

              A.某同学发现池水中有一运动的白点
              B.心想这是生物吗
              C.于是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D.原来是草履虫
            • 10. 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图一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6分)

              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第1次统计

              第2次统计

              第3次统计

              4mg/L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6mg/L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8mg/L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

              图一

               

              图二

              ​(1)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如图二,图二中X的数值为   

              (3)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