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了提髙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
              (1)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______
              (2)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着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______
            • 2.
              如图是小麦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途径是 ______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E→G→H途径的育种方法是 ______ ,其中G过程是 ______ ,H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 .
              (3)要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应该选择图中 ______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途径表示的技术手段最合理,该育种方法是 ______ .
            • 3.
              回答下面与遗传育种有关的问题:
              (1)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 ______ 、 ______ .
              (2)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假设该植物具有5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某一亲本的概率为 ______ .
              (3)在一块纯合高杆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已知小麦茎的高矮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高杆为显性性状,请设计两种不同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______ .
            • 4.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析回答问题:
              (1)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 ______ (填“可育”或“髙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 ______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2)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 ______ .
              (3)现用白秆分裂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______ .
              (4)染色体变异可导致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体缺失,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缺失的植株可以存活,两条都缺失的植株不能存活.现有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O”代表该染色体缺失,下同)与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y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 ,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 ______ .
            • 5.
              玉米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1)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______ ,这种植株的特点是 ______ ,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这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______ ,其优点是 ______ .
              (2)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 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 .
              (3)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 ______ 种,这些植株在全部F2中的比例为 ______ .
            • 6.
              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A)对矮秆、抗倒伏(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AABB)和乙(aabb),据此培养AAbb品种.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a、b、c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______ ,F2的高秆抗病玉米中纯合子占 ______ .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 ______ .
              (3)过程e常采用 ______ 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a、b、c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a、e、f的优势是 ______ .与过程g的育种方式相比,过程d育种的优势是 ______ .
              (4)上述育种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目标品种的是[ ______ ]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5)欲使玉米中含有某种动物蛋白成分可采用上述[ ______ ] ______ 育种方法,若现有玉米均为晚熟品种,欲培育早熟品种可采用[ ______ ] ______ 方法.
            • 7.
              由豌豆白粉菌引起的豌豆白粉病是豌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防治豌豆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环境友好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遗传分析已确定豌豆白粉病抗性由隐性基因控制.请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一个未知大小的DNA片段插入到感病基因序列,导致严重变异的转录子产生,从而使一种野生型豌豆获得对白粉病的抗性.此种变异称为 ______ .研究人员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豌豆种子,经选育也得到一种抗白粉病的豌豆品种,此育种方法称为 ______ .
              (2)以抗白粉病豌豆为母本、感病碗豆为父本进行杂交,F1植株为感病,F1自交得F2的抗病与感病植株比例为1:3.用孟德尔的遗传研究,对F2出现此性状分离比的原因解释是: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______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且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当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B存在时,抗病豌豆失去抗病性.若豌豆白粉病感病与抗病性分别由基因E、e控制,现用eeBB和EEbb杂交,F1自交得F2,则F2中感病植株的基因型共有 ______ 种,其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若F2中感病植株全部自交,收获植株上的种子发现所结种子种植后表现抗病性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
              (4)研究人员用低温--高温激变的方法处理豌豆的 ______ ,获得了抗病食荚豌豆同源多倍体,用同种方法处理现蕾期豌豆,获得2n花粉,再用 ______ 的操作方法,可获得三倍体抗病食荚豌豆.
            • 8.
              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感锈病(ddtt).现有三组实验:
              A组:DDTT x ddtt→F1(自交)→F2
              B组:DDTT x ddtt→F1,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C组:对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等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A、B、C三组都出现矮秆抗锈病品种,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A组出现ddTT的几率是.这种方法在遗传育种上属于 ______ ,育种原理是 ______ .
              (2)B组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属于 ______ ,原理是 ______ .
              (3)C组出现的矮秆抗锈病是通过 ______ 实现的,这种方法在遗传育种上叫做 ______ .
            • 9.
              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染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图所示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______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______ .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______ 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 ______ 组,原因是 ______ .
              (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______ .获得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______ .
            • 10. 传统的农作物育种途径往往是通过杂交获得,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品种的培育途径逐渐被拓宽.目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途径被广泛应用.如图为水稻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______ 育种方式,A→B→C途径表示 ______ 育种方式.这两种育种方式相比较,后者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______
              (2)B常用方法为 ______ ,C、F过程中最常用的药剂是 ______
              (3)图中E常用各种射线照射或者用亚硝酸等处理,此种育种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4)由G的过程涉及的生物工程技术为 ______
              (5)上述育种过程中均用到了基因重组原理的是(填字母) ______
              (6)G所示过程可以采用花粉粒通道法,这是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的 ______ 环节,此外基因工程还有三个步骤分别是 ______ ______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