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掌握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法,积极动手实践,是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本学期生物学探究实验中的一些操作过程或现象,请结合自己的实践,回答相关问题:
              (1)某同学对他家卧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进行了采集和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他采用了 ______ 取样法,他测得的尘埃粒子数约为 ______ 个.
              (2)为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按照图2中A、B、C、D所示步骤进行了实验.实验中C操作是将试管放在37℃的恒温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______ ;如果保温时间比较长,则D操作后实验的现象应是 ______
              (3)为测量花生所含的能量多少,某同学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他是想通过 ______ 来测定花生所含能量.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计算可知,1g花生所含能量是 ______ (已知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的热能;测量总是存在误差的,为减小测量的误差,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你的建议是 ______ ,对实验过程,你的建议是 ______
              水体积数/mL 花生质量/g 水温/℃ 花生所含能/焦
              燃烧前 燃烧后
              30 0.5 40 61
            • 2.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某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了采样,统计结果如下:
              组别 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时段 中午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少) (车流量大) (车流量小) (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该同学选择对不同车流量的时段进行采样统计,目的是 ______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分别求出不同时段PM2.5浓度的 ______ 值.
              (3)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 ______
              (4)根据如图写出PM2.5“入肺”的途径(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______
              (5)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请你再举出一个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 ______
            • 3.

              下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家探究过程中实施实验步骤的是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粮食,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重复试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 4.

              王帅同学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知识后,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便买回20只家蚕幼虫,进行饲养与实验。

              (1)在饲养家蚕的过程中,饲养家蚕的桑叶有限,于是他想:青菜叶是否能用来饲养家蚕呢?对此他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①将20只家蚕幼虫等分成甲、乙两组,放置在相同且适宜家蚕生长发育的纸盒中,甲组用桑叶饲养,乙组用等量的             饲养,每天清理纸盒。

              ②经过20多天后,甲组家蚕幼虫长大、成熟,吐丝结茧;乙组家蚕幼虫却不食、变小、死亡。由此,王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组家蚕幼虫经过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成蚕蛾、交配、产卵后,王帅得到了许多蚕卵.王帅认为,蚕卵的孵化需要20℃~25℃的条件。为此,他做了探究实验:选取20粒蚕卵等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置于10℃的环境中,乙组放置于23℃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10多天后,观察两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①王帅此实验探究的是                         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②请你写出支持王帅假设的实验现象(预测):甲组蚕卵______,乙组蚕卵_______。

            • 5.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请利用如下实验用具及材料进行实验:

              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湿润的肥沃土壤、烘干的肥沃土壤、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同的蚯蚓。 请回答问题:

              (1)蚯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     或疣足辅助运动。

              (2)在此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作出的假设是: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4)你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是:
              ①取两个广口瓶,分别编号A、B;
              ②A瓶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B瓶放入 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别放入5条蚯蚓;
              ③然后进行观察。

              (5)你的预测: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________

              (6)对于环境对蚯蚓的影响,请你再提出一个还想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实验与探究


              Ⅰ.根据下列有关鸟的结构图片,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1)观察图中①所示,鸟的身体呈         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2)观察图中②所示,鸟的前肢变成             ,适于空中飞行。

              (3)附着在胸骨上的是全身最发达的③             ,能牵动两翼产生飞行的动力。

              (4)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可减轻             。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做             

              Ⅱ.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教室的空气中是否有细菌存在,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准备甲、乙2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其中将甲组进行高温消毒。

              ②将2套培养皿同时放在教室内,并将甲培养皿盖打开,5~10分钟后再盖上,乙培养皿盖不打开。

              ③将2套培养皿同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④每天观察一次2套培养皿中所发生的变化,并记录。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以上实验中,将甲培养皿盖打开暴露在教室的空气中的过程,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过程。乙培养皿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牛肉汁在实验中的作用:为细菌的生存提供水分、__________。

              (3)请你预测这个小组的实验结果:___ _培养皿中有菌落形成。

              (4)请指出实验设计中不足之处                                

            • 7.

              阅读资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一: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过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食物.
                资料二:把一块牛肉分成大小相同的三块,分别放在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然后作如下处理和保存: 
                分组         甲              乙              丙处理方法     灭菌        灭菌后接种细菌    不作任何处理
              保存方式     无菌环境    无菌环境          自然条件
               根据资料一回 答: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看,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 _________,蚯蚓和小白鼠学走迷宫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
              (2)蚯蚓与小白鼠相比,学习能力较强的是___________ 。根据资料二回答: 
              (3)若要证明“细菌能分解有机物”,则只能选择甲组与________组进行对照实验。
              (4)甲、乙、丙三组中,牛肉块会腐烂的有____________

            • 8.

              野外观察发现夏天在青草丛中的蚱蜢是多为绿色的,而秋天草丛枯萎,则蚱蜢多为灰色。蚱蜢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做了模拟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 在一间铺有灰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生长状态相似的绿色蚱蜢、灰色蚱蜢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 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蚱蜢的幸存者数。

              ③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放两种颜色的蚱蜢。

              ④ 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蚱蜢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灰色蚱蜢

              20

              9

              27

              16

              48

              37

              绿色蚱蜢

              20

              6

              18

              4

              12

              1









              (1)你认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代中,__________色蚱蜢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__色蚱蜢幸存者减少。

              (3)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蚱蜢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

            • 9. 有一次小红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提示:黄豆芽变成“绿”豆芽是因为产生了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的原因).小红觉得奇怪,她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她们决定把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提出的问题是: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光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______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______下培养,把乙放在黑暗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乙中的黄豆芽______。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

            • 10. 学习小组探究在擦黑板时,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含量.他们将制作的载玻片采集装置,放到教室的中央,擦黑板后5分钟,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五个抽佯点的尘埃粒子数分别是10、16、14、17、8(每个抽样点的面积为4平方毫米).请你帮助这个小组的同学分析:
              (1)在40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有 ______ 个尘埃粒子.
              (2)这个实验的五个抽样点采取的计数方法应该是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