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
              一点绿色,
              一点声音,
              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4)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
            • 2.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荚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
              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乙】
                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 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 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 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 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鲁彦《活在人类的心里》
              (1)两选文各记叙了鲁迅先生什么事情?各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简要分析【甲】文最后两段中加点的“站”与“停”好在哪里.
              (3)【乙】文第二段,为什么详写鲁迅先生的相貌、声音和姿势?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各举一例,简述其作用.
            • 3.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雪的启示
                ①风,刺骨的寒冷,夹杂着朵朵花瓣般的雪花,发出簌簌声响.白色的晶莹的雪花,飘飘洒洒,漫山遍野,画出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我的世界好像突然出现一颗美丽的星子,划过我心中的夜空,使我豁然明朗起来.
                ②落雪就这样在一片沙沙的声响中飘然而下,地上全白了.不沾一丝杂质的白,风吹呀吹,雪花跳起了自己的舞蹈,悄无声息地落在雪地上.虽然他们在空中漂浮不定,可一旦飘落到大地,就有了自己的归宿.
                ③极度焦躁中,郁闷的我抓起一把雪,恶狠狠地掷向墙壁.咔嚓!雪团炸开了,落入茫茫的雪野中,碎雪也溶了进去.蓦然,我低头发现溅上雪团的地方却分不清哪是雪团,哪是雪地.就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了.雪花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无论落在何处,都会有一个地方接纳它,给它留一个位置.而我呢?
                ④那一年,雪下得好大,我在雪中,听那沙沙的雪声,明白了自己的锴误.自己成了“唯独”被人冷落的“丑小鸭”,自己为自己设置了人际交往的路障.
                ⑤去年,一年无雪…
                ⑥今年,又到瓢雪时,我记下自己的思绪,也算是对往事的回忆,并告诉自己,冬雪是美的!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融入环境,悦纳他人.
              (1)读了该文后,你认为在写作上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自选角度写出两点,并作分析;
              (2)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指出一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②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在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正想着能不能尝尝,却差点被绊倒.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③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的墓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你…
                ④“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被雨水冲下的土里.我伸手摸了摸,字凸起,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年-1999年,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是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
                ⑤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⑥在节日,在取得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妈妈我想你.“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孩子的家人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⑦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仿佛如此.
                ⑧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和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⑨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5个字.
                ⑩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⑪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⑫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选目《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中说:“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请联系全文,分条陈述这墓碑”特殊在何处?
              (2)文中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文中第⑩划线句子“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应如何理解?
              (4)在作者看来.“不尊重语文”的表现是什么?“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又是指什么呢?
            • 5.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    --父母因车祸受伤,    --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②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3)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4)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
            • 6.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游侠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1)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
              ①“根”指的是    
              ②诗人拒绝“根”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    ,因而他把生命看作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
                  
                  
                  
              (3)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仿句:    
              (5)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    的影响.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独的人生之路.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花儿悄悄绽放
                                                  程 刚
                ①她是最后一个上场的.如果只闻其声,定会以为她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是的,她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评委们在进行合议,一致认为冠军非她莫属.但我坚持只给她第二名.
                ②她叫刘若花,然而她实际的容貌与名不符,这也许是上帝犯下的大错.
                ③这是一个面部重度烧伤的女孩,疤痕纵横,色斑重叠.她的右手,有三个手指略短,手背布满烧痕,勉强可以握笔.在新生军训时,我看到这个特别的小女生昂着头站在前排,勇敢地面对着上千个陌生的面孔和无数好奇的目光,心里陡然生出惊异与佩服.高二文理分科后,她分到了我们班,我才得以了解她的故事.
                ④若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年冬季,天寒地冻.穷困的山区人家,通常是不生炉子的,但是因为有了刚满一岁的她,家里借钱买了五百斤煤,生了一个火炉.粗心的父亲竟然把一只汽油桶放到了炉子一侧,因为他每天一大早就要骑摩托车去打工,生怕油冷打不着火.灾难就这样发生了:烤热的油桶爆炸了,烈焰瞬间吞噬了整个屋子.当惊恐万分的父亲裹着浇湿的被子冲入火海抱出襁褓中的小若花时,她已经几近窒息.
                ⑤若花的命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家境窘困,她只住了十几天院就被抱回家了,巨额的整容手术费扼杀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爱美的资格.十六年来,幸运一直不肯光顾这个可怜的孩子,整容手术一拖再拖,直到今日也未能实施.
                ⑥我经常见到,班里爱美的女生在课间拿出小镜子对镜自怜,哪怕脸上只是生出一粒小痘痘,也会耿耿于怀,欲除之而后快.就是男生,也不会对自己的外表满不在乎.尚美的时代,爱美的年龄,谁能把容貌置之度外?可是,谁又能想见,一个花季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扛负着怎样的压力?
                ⑦我曾经在课堂上说,不管你们将来怎样,刘若花同学都将是我们班最大的骄傲!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但回到宿舍后,她哭了,并非因为我的理解,而是她觉得,她的坚强不需要宣布!
                ⑧可人生在世,总得面对现实.成绩优异的若花将来步入社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俊男靓女,又会经受怎样的心理考验?于是,我决定带她去省城大医院看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希望她有所改观.
                ⑨我们很幸运.一位可敬的学生家长帮我们联系了整容方面的专家,专家对若花的整容治疗提出了建议,而且,医院在了解了若花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免除她的部分医疗费用.我们从医院出来时,若花脸上的笑容和阳光一样灿烂.
                ⑩现在,若花的面色,正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渐渐好起来.
              ⑪这次演讲比赛,我没想到若花会主动报名.我心里暗自欣喜,只要她敢于站在初赛的现场,她就是胜利者!谁能料到,她一路过关斩将,闯入了最后的决赛!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自信的若花把诗歌的韵律和生命的激昂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声音,既具少女之甜美,又兼少年之浑厚;既有敲骨入髓的穿透力,又有振金击缶的磁性.
              ⑫然而我知道,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主要是献给她的勇气、自信和纯美的音色.毕竟是首次登场,在台风、技法和肢体表现力上,还略逊于高倩.大家决定给她冠军,里面更多地包含着对弱者的同情和激励.我了解若花,她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在公众面前,我们得合理地保护一个孩子才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得想到,她还有第二次,还有更大的舞台,我们最好让花儿悄悄地绽放.
              ⑬于是,我们给了若花第二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选文标题“让花儿悄悄绽放”的含义是什么?
              (2)选文④⑤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⑦段写到:“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若花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
              (4)如果“我”和评委一致同意并给了若花第一名,你认为会对若花以后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5)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给了你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
              【材料一】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选自海伦•凯勒《享受生活》)
              【材料二】昆明市宜良县男孩杨孟衡,不满七岁时,由于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臂.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学会了用脚生活和学习.他兴趣爱好广泛,爱唱歌,爱踢足球,书法作品还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如果想把困难变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并以顽强的毅力徜徉于知识的海洋.2010年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              
                                                                   (选自《昆明市2011年中考政治试题》)
              【材料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逸,享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8. 阅读殷健灵的《豆腐之美》,完成下列各题.
                ①东京的高楼并不比上海的多,繁华的都市里,每一寸空间都被有效利用,依然保留着有滋有味的僻静巷道,地铁里人流如织.可是,喧闹呢,喧闹去了哪里?有人以为只有发出声音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东京人却以安静与谦恭证明着文明的教养和细节的魅力.
                ②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总是调到最小,习惯了喧哗的人,如果不凝神静听,或许会忽略它们的声音.那幽微的铃声,在一片宁静里文雅地触碰你的耳膜,从不会粗鲁地惊吓到你,更不会侵扰你平静的心绪.其实,只有放低音量,才能真正引起他人的注意,在一片喧哗里提高音量,无非是增加噪音的分贝而已.这正如在一堆绚烂的颜色里,唯有素朴的颜色才能让人心仪一般.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喧哗中,又与多少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了呢?
                ③蒙台梭利说:物质世界的秩序,可以使心灵优雅宁静.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处处井井有条、同时又是快节奏的东京,为什么依然可以在行色匆匆里保留一份难得的安宁.因为,和干净比邻的,是安静.
                ④唯有安静了,才能专注地用心.让人感受到这份用心的,还有位于东京塔下的东京芝豆腐屋,据说这是最好的日本料理.
                ⑤料理店本身就是一处绝好的日式庭院.弹丸之地,曲折萦回,水榭亭台,花鸟园艺,每一处都是一幅精妙的画.令人叫绝的还不是景致,而是这里的“灵魂”--豆腐.
                ⑥无论是餐前冷盘,还是肴煎豆腐,抑或豆浆煮豆腐,那些盛在精美器皿里的嫩白之物,几乎令你忘记这就是我们平日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豆腐.它们保持了豆腐的原味,又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凝脂一般,入口绵长而清醇,甘香沁鼻.在这里品尝豆腐,你会感觉这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庭院里出售豆腐屋出品的各类豆制品,意犹未尽的食客临走时,都不忘提走一袋.
                ⑦这样的豆腐料理,我在国内是没有见过的.豆腐在我们的菜系里,朴素、家常、充满烟火气.因其清淡,往往需要浓郁的肉汁和海鲜来调味,于是,豆腐的本味被忽略了,而制作豆腐的工艺似乎也失去了精益求精的必要.
                ⑧豆腐源自中国,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时,才带去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历经千年,日本将中国的豆腐文化发扬光大,还保持了“高贵”的格调,以致西方误以为日本才是豆腐的故乡.何以至此?我想还是因为那份用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开头三段的描写表现了东京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具体展现了日本豆腐文化哪些方面的美?
              (3)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第④段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对东京芝豆腐屋的描写.
              B.东京人把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调到最小,目的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C.与中国豆腐比较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将豆腐做到了极致,并保持了豆腐“高贵”的格调.
              D.本文写豆腐之美的同时,又借豆腐展现日本文化精致、优雅、注重细节的一面.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和自己竞争,与别人合作
                                                     李丹崖
                ①小时候,我曾在墙角的空地上种过一棵玉米,从它冒出嫩黄嫩黄的玉米芽儿开始,我就给它浇水、施肥,许多人都说,单棵的玉米是长不高的,就像孩子吃饭,没有别的孩子和他争着吃,饭是不香的.我不信,依然坚持给它浇水施肥.
                ②一个月后,一条凌霄的藤蔓,水蛇一般攀上了玉米棵,不久就和玉米一样高了.再过一个月,玉米长得比我高出了半头,还开花了,懂农事的大人们又说,还是赶紧拔掉这棵玉米吧,单独的一棵,不能授粉,就不能结玉米,只能当柴烧.
                ③我还是坚持把玉米留了下来,几天后,凌霄开花了,整棵玉米如穿上了火红的裙子,非常喜人,破天荒地将蜂蝶招到了墙角,嘤嘤嗡嗡地飞舞其间
                ④那个秋天,玉米棵上结出了四个大个头的玉米棒子,个个籽粒饱满,玉米棵上的凌霄也开了整整两个多月,成了墙角的动人风景.
                ⑤大人们自己也觉得纳闷,这样的玉米怎么会结果呢?
              ⑥后来,他们悟出了道理,原来是凌霄和玉米互相帮助,孤零零的一棵玉米,本来是没有劲头往上长的,突然凌霄为它增加了重量,它若不往上长,势必会被凌霄缠死,于是,玉米为了免于灭亡,拼命地积聚能量使自己强大.玉米在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中,赢得了这场胜利.凌霄开花,又帮玉米招来了蜂蝶,那些蜂蝶有些来自田间的玉米丛里,尾部沾上了田间玉米的花粉,无意中竟给墙角的这棵玉米授了粉.
                ⑦跟自己较量,和别人共用能量,原来这就是玉米和凌霄实现共赢的奥秘啊!把这一道理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
                ⑧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擅长走别人很少走过的路,无边的孤寂摧垮不了他,漆黑的夜幕吓退不了他,他们永不停步地赶路,最终,他们成功了.你若问他,你是怎么扛过来的?他会说,我一直觉得路的前方,还有一个更光明的“我”在等着我,我要迎头赶上去.你若再问他,在追赶前面那个“我”的时候,就没有遇见一丁点儿“路障”吗?他会说,我在追赶自己的那个“我”的时候,别人也在追赶属于他们的“我”啊,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扫清了“路障”!
                ⑨和自己竞争,与别人合作,是生命道路上的两条铁轨,沿着它们,我们奔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选文有改动)
              (1)如果将第②段中加点的“懂农事的”删去,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2)文章①~④段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好处?
              (3)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4)请从结构上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5)本文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
              【导读】: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
              (2)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
              ”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3)细读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②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