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浆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碘液遇淀粉变蓝),观察实验现象.请回答:

              (1)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 ______ ;2号试管 ______ .其中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 ______ 作用.
              (2)该实验证明:唾液中 ______ ______ 有消化作用.
            • 2.
              生物科学实验是我们应用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根据下列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下图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该实验中,实验组是______号试管;步骤C中为什么将两支试管放到37℃的水中?______;步骤D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实验时,如果探究的问题是“下雨前后尘埃粒子是否一样多?”做出的假设是______。
              若用五点取样法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以下抽取样本的方法(深色表示取样的位置)正确的是______。

              (3)下图1表示“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图2是某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的简图。

              ①观察前,需要用湿润的棉絮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裹起来,并露出尾部,原因是______;实验中,如何固定小鱼尾鳍?______。
              (2)该同学画的简图中,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据此判断,甲所示的血管是______。
            • 3.
              如表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加入的物质 所给的条件 滴加碘液后的反应
              第一组 2ml淀粉+1ml唾液 90℃,10分钟 变蓝色
              第二组 37℃,10分钟
              第三组 2ml淀粉+1ml唾液 37℃,10分钟
              A.③处应该填不变蓝色
              B.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C.该实验证明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D.若要探究唾液淀粉酶是否对淀粉有消化作用,①处应该填2ml淀粉+1ml清水
            • 4.
              如图是一生物学科兴趣小组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而设计的对照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试管1内装的是清水和淀粉糊,试管2内装的是唾液和淀粉糊.烧杯内水的温度应设置为多少时,才有利于唾液里的淀粉酶发挥最好的消化作用(  )
              A.10℃
              B.27℃
              C.37℃
              D.47℃
            • 5.
              如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设计和现象回答问题:
              试管号码 A B C D
              加入物质 浆糊、清水 浆糊、唾液 浆糊、唾液 浆糊、唾液
              温度 37℃ 37℃ 100℃ 0℃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1)若以A和B为一组实验,则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
              (2)若以B、C和D为一组实验,则实验目的是 ______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中含有 ______ ,可以消化分解 ______ ;该实验中唾液中的淀粉酶发挥作用所需的温度是 ______ .
            • 6.
              如图所示是“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的部分示意图,请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1)请你整理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从先到后依次是 ______ (填字母)。
              (2)该实验中 ______ 号试管是用作对比的。
              (3)实验结果:2号试管里的浆糊不变成蓝色,这说明 ______ 。
            • 7.
              小华做“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时,记录了如下表格.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5分钟 不变蓝
              2 淀粉糊+胃液 37℃ 5分钟 变蓝
              3 淀粉糊+唾液 0℃ 5分钟 变蓝
              A.对比1和3,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对比1和2,得出胃液对淀粉无消化作用
              C.对比2和3,有两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
              D.分析试管1,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 8.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丙表示 ______ 的消化过程.
              (2)蛋白质最终在消化道的 ______ 中彻底消化分解成 ______ .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等量馒头块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①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______ ]和[ ______ ]号试管进行实验.
              ②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则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 .
              ③实验2分钟后,将1号试管取出,冷却后滴加碘液摇匀后,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 9.
              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甲乙试管变蓝色、丙不变蓝色
              B.甲与乙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甲与丙有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D.乙丙对照,乙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 10.
              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氧气
              B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碘液 使细胞各结构更加明显
              C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检测淀粉
              D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高锰酸钾 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
              A.A
              B.B
              C.C
              D.D
            0/40

            进入组卷